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1-02-26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历经持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这一丰功伟绩,辉耀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脱贫攻坚的伟大道路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奉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中国艺术报记者特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刘媛媛、曹俊、乔进双梅三位文艺界代表进行了专访,请他们畅谈了自己在“脱贫攻坚”中的心得和体会。
——编 者
2018年11月28日至29日,“刘媛媛扶贫公益音乐课”走进“雪都”阿勒泰
让阳光照亮渴望的眼睛
——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歌唱家刘媛媛
中国艺术报记者 范雪娇
“啊/最美的约定/啊/最美的约定/翻山越岭/一颗心/念着贫穷的百姓/日出东方/让阳光/照亮渴望的眼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担一肩风雨/汗水流淌真情⋯⋯”这是日前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的片尾曲《最美的约定》中的歌词。这首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在2020年9月一经推出,便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亲切、朴实又振奋人心的气息。随着专题片的播出,歌曲更加深入人心。它的演唱者既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实践者,又是脱贫攻坚成果的见证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歌唱家刘媛媛。
将大爱播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多年来,刘媛媛一直致力于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美好生活。由她演唱的《五星红旗》《国家》《民生》《我的中国梦》等,唱响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受群众喜爱。2016年,刘媛媛被国务院扶贫办聘为唯一一位“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谈起担任“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期间的工作时,刘媛媛有表达不尽的感动与激动。
2017年,在德国汉堡G20峰会前夕,刘媛媛在汉堡举办了“共享美好世界”个人专场音乐会,她自费将来自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井冈山脱贫少年谢嘉成带到了演唱会的舞台上。“谢嘉成的上几代人都特别贫穷,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他们家脱贫了。我了解到他有一个音乐梦想——特别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之后,就专门把他带到了德国,那也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最让人感动的是,当时有很多观众来自德国周边的国家,他们听了谢嘉成现场讲述的脱贫经历后,反响非常热烈,深受感动和震撼。欧洲的许多重要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我们用这一特别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她说。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刘媛媛身体力行。她对宁夏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多次深入宁夏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地区,将她坚持了多年的品牌活动“刘媛媛扶贫公益音乐课”带到了当地。她说:“对比宁夏盐池在脱贫前的面貌,如今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孩子们都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当地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令刘媛媛印象十分深刻的是2017年9月,在宁夏盐池大水坑镇第二小学,她与同学们畅聊中国梦,一起演唱歌曲《国家》,教导同学们从小要心中有抱负、肩上有担当,要热爱家乡和祖国,“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对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刘媛媛为孩子们带去了学习用品、音乐书籍,还帮助他们建起了一个文化宫。
“刘媛媛扶贫公益音乐课”的足迹已经遍布各地,先后在新疆、宁夏、陕西、西藏、河北、甘肃等地区的30多个县市开讲,用高雅的音乐艺术点燃孩子们的人生梦想,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祖国和人民。
“大家都去唱才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这些年来,刘媛媛用歌声、用一项项具体行动为战斗在脱贫攻坚各个领域的人们加油鼓劲、振奋精神。这次,她自己也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谈及受到表彰的感受时,她说:“我的心情是光荣的、激动的,但更多是感动和感触。这些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机会走入众多基层扶贫干部、贫困百姓中,他们都为脱贫攻坚默默地付出了很多,我将继续向所有奋斗在基层的他们学习,吃苦耐劳,为今后的乡村振兴多作一些贡献。”
刘媛媛的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近年来,她演唱了全国脱贫攻坚主题歌曲《相信幸福》《都说变了样》《我们一起好》《最美的约定》《决胜》《幸福新时代》《天地之间》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用歌声传递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人民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与问候,坚定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刘媛媛表示:“音乐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美好生活,音乐有着很强的渗透性和鼓舞作用,我们国家在各个发展时期,都涌现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些歌曲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力量。”
刘媛媛的许多歌曲都深入人心,广为传唱。对此,她分享了创作与演唱感悟:“唱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述说,我唱歌经常会先念歌词,思索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定位,找准了以后,我就像说话、念诗歌一样,进而让我的旋律跟着语言走向去呈现。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感染观众。我特别希望我的歌曲能与大家产生共鸣,大家都去唱才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公益路上不歇脚
1999年,刘媛媛刚毕业不久,经常随工作单位中央民族歌舞团到老少边穷地区演出。回忆起自己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初衷,刘媛媛说:“有时演出结束后,我看到当地的一些小朋友,就在想,如果他们的小脸洗干净了,就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漂亮。演唱结束后,小朋友还会跑过来,抱住我,说‘姐姐,我特别喜欢听你唱歌,你能不能给我再唱一首歌呀?’有的地方很寒冷,他们却还穿着非常单薄的衣服,有的冬天还穿着凉鞋。看到这些,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恨不得我口袋里有什么就马上拿出来给他们。”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刘媛媛已经资助了230多名偏远地区的贫困和病残儿童,为他们捐助学习用品、音乐器材等,并时常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给孩子们鼓励和温暖,为他们走出贫困、实现理想,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2017年9月25日,“刘媛媛扶贫公益音乐课”走进宁夏盐池大水坑第二小学
刘媛媛还积极参与央视《决不掉队》扶贫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展示我国在脱贫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她还参加了河北阜平县、内蒙古巴林左旗、山东沂源县、四川喜德县、宁夏盐池县、新疆莎车县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余个县(旗)的扶贫慰问活动,鼓励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建设美好家园,歌颂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展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奋进景象。
刘媛媛已经在全国各地举办了30多场公益演唱会,“每一场演唱会我都会与主办方沟通,要求1/3的观众是最基层的工人、农民、武警官兵、劳动模范、先进代表等。刘媛媛说:“我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拓宽视野,除了在艺术上精雕细琢,还要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我们时代发生的变化,更多地走进基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老百姓喜爱的作品”。
曹俊走访农户了解洋芋收获和销售情况
“看到乡亲们发财,我可开心了!”
——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文联挂职干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上尹家村第一书记曹俊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瀚允
“3个日光温室,温室里实际种植面积在2至3亩,实际卖出草莓约3000斤,收入27000余元,除去成本实际收入23000余元。两户种植农民,每户分得8000元。7户土地流转户均增收约500元,这比他们以每年300至500元租出去的收益要好得多,而我们才刚起步。”谈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上尹家村栽植高山草莓第一个种植季的收益情况,中国文联挂职干部、上尹家村第一书记曹俊对每个数字都牢记于心。虽然开局产量低于预期,但是对于未来的产业发展与前景,曹俊充满信心。在当地,有人亲切地称呼他为“草莓书记”。
自2015年至今,曹俊在上尹家村已度过两个任期。从驻村工作第一天起,他就提醒自己,要转变角色定位,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成为一名“脚上沾泥,心中有情”的驻村第一书记,努力为上尹家村探索挖掘致富增收途径。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大多靠种植洋芋、中药材维持收入,而常在田野山间行走的曹俊注意到,上尹家村山中生长着大片野草莓,虽然果实个头不大,但既然在野外能够存活,是否意味着这种水果也可以在温室中种植?由于国家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工作的开展,当时,山东一些企业、农民合作社正在甘肃武都开展对口帮扶业务,其中平度市沃东合作社已经与武都草莓园开展了三年左右的专业合作,帮助当地改善草莓苗、提高种植技术等。曹俊了解到情况后,及时邀请合作社人员到上尹家村,对土地、气候等条件开展实地考察,咨询专业意见。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调研结果表明,开展草莓种植是有可行性的。很快,曹俊向中国文联递交了项目实施可行性报告等材料,并得到了文联党组领导、扶贫办的认可与大力支持。2019年,中国文联向上尹家村提供了50万元帮扶资金,在上尹家村建设高效农业试验基地,共3个日光温室。自此,曹俊牢牢抓住村集体产业基础薄弱这个“牛鼻子”,从土地流转入手,开始着力谋划发展高山草莓种植产业。
曹俊带领乡亲们开展草莓种植
曹俊吸取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提供建立温室的土地,以获取更多收益。然而,扶贫热播剧《山海情》中主人公马得福号召村民种植双孢菇时的场景也发生在了第一书记“曹得福”身上。事关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切身利益,上尹家村村民起初都持观望态度,对曹俊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草莓绝收咋办?”“温室建在我家的承包地上,以后归谁?”“可不可以发固定工资?”对于一系列的疑问,曹俊非常理解:“对待新事物,大家心里都没底,因此我反复向大家强调说明中国文联会在发展草莓产业启动资金、基础设施、技术扶持、组织协调工作、经营销售等方面承担主要风险,村民只需要学习种植技术,以此尽力打消大家的顾虑。”曹俊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村民自主学习掌握种植技术,高山草莓种植项目才有持续发展的希望。
“村委会起初商议的收入分配方式是:谁劳动,谁获益。负责实地种植的农民可以分红70%,村集体分红20%,土地流转户共分红5%,合作社管理人员分红5%。”然而种植草莓第一年的实际情况却与初步预想不同,受疫情、种植流程不规范、不熟练等因素影响,草莓产量未达到预期,因此村集体决定将20%收入全部分给土地流转户,“不能让乡亲们吃亏”,曹俊说。高山草莓使人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此基础上,曹俊再接再厉,一方面,将中国文联追加投入的63万元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在基地新建日光温室及购置暖风机等必要设备;另一方面,经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扶贫办同意,从第一书记工作经费中拨出12万余元,协调国家电网武都公司为基地安装了一台供电专用变压器,解决了村民在暖风机等高耗能设备用电方面的后顾之忧。
去年对于曹俊来说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我们从山东买入5000株母苗,自行育苗70000株,已经不需要再从其他省市买苗,省下了几万元。”且上尹家村山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苗品质好。曹俊发现,育苗同样是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因为提供草莓种植技术支持的沃东专业合作社、武都区数家草莓园在得知消息后纷纷发出采购引种高山优质苗的意向,武都草莓园表示如果上尹家村继续育苗,可以提供预付款作为启动资金。“如果能达成协议,订单总数可望达到60万株,预计增收30万元。”说到这里,电话那头的曹俊仿佛也成了上尹家村草莓种植户中的一员,正在为自家收入掰着手指头精打细算般幸福地笑了起来。
曹俊所做出的工作远不止栽植草莓。他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他曾向中国文联筹措20余万资金,改造上尹家村武都高山戏传习所硬化观戏广场,还通过甘肃省文联为村民争取到40余台太阳能路灯;因疫情滞留在北京期间,他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与村两委干部及时会商,按照上级指示成立村级防控疫情专门队伍并在各路口设立检查点,并将个人捐款用于购买防疫物资;山洪来袭时,在断水、断电、断路、断网的艰难环境下,他及时成立党员突击队,从第一书记工作经费中拨出2万余元,租用挖掘机、推土机清理塌方现场,安顿受灾群众。走家串户过程中,他得知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尹海得因父亲重病产生辍学打工念头时,提出“不要让凤凰折翼”救助行动方案,通过轻松筹等多种方式支持尹海得完成大学学业并帮助其父亲支付医疗费用。类似工作,还有很多。上尹家村也在中国文联的支持以及曹俊的努力下,近年来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2020年11月,上尹家村8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24人已实现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65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真是恰逢其时”,谈及对新一年工作的期待和规划,曹俊感慨道:“脱贫攻坚结束不代表农村的贫困就此绝迹,如果今后工作不到位的话,脱贫成果很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反贫反弹。现在通过乡村振兴紧抓产业发展,实际上就是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有了产业,相当于栽下‘摇钱树’,打造‘聚宝盆’,以后才会有持续的收入。希望接替我工作的同志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把工作延续下去,把刚刚起步的草莓种植等产业继续发展。我常跟村民们说,看到你们发财,我可开心了。”曹俊笑呵呵说道。
乔进双梅在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集中培训村民
希望彝绣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助手
——专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彝绣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
去年两会期间,在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四川马边的全国人大代表乔进双梅讲了一个小故事。
几年前,在乔进双梅创立的马边彝族自治县花间刺绣合作社,乔进双梅拿着她以30元一条的价格从贫困户绣娘那里收集来的彝绣绣品,告诉她的乡亲们:这批丝巾一条能卖1000元。“一条丝巾卖1000元?怎么可能?”乡亲们对乔进双梅的话抱有怀疑。不过,他们还是在她的号召下加入了合作社,一起生产彝绣产品。其实,“一条丝巾卖1000元”是乔进双梅向大家撒的一个谎:她还没有将这批丝巾出手。不过,乔进双梅想让这些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价值,用彝绣手艺来脱贫致富,为了让贫困家庭的绣娘增强“劳动致富”的信心,乔进双梅才撒了这个谎。在贫困家庭的绣娘们加入合作社后,乔进双梅自掏腰包,把大家开始时生产的不合格彝绣产品买了下来。
慢慢地,绣娘们的手艺越来越好,合作社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一条丝巾卖1000元”的谎言已经变成了现实。“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与很多公司都签订了合同。”乔进双梅告诉记者,她们绣出的彝绣精品,已经可以达到“千元”的级别。
“让彝绣走出深山,让彝族妇女通过彝绣脱贫致富”是乔进双梅长期以来的梦想,也是她成立花间刺绣合作社的初衷。如今,在乔进双梅和合作社同仁的努力下,数百个绣娘已经实现就业和脱贫。乔进双梅也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39岁的乔进双梅出生在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高卓营村,她从小就对彝绣感兴趣。“小时候,我喜欢坐在妈妈身边,看她一针一线认真刺绣,慢慢地,我也开始喜欢上了刺绣。”乔进双梅动情地说,也是因为这份爱好,她下决心从事与彝绣技艺有关的工作。上学时她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不过,突然而来的家庭变故让贫困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乔进双梅只能放弃自己的兴趣,开始按部就班地上班,甚至开始尝试创业开饭店。
“但在我的内心,从来没有放弃过彝绣,我也想让这门彝族人特有的手艺发扬光大。”抱着这样的想法,2015年时,乔进双梅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创业方向。
乔进双梅(左一)在村民家中进行彝绣指导
恰巧在此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一时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流行的热词。这也使乔进双梅内心非常激动,她积极响应号召,与几个同伴一起筹得2.5万元启动资金,于2015年11月成立了马边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乔进双梅召集贫困家庭的绣娘加入其中,为他们开展义务培训,一起生产彝绣服饰和手绣工艺品。渐渐地,合作社的刺绣队伍越来越壮大。有了生产的保证,如何开拓销路?这成为合作社面临的新的问题。
好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及时伸出了援手:他们主动帮忙联系外地企业,牵线搭桥,帮助马边花间刺绣合作社与四川省内、省外的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合作社在2017年就实现了产品销售收入40多万元。
想要产品卖得好,当然要符合市场需求。乔进双梅在经营花间刺绣合作社的同时,也在反思如何对产品进行改进。“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的彝绣产品是很难卖出去的,因为做工比较粗糙。”乔进双梅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后,她们首先尝试改进彝绣产品的做工,抱着生产“精品”的信念来做刺绣。
在改进做工的基础上,乔进双梅也对彝绣进行了创新——“如今的彝绣产品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保留了原先的技艺,但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乔进双梅表示,以前的彝绣以黑、红、黄等亮色为主色调,看起来比较单调,所以她们尝试对配色进行改进,按工艺品的标准来生产。同时,合作社也开拓了彝绣产品的生产范围,除了传统的服饰生产之外,如今绣娘们生产的彝绣抱枕、包、围巾等旅游产品也成为合作社热卖的产品。
如今,花间刺绣合作社的产品已经成为刺绣市场上的“热点”,虽然从去年年初开始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合作社依然实现了一年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如今,马边彝族自治县已经有了10家生产刺绣产品的公司或合作社,售卖彝绣产品的店铺也多达50余家。去年年初,马边达到退出贫困县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面对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乔进双梅告诉记者,她已经准备好了乡村振兴和“手艺致富”相关的建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也让乔进双梅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我们彝绣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好助手。”乔进双梅说。
(转自中国艺术报)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官网:https://www.sz-art.cn
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