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艺苑杂坛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设计大展劲刮中国风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受市民追捧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9-01-17

image.png

▲“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现场

作为三年一度的国家设计盛典,刚刚在深圳城市规划与当代艺术馆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吸引了众多深圳市民前往参观。展览以八大板块、82个案例,351件套作品,呈现了过去三年中国设计及公共艺术的发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展览中,那些带着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风设计特别吸引眼球,从最传统的技艺到最先进的科技,设计成为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中国设计的面貌也在这一件件作品中初现端倪。

从传统中汲取灵感

用36块积木就能拼出2000多个汉字,本届大展上,青年设计师傅金萍的作品“中国积木”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这个积木哪里有卖呀,可以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学认字。”一位观众这样说。

“中国积木”从中国独有的汉字中得到灵感,很好地利用了点阵原理,36块积木大小相同、图案相同,通过排列组合,却能拼出不同的汉字与图案,而且玩具操作简单,还可以开发玩家的创造力。这件玩具获得了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策展人卢涛介绍:“中国是玩具生产大国,但在玩具设计上却非常薄弱,‘中国积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设计师在玩具设计上的突破。”

设计是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审美观念和精神境界,也引领着社会风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本届设计大展上,像“中国积木”这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作品,一方面让传统文化重新进入现代生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设计带来有别于西方设计的独特面貌,从而逐步竖立起中国设计的形象。

为现代设计注入传统之美

本次展览分八个板块展出作品,其中特设“传统活化”板块,展示新时代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以及将其与当代社会文化进行创造性结合等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反映出本土设计、东方设计、新中式等中国风格设计渐趋活跃的趋势。在这些作品中,设计师重新发现传统,认识传统,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展现在各种当代生活器物之中,迸发出积淀千年的传统之美。

在这一板块中,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带领其文化品牌展出了一批传统璎珞纹饰为设计元素的作品,包括茶具、丝巾、服装、家具等不同产品,事实上,这是为北京法海寺开发的一组衍生品,其中的璎珞纹饰来自法海寺精美绝伦的壁画。中国传统纹饰之美在这些现代物品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海燕认为,“当下的设计也应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发现传统形制中的特点,回归东方文化的自省内修,探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迎合以西方为中心的审美趋向,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构开放文化与核心价值,展示东西并存、根植于当下的设计风格,活化利用传统形制之美,为传统经典注入当代活力,体现了东方人文思想的开拓性与创造性。”

传统在设计中获得新生

传统在赋予中国设计以全新灵感和独特风格的同时,设计也让传统重新迸发出活力。很多已经濒临断代的文化遗产,通过设计师之手,进入当代生活,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这也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非遗传承人,以全新的视角去继承祖先的手艺。

在“看见大山”非遗扶贫项目中,5位教师和24位大学生,经过36个小时的连续车程,7小时的徒步行走,深入武陵山区,对4项非遗进行深入考察,用自己的专业文化体系与优秀的设计理念,帮助重庆酉阳浪坪乡的贫困手艺人,开发出8大系列产品。在这个案例中,高校产学研结合,设计转化,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商业运用,从而形成“政产学研商”可持续性的发展“精准扶贫”。通过设计定义的非遗手艺重返“日用之道”,同时也反哺非遗艺人,达到有效传承非遗的新思路。(记者 梁瑛/文 韩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