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中国元素凸显 VR渐成新宠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6-17

◎ 深圳特区报英国特约撰稿人 崔莹

6月10日至15日,第23届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英国第五大城市谢菲尔德举行,该电影节是世界三大纪录片电影节之一,电影节期间放映了来自49个国家的150多部纪录片电影。来自60多个国家的3500多名电影人参加了这一盛会。5天时间里,电影节吸引3万多观众。同往年相比,更多中国主题、和中国相关的纪录片在电影节放映,战争题材特别是和难民有关的纪录片备受关注,并且,令人身临其境的VR纪录片成为本届电影节的热点,并首次被列为评选种类。

A

中国主题纪录片越来越多

同往年相比,今年电影节期间展映的中国主题的纪录片数量明显增多,这些作品或以个性鲜明的中国人、华人为主人公,或是围绕某种社会现象所展开深度探讨。

今年105岁的黄齐耀(Tyrus Wong)是美国著名的华裔艺术家,他曾在迪斯尼工作,参与创作动画片《小鹿班比》,也曾在华纳电影公司工作,绘制电影场景图,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见过他的作品。将这位艺术家的故事拍成纪录片《黄齐耀》的是美国华裔导演帕梅拉·汤姆(Pamela Tom)。在谢菲尔德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期间,这部充满唯美画面,令人动情的纪录片饱受赞誉。采访中,帕梅拉告诉笔者,她在19年前偶然了解到黄齐耀的经历,一场长谈后,持续17年的拍摄就此开始。帕梅拉表示,“我想知道这个来自中国广东,不会讲英文,没有多少钱,曾经住在洛杉矶妓院楼上的小男孩如何成为美国现代艺术领域的新星,迪斯尼的传奇人物。”

纪录片用访谈、照片和影像等方式回述了黄齐耀的经历。1919年,9岁的他离开家乡广东台山永和村,跟父亲来到美国。他曾因排华法被扣留在洛杉矶的天使岛,因勤奋和绘画天赋获得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的奖学金……帕梅拉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黄齐耀的艺术创作,以及黄齐耀对美国文化的贡献。她指出,该片讲述的不仅是黄齐耀一个人的故事,也是20世纪中国移民群体在美国的遭遇。

《陌生人的音乐:马友友和丝绸之路合奏团》讲述了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和他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的精彩故事。马友友是在法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曾多次获得格莱美奖。从2000年开始,马友友将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擅长不同乐器的音乐家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碰撞,产生新的创作灵感。该片也探索了音乐艺术的社会责任,其保护和传承等问题。片中,合奏团的成员中国琵琶演奏家吴蛮到中国农村挖掘民间音乐,并邀请山西皮影戏艺人到美国演出。 该片导演是以《伴唱人生:聚光灯外20尺》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摩根·内维尔。

美国华裔女导演王男栿的纪录片《流氓燕》是电影节参赛片之一,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是中国女权工作者叶海燕。此前,该片已在多个国际电影节进行了放映,并博得众多好评。电影放映后,笔者对王男栿进行了采访。谈到自己如何从国内学文学的研究生转型为在世界纪录片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秀,王男栿认为“热情”很重要。她产生拍该片的想法时,还在美国读硕士,在没有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她凭借一腔要讲出这个故事的热情,带着简单的拍摄器材,回到了中国,并且一拍就是三个月。精彩的故事最终获得相关基金组织的认可,令该片获得投资。谈到国内外纪录片风格的差异,王男栿认为国外的纪录片更讲究故事性。

中国导演赵亮执导的《悲夕魔兽》 和美国导演苏·威廉姆斯执导的《死亡设计》也在电影节期间放映,两部电影都以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发展以及环境问题为主题。

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电影节第一放映厅被命名为“北京放映厅”,位于霍华德街道的露天放映厅也被冠名“北京”,为北京做足了宣传。名为BRFT和BDDA的两家机构联合在电影节目录册上做了一整版“北京,和你在一起”的广告,为北京和中国的纪录片做广告。

B

VR 纪录片崭露头角

可以变成宇航员在火星上漫步,可以在澳大利亚的沙漠里漫步遇到土著居民,可以和英国女王并肩而坐,可以身处100多年前的德国战场……10多部VR纪录片在电影节上首映,这些纪录片令人身临其境,仿佛在不同时空里穿梭。并且,作为纪录片领域的新成员,VR纪录片也成为一个新的种类,首次被纳入电影节,接受读者投票评选。

体验了英国拘留所的生活之后,笔者采访了这部名为《无形》的VR纪录片的导演戴伦·埃默森(Darren Emerson)。戴伦介绍,这是他拍摄的第二部VR纪录片,反映英国拘留制度的黑暗和不公正。他拍摄的第一部VR纪录片名为《目睹: 七七爆炸案》,表现一位在“七七爆炸案”中幸免于难的英国女子的经历。为拍摄《无形》,戴伦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发现他们并不是罪犯,他们有的申请庇护失败,有的签证过期,原因各不相同,却都受到恶劣的对待,被拘留多年。在《无形》中,戴伦采用了很多被拘留者的自述,让体验者耳闻目睹,感受到他们的处境。戴伦认为对于电影工作者而言,拍摄VR电影充满挑战,“这完全是一种新的语言,导演的职责是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气氛,让体验者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一定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地方,也可以是抽象的地方。”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360°全景视频、VR纪录片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BBC投拍的360°全景视频《彩色士兵》,VR纪录片《我们的等待》和《家园》等在本届电影节上进行了首映。但是目前VR纪录片的发展和前景尚处于探索阶段。戴伦认为,“VR纪录片应该在纪录片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谁将在这个市场内领先,谁将为VR纪录片提供最广泛的播放平台,目前都是未知。”戴伦介绍,目前Youtube和Google 都已经开发出360°全景视频,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使用Google Cardboard等观看工具观看。戴伦认为在未来一两年,这个领域将会有更加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众多,VR纪录片将会有很大的市场”。

电影节上放映的其他几部VR纪录片也令人津津乐道。来自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的中国留学生戚滢看了4部VR纪录片,并体验了大多数头显设备, 观影结束后,她的第一感觉是“直观与晕眩”,她告诉笔者:“这些VR纪录片提供了360°的全景范围,在观看中,我第一次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的角度和内容,而不再被屏幕牵引。”

C

战争、难民主题纪录片继续受关注

中东局势继续恶化,阴霾不断,形成席卷世界的难民潮,欧洲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无论是继续被恐怖笼罩着的战区,还是铤而走险偷渡的移民,或是在难民营举步维艰的生活,都成为纪录片工作者关注的对象。10多部与战争、难民有关的纪录片在电影节期间放映,令人身临其境战争的恐怖。

《雪猴子》关注的是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的儿童。战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乔治·吉托斯(George Gittoes)在这个城市开展帮助街头流浪儿复学的项目,并召集他们拍电影。纪录片展现了被战争摧残的千疮百孔的城市以及因战争而饱受心灵创伤的孩子。而孩子们意外拍摄到的街头自杀爆炸场景令人触目惊心。《吉姆:詹姆斯·佛利的故事》讲的是2014年被极端组织ISIS斩首的美国记者詹姆斯·佛利的故事。除了讲述詹姆斯的成长经历,他的无悔的选择,片中也呈现了大量詹姆斯在叙利亚拍摄的照片和影像素材。詹姆斯将战区的危险,普通人的生活告诉给全世界。《救护车》关注的是2014年的加沙冲突,纪录片导演默罕默德·扎伯里(Mohamed Jabaly)跟随战区的救护车,目睹亲历了那些惊险,令人心碎的救援。《启蒙之地》虚实结合,将人们带入备受战争折磨的阿富汗,并展现战争对下一代的影响。

电影节上,以难民为主题的纪录片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很多影像资料由难民自己拍摄。《我的逃离》的大部分影像资料来自难民本人。来自阿富汗、叙利亚等地的难民用手机拍摄下他们艰难而又惊险的逃亡之路,然后把它们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纪录片导演筛选出需要的素材,对难民进行回访,制作出这部充满现场感的纪录片。《出埃及记:闯入欧洲》的拍摄者是75位准备逃亡到欧洲的难民,在他们上路之前,KEO电影公司给他们每人一部可以拍照的手机,让他们拍摄下逃亡的过程:他们乘坐橡皮艇,藏在大卡车里,穿越沙漠……这些由他们自己拍摄的影像资料呈现出他们最真实的模样和他们颠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