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7-11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7月7日至13日,《文心》展览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类比《文心雕龙》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展览就水墨领域的创新实践展开探讨。13位艺术家的59件作品在关山月美术馆一楼中央厅及C展厅,以不同年龄、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对话与对画”,呈现水墨在艺术实践中的多样可能。
单从作品看不出年龄
参展的13位艺术家,出生时间从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不等,两代人经历的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重大变迁的历史时期。今天,在“新水墨”的概念不断受到质疑、当代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语境中,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更能体现创作者的“文之用心”。展览分“志隐”、“矜重”、“沉吟”、“锋发”四个主题,从经典中汲取养分,以全新的创作形式,根据关山月美术馆展览空间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可能的对话与“对画”。
展览的四个部分标题“志隐”、“矜重”、“沉吟”、“锋发”均取自《文心雕龙》。每个主题由一位年长艺术家领衔,与两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互动。展览的趣味在于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中,两代人的创作在手法和形式上难以用年龄的长幼来区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活力不亚于70后艺术家。而一些70后艺术家对传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也不弱于前辈。
展览效果令人惊喜
“志隐”单元,陈湘波、阴澍雨、刘琦三位艺术家呈现古意在当下的生发,爽利的画面、柔韧的笔触、鲜明的色块,多元的形式喻以复杂的情愫,志以定言,情繁辞隐;“矜重”单元,董小明、马骏、潘汶汛三位艺术家以怀古之笔意情趣与当代技术手段互动,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沉吟”单元,宋玉明、党震、杜小同三位艺术家,以明确的个人风格标榜艺术创作独立思考的气息,博喻酿采,远迈不群;“锋发”单元,文祯非、涂少辉、曾健勇三位艺术家在保证明确艺术形象的同时,在抽象、装置、雕塑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上拓展“水墨”的边界,文洁体清,习亦凝真。特约艺术家杨东鹰,则以现代兼备古意的雕塑和实用器作品串联整个展览,引导“文心”之线索。
突破水墨的局限,《文心》展览从营造和拓展两个方向重建传统水墨情境。展览现场以家具、奇石、文玩、植物等形式复原清雅文人环境,并有影像、雕塑、浮雕等手段的拓展来探索水墨的多样可能。
策展人朱小钧说:“水墨艺术一直强调传承,两代艺术家的展览多以师承关系出现。《文心》展览在征集方案的时候就令人兴奋,展览现场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喜。两代艺术家的对话与“对画”重新建构了我们对水墨这个领域的认知。”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