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7-25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16年福顺公益慈善展日前在深圳举行。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书法家杨基民、释法波等人的书画作品逾百幅。记者了解到,他们此次展览作品全部将被拍卖,用于慈善事业。
出生于1937年的杨基民是安徽安庆人,高级书法师,二级演员。他擅长表演艺术、书法,他也是安徽省安庆市话剧团著名演员。从初中开始习字之后他便笔耕不辍,几十年挥墨生涯中通习书法之各体,尤擅草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独爱草书的原因,“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草书最能展示一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与书写的水准。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草书是发展的高峰,也是最难的。”
现在不少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入孩子的课堂,不少学校也开设了书法课,很多家长也为孩子报了书法班。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书法呢?杨基民表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刚开始启蒙时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就得动手练习,不能嫌枯燥无趣。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用心练习一定会有成效”。
此外,他认为,现在各式各样的临帖比过去丰富多了,至于临哪一个派别也不用太纠结,在书写的过程中要掌握起笔、落笔、运笔。“楷书是基础,这个基本功一定要打好。书法有书法的法度,书法的规矩。楷书打好基础之后,可以慢慢往草书上发展。写字一定得定,不能浮躁。”
杨基民虽然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白发白须,但精神矍铄,他认为也是写字给他带来的好处。他说,每天早上三点起床,练字两个小时,一直保持书写的状态。此次参加该慈善展,他显得格外兴奋,“我把过去的精品都送过来做慈善的事业,非常欣慰,也希望自己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另一位书画家释法波是中国佛教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他于1970年出生,12岁出家,而后拜师画僧本空和尚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经过多年苦练,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画艺术语言,清新淡远是其表,而内里却蕴含着一种活泼的生命意象。他擅长泼墨山水和水墨荷花,并著有书画集《法波书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