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8-04
深圳暑期的演出市场以明星演唱会和亲子类演出为主,来自国内外的优质音乐会、舞台剧也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深圳本地戏剧却不见踪影,被挤出了暑期市场。近日,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数位本地戏剧人发现,尽管没有足够的资金,致使本地戏剧无法进行常态化演出,也不能保证剧团成员的收入与生存,但却没能抹杀本地戏剧人的创作激情。
无法依靠票房养活自己
胖鸟剧团、越众剧社、深圳小品话剧团、华赣文化、爪马文化、甸甸巴士剧团、荔枝青年剧团……近年来,深圳悄然出现了不少剧团,《排队》《香槟与蚝的浪漫史》《老友祭》《桃花镇》《庄先生》等本地戏剧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演出市场中,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本地剧团虽然佳作频出,但多数都无法进行常态化演出,这就无法保证剧团成员的收入与生存。胖鸟剧团创始人杨阡、爪马文化制作人李嘉诚都告诉记者,本地剧团的成员多数都是兼职,专职成员属于剧团骨干,负责制作和项目筹建。据了解,部分戏剧人更因收入太低转行,其中包括专职的戏剧导演。华夏艺术中心总经理毕大松说:“深圳本地剧团的生存方式就是政府资助一点、朋友帮助一点、剧院少收点场租、演员贡献一点,很艰难。”
一个剧团想要进行常态化演出,需要大量资金维持。而深圳现阶段的演出市场对本地戏剧作品的接受度极其有限,本地剧团无法依靠票房养活自己,作品只有在拉到赞助或者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时候才能登上舞台。杨阡告诉记者,胖鸟剧团的演出资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向朋友募捐,另一个来自于社区众筹。前者常常失败,后者不轻易尝试。胖鸟剧团极少获得政府支持,仅仅在2008年为汶川地震演出时得到过十万元资助。
自筹资金与企业赞助则是爪马文化制作戏剧的资金来源方式。“本来一年可以出七八台戏,但因为资金常常不到位,最终只能出两三台,要不停巡演才能收回成本。”制作人李嘉诚告诉记者,“跟电影不一样,一台成熟的戏剧可以长年累月地演出,我们希望积累三五台成熟的作品,打磨成招牌,反复演出,就有资金流转了,才能尝试做新戏。”
资金困难仍坚持制作新戏
深圳本地戏剧作品几乎都是小成本制作,创作方式也多为集体创作。即使资金运转困难,也难以抹杀戏剧人的创作激情。杨阡表示,无论预算多少,胖鸟剧团每年都要做一到三部作品,哪怕是零预算,这已经成了胖鸟的章程。“我们有‘三不’原则,不做主旋律,不做小品,不做商业晚会,只做我们愿意做的、喜欢做的。”杨阡笑着说,“我们很多戏都很贫困,预算很少,我们叫它‘贫困戏剧’,这很有挑战。”
今年4月,胖鸟剧团的最新作品《排队》在南山区文体中心连演4场,并邀请了作品剧本原作者Israel Horovitz来深交流,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杨阡感叹说:“这些年剧团一直没破产,我们好像总能渡过难关。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已经做了4部戏。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走商业这条路。靠票房我们是养活不了自己,谁知道未来能不能?”
爪马文化的《老友祭》也是深受许多戏剧爱好者欢迎的作品。“我们整个团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前期创意都出来之后,我们会邀请专业编剧来润色。”李嘉诚告诉记者,“我们谈版权、请编剧、做预算、报批、选演员、找导演,把各个部门的人确定下来,就开始排练。基本上我们会有三个人的固定小组,进行项目报批和剧场协调。”
据悉,爪马文化今年准备推出的新戏已经购买了美国百老汇的版权,但演出的剧场一直定不下来。李嘉诚说:“深圳的剧场不少,但大部分的场租都太贵了,我们承担不起。那些场租稍微便宜一些的,硬件设施又有很多问题。”记者了解到,场租加上装台以及其他要求,一个剧团在深圳一级剧院演出一场,花费少则七八万元,多则超过十万元。
为扩展生存空间做努力
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本地剧团的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华夏艺术中心总经理毕大松说:“北京、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自觉去买票看演出的观众群体,看演出是他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有这样的固定观众群,就能够让本地剧团生存下去。但深圳和广州是不行的,一个剧团以演出、创作为职业,根本无法生存。”在深圳做了十几年的戏剧,杨阡深刻地感受到,深圳人不买本地戏剧的账。杨阡说:“深圳的票房仅次于北京、上海,比广州都高,但深圳人不看本地剧团排的戏,这是深圳观众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虽然深圳没有浓厚的戏剧氛围,仍然吸引了许多戏剧人前来筑梦。杨阡来深之前,在北京做过记者、设计师、编剧,去美国专业系统地学过戏剧,最终选择了深圳。李嘉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并没有留恋更适合做戏剧的上海,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深圳。李嘉诚表示:“上海的戏剧资源确实丰富,但都被大公司垄断了,在深圳会更自由。”
杨阡表示,“世界上有两种戏剧生态,一种是美国式的,走市场;一种是德国式的,政府把30%的税收用在戏剧上,预算没有上限。而胖鸟走第三条路,不管市场认不认,我们只管自己高兴。不图钱,图痛快。”
为了在市场中生存下去,扩展本地戏剧的生存空间,爪马文化今年的新戏准备“玩”一个崭新的模式。李嘉诚告诉记者:“我们准备演8到10场,会开放一部分的票,让观众自己定价,180元、280元的票只卖50元、80元。观众看完戏后,我们希望得到一个小费形式的反馈。懂戏的观众会知道我们的戏值更高的价,他们会愿意多给一些。我们不想助长赠票的风气,希望大家掏钱去买票。”李嘉诚相信,在深圳,肯定有人愿意为文化买单。(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实习生 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