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我们如何纪念老舍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8-25

1966年8月24日,著名作家老舍投向了太平湖……昨日,是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连日来,人们不断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出色的作家。在读者心目中,老舍先生写下《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记录了最地道的近代北京风俗人情百态图。而他含冤自沉于太平湖,至今依然成谜。今天纪念老舍丰厚的一生,人们各有各的看法。老舍为后世留下了什么?许多作家学者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将“平民的文学”落实到实处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满族家庭。老舍一生著述丰富,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猫城记》《正红旗下》等;中篇小说有《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等;短篇小说集有《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剧本有《面子问题》《龙须沟》《茶馆》等;报告文学有《无名高地有了名》等。

“不管是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老舍都是一个丰碑式的存在。”对老舍深有研究的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谢晓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50周年,我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怀念老舍,怀念那个将老北京的小胡同和大杂院,将老北京的小衙门和旧街道,将一个个祥子、老马和老张给我们呈现于笔端的作家。”

在谢晓霞眼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这位温和的作家以他丰盛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首先,是他以自己的平民经验对老北京底层市民生活的呈现。“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北京呈现出和同时期作家截然不同的风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褪去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话语所赋予的理想光环,它不再只是许多外省青年梦寐以求想踏入的现代文明之都,这里也不是只有新文化和新思想所武装起来的新青年;当新文化和新思想在北京大学等地方熊熊燃烧的时候,这个古老的都城在老舍笔下更多的呈现出与乡土和传统衔接的一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衙门里以中庸之道混日子的老张和老李;在大街上,我们看到了那个在烈日和暴雨中拉着车希望融入城市的进城农民祥子,看到了大杂院里迫不得已的堕落。”谢晓霞强调,老舍将新文学先驱所提倡的“平民的文学”真正落实到了实处,他写了真正的平民,并且由此来思考现代城市文明及其弊端。在他的底层书写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化的残酷,看到了城市文明病对年轻健壮的生命的无情吞噬。新世纪以来的底层书写,无疑从老舍这里获益良多。

纪念老舍有文化惊醒意味

“其次,老舍是一个很有建树的文体家。”谢晓霞指出,由老舍开始,新文学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雅俗对立格局有所松缓。他开创了自己独有的京味文体,借助老北京市民语言的运用和老北京市民故事的讲述,打破了新文学曲高和寡,不能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局面。这对于新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因为新文学从一开始虽然以平民的文学为自己的目标之一,但是许多作家在创作中使用的依然是知识分子书面语,讲述的依然是知识分子的故事,故事的讲法上依然是非常西洋化的,这导致新文学的二次贵族化,它依然无法成为真正的平民的阅读对象。所以,当老舍以传统的讲法、老北京的市民语言和自己温和的幽默来讲述一个个老北京的故事的时候,他很容易就让新文学走向了大众。但是,和通俗作家比起来,老舍又并不仅仅停留在讲故事上,他通过故事的讲述来思考老北京,思考老北京的‘老’文化。”谢晓霞认为,在这一点上说,老舍打破了雅俗界限,让通俗的故事获得了现代性。这是他的价值。与此同时,他的这种京味的语言、京味的取材、宽厚温和的幽默也为他赢得了京味小说开山祖师的地位。

那么,今天我们纪念老舍的意义何在?谢晓霞认为:“一是怀念一位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二是对一种行将逝去的文化的缅怀。这个比较复杂,我主要想讲的是他的入世情怀,家国意识和个人气节。三是有点文化惊醒意味在里面。”

尤要一提的是,对于老舍先生50年前自沉于太平湖,对于他当时这种悲凉的选择,如今还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历史之谜,为人们讨论着、思考着。作家李辉则表达了他意味深长的看法:“可以相信,当万念俱灰毅然投入湖中之前,老舍的内心,显然会是前所未有的激烈。太多值得回想的往事,太多值得咀嚼的人生体味。但,我猜想,更多的是困惑,是自省。甚至会有对自我的否定,有深深的自责。”李辉说:“老舍把屈辱、困惑、自责、痛苦留给了自己,也把一个悲剧留给了历史,留给了不断关注它解说它的后人。”(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