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深圳艺术家寻访赫哲文化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9-19

?伊玛堪说唱艺术。 (吴忠平 摄)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上世纪60年代,一首《乌苏里船歌》红遍大江南北。如今,歌中呈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活生生地呈现在2016“乡土曲艺进深圳”饶河考察组团员眼前。

9月中旬,由戏曲专家、诗人、戏剧家、评论家、摄影家、记者等组成的“乡土曲艺进深圳”考察组一行15人来到黑龙江省饶河县考察采风,找寻渔猎文明与赫哲文化孕育的淳朴曲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进大学

饶河位于黑龙江省东北边陲,全县有27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俗。赫哲族是三江流域古老的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居中国56个民族的第55位。赫哲人临山而居,泽水而渔,夏捕鱼为粮,冬捕貂易货,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化。

本次“乡土曲艺进深圳”深入饶河镇、四排赫哲族乡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采风,探寻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有着古老文化渊源的“萨满舞”、赫哲族小曲“嫁令阔”等特色民族曲艺。此外,采风团还将寻访当地民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工艺等手工艺及食鱼习俗等特色民俗。

赫哲族神秘的渔猎文化让采风团一行流连忘返、赞叹不已。赫哲族老人付占祥是饶河的“国宝熊猫”,这位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被尊为村里的“全人”。陪同考察组的大姐说,“唱歌、跳舞、写歌、桦树皮、鱼皮制作技艺……没有他不会的。”当记者问他:“您有多少个徒弟?”他一仰头,得意地说:“数不清,以‘代’论,都是我的徒子徒孙,都快第五代了。”

付占祥告诉记者,他目前不仅坚持亲自取桦树皮,做桦皮船,还能打鱼。他很自豪自己是个手艺人,“官能当多久呢,手艺人才可以做一辈子。”此外,付老介绍,为拓宽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范围,饶河县非遗保护中心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协商,在饶河桦树皮制作技艺传习所共同开设了《桦树皮制作技艺》课程。从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正式进入了大学课堂。

饶河风光与独特文化令人难忘

“祭祀萨满”尤雪松是饶河的另一个传奇。今年44岁的他从事萨满祭祀活动已有10多个年头,是当地唯一的“祭祀萨满”。尤雪松和记者说了很多关于萨满舞和宗教的故事,他介绍说:“萨满舞以鼓点为乐,动作豪放,节奏铿锵。舞者往往在鼓点的伴奏下,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由于没有文字,萨满舞的相关资料没有记载下来,当地人掌握的萨满舞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是由祖辈、父辈一代代传承下来。”

采风团成员表示,虽然去过很多地方采风,但是赫哲族独特的文化和饶河的自然风光令人难以忘怀,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把大美饶河、鱼皮部落通过影像带回深圳去,让深圳市民和更多的人都能看到饶河、了解饶河、爱上饶河。

“乡土曲艺进深圳”是深圳市紫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和策划的公益活动,曾荣膺2011年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奖。活动开展五年多来,已先后考察惠州渔歌、福建南音、娄底山歌、渭南戏曲、梅州山歌、河南戏曲、贵州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民间曲艺,并成功举办了成果展。

据悉,此次来饶河采风结束后,10月份,“乡土曲艺进深圳”将会进行项目成果展演。采风期间,项目组将通过新浪微博“乡土曲艺进深圳”与市民实时分享采风的文化寻访历程,市民可通过关注新浪微博“乡土曲艺进深圳”推荐心目中最美的家乡曲艺,交流分享有关家乡曲艺的人文历史和情感记忆。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