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9-28
孙振华做客“四方沙龙”。(主办方供图)
【深圳商报讯】(记者 梁瑛)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是否只是城里人的专利?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怎样的契机和渠道?艺术又是如何改变乡村的?近日,艺术评论家孙振华做客由关山月美术馆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共同主办的“四方沙龙”,围绕“乡村公共艺术”主题展开探讨,他用翔实的案例,从中国特殊的社会现实出发,揭示了乡村公共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谈到公共艺术,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时尚都市。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是城里人的专利吗?早在2004年,孙振华就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当代艺术与中国农民》,认为中国的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不接地气,跟中国问题和中国人的现实没有关系。要找到当代艺术与中国问题的关联,很多时候要关注农村,中国公共艺术的缺失在乡村。
城乡二元对立是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独特问题,同时也为今天艺术介入乡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和渠道,这恰恰是西方所没有的,孙振华说:“乡村构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问题的原发地。我们现在在城里做公共艺术、做当代艺术,要想超过西方或者引起西方人的注意,我估计有点难。但针对乡村问题的当代艺术是一种原发性的或者是原创性的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公共艺术,这就为我们正视自己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体系提供了资源。”
孙振华注意到了近几年艺术界的新趋向,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入乡村,很多艺术家把他们的艺术主场转向乡村,在本期讲座中,孙振华重点以三个案例为主,通过介绍中国三所美术学院的艺术家近年在贵州羊蹬镇、贵州雨布鲁村、甘肃石节子村所进行的乡村实践,剖析乡村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这三个案例各自有不同的出发点,有的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更侧重于建设新农村、美化乡村的角度,分别深入到乡村,进行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实践,不同于过去的采风或是体验生活,其中的很多做法还在摸索阶段,但无疑这些艺术实践正在对乡村的探索和选择中,寻找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公共艺术道路。
乡村正在成为公共艺术一个新的增长点,乡村公共艺术在面对乡村问题,改变乡村环境的同时,乡村中保留的传统农耕文明也可以给今天的城市带来思考,试图要用乡村公共艺术的方式进入农村,重要的是立场、态度、路径和方法,无论是安徽的“碧山计划”,还是陕西的“许村”,都有不同的出发点。孙振华强调,乡村不是艺术的拖累,它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