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漫步于秦风汉韵 品味于吴巍简帛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09-29

  ◎ 陈 健

  在深圳,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行色匆匆的经济大道上,却放慢了脚步,在欣赏火红的簕杜鹃、娇艳的凤凰树之余,沉浸于2000年前的秦风汉韵——简牍帛书。

  简牍帛书有何古墨神韵?

  为探寻缘由,我们把时光拉回40多年前的1973年,湖南长沙挖掘出马王堆古墓,里边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就有珍贵的帛书。由于当年出土文物众多,考古人员无暇顾及眼前的帛书。谁不知,一位远在新疆报社的年轻编辑,却被古老帛书拙朴、秀美的字体所吸引,进而一头扎进迷人的帛书世界。他,就是目前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吴巍先生。

  20世纪初,中国出土了与书法有关甲骨文、木简和敦煌写经,但对书法影响最大的,当数简牍帛书(简牍帛书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毛笔书写的墨迹之一),可见其历史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意义。

  吴巍先生之所以能够静下心来从书法艺术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兴趣,二是被如此丰富的简牍帛书所打动。

  吴巍先生的研究着力点从出土的简牍帛书中寻找相关笔画的个性与共性,进行分析比较,从规范笔画入手,进而组织字体架构。经过30多年的披星戴月,以严谨、细致、精造的“工匠精神”,创新出一套系统、规范,字形圆润、笔画厚重、舒展、有流动美感、独特的汉字形体特征的简帛书体。

  2006年,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16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在深圳对吴巍先生的研究成果把脉、论证,对其具有时代性和时空性的创新简帛成果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7月后,清华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吴巍先生编撰的《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四部中的第1、2部,每部1700页,重约9.5斤。

  深圳,吴巍先生研究简帛的发祥地,近30年来因为研究,一直未能腾出时间带学员,时至今日,条件已经成熟。2015年初夏,“深圳吴巍简帛艺术沙龙”悄然成立,没有鲜花、贺词,更没有传媒的关注。首批学员有来自公务员、企业家、医学博士、大学讲师、首批驻港部队退役大校等一批简帛爱好者。

  吴巍先生教授方法是强调按传统古人书法法则训练,行笔如刻、力透纸背,书写的第一笔画是“横画”。“横画”的书写技巧是用“身体”带着笔“竖”着写,其完美标准是笔画是否流畅、墨线是否清晰,线条是否有一定的弧度和厚重感。学员们统一使用的毛笔,是北京“戴月轩”大号“手抓笔”。

  吴巍先生授课除讲述书写技巧外,还就每一个汉字的字义、结体进行拆解,让学员们学习简帛书法同时,熟知每个汉字偏旁、部首的由来和根据字形、字义的组字技巧。同时,严格要求学员们在“专”字上下功夫,打好基础,苦练笔画基本功。

  学员们非常珍惜每一集中练习机会,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认真、细致、不急躁、力求把简单的“一画”书写到极致。

  2015年11月15-20日,陈健、魏克丹两位学员的简帛习作被选取参加了北京市总工会职工文化协会、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简帛书法艺术吴巍师生作品展”。

  对目前我国书法家大都还是以唐诗、宋词等作为书法创作内容,吴巍先生倡议在北京的“群”里开展诗词学习系列讲座,强化古典诗词的学习、训练。作为主讲师袁博师兄,他适时地把自己的大作放到群里,供大家学习、玩味;深圳学员的诗词或许还稚嫩,平仄有误、对仗不工,但他们却对古典诗词、吴巍简帛书法怀有一颗热诚的心,大胆抒写出自己对简帛书法的感性诗句。

  或许,就是这群深圳人,他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已放慢脚步,沐浴着秦风汉韵,品味着吴巍简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