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探索中国画的“取借与变革”之道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6-11-23

陈之佛《迎春》。

【深圳商报讯】(记者 梁瑛)近日,一个从留学角度观察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展览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为题,汇集了11位有留日经历的20世纪中国艺术大家,从他们的创作中,观众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梳理中国传统艺术的近代嬗变之道。

中西融合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主题,其中大批带着西方思想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更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留学”角度研究中国美术的现代生成,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此次以“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为专题的展览,即意在探讨20世纪美术留学的经验对中国画探索所造成的影响。展览的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介绍,此次展览范围限定在1905-1937年间,有留学日本背景的美术家的中国画改良实践上。

据介绍,在1905-1937年间,以东京美术学校为核心的日本近20处美术教育机构接纳了约6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72人为正式毕业生。中国留日美术生大多选择学习西画,此外对雕塑、建筑、陶瓷、漆艺、图案、美术史、日本画等也均有涉及。他们回国后遍布于各地“新美术”领域,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型初期最重要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受日本画坛“日洋融合”探索的影响,留日的中国美术家中,回国后改画或继续从事中国画的现象,在整个美术留学史上相当突出。其中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和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黎雄才等11位画家,成就最为显著,他们为20世纪中国画改良实践提供了异彩纷呈的改良方案,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这次展览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借到这11位代表画家的48幅作品,试图这些作品的并置,直观地呈现出艺术家们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这11位画家,年龄落差达31岁,留日时间由1906年到1935年,前后相错29年,他们的艺术实践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外来“日本因素”和由日本“转译”的“西方因素”,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展览还将“摹借”问题特别提示出来加以探讨,为此展览特别复制了一批当年颇具影响的日本艺术作品,与中国艺术家作品并置,其中既有能一一对应的作品,也有不完全确定、但存在相似性的直观图像比对,观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中国画家早期“摹借”的痕迹。

华天雪说:“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发现,在1905-1937年这段时间里,以此次画展的11位为代表的中国画家们,向日本画坛进行了空前的成规模地主动、积极的‘摹借’。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留日经历和对‘日本经验’的摹借,这11位画家的中国画革新探索将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