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2-17
从春节期间强势刷屏的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如今正在热播的央视《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诗歌里的春天》,这些有关古典诗词的节目“忽如一夜春风来”,激活了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的古老的诗意因子,引起了人们对诗词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共鸣,当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触发传统文化情愫引发“古典诗词热”
“风一更,雪一更,聒噪乡心梦不成。”“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春节期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迅速走红,犹如一股“清流”注入观众的生活之中,令人享视听之余又得诗词之学。诗词,霎时间成为一个关键词,触发了人们久藏心底的传统文化情愫,社会开始吹起了一股“古典诗词热”。
作为一个以诗词为主的节目,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兼具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和大众性,它的火热受捧有其成功的理由。正如有评论人士指出:“由于节目当中使用了很多被选入教材、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使得观众也有一定的参与感。央视平台好、群众基础好,这是节目能够在春节期间迅速火爆起来的原因。”
“《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成功的。”在学者刘根勤看来,《中国诗词大会》准确地把栏目定位于商业电视娱乐项目,不单单是拉高了收视率,也在媒体与民间舆论寻觅到了真正的话题热点和“大众英雄”。在经意不经意间,臻至雅俗共赏、圈粉无数的传播最高水准,成功搭上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便车。在大众眼中,这档节目品位可以秒杀无数的选秀节目。从传播专业的角度看,节目创意不俗,效果更是“爆款”。
背诵只是学习途径
创作才是最终目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上夺冠的16岁女孩武亦姝,因其极强的诗词记忆力而迅速走红网络。然而,在备受赞誉的同时,有关背诵诗词有没必要的讨论也从武亦姝的身上延伸出去,一时间,社会上热议不断。
在一些人看来,“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背诵是一种必要的学习途径,大量的诗词积累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正如有学生认为诵读诗词是:“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
与此同时,有另一些人却认为背诵诗词无异于是“死记硬背的复读机”,而诗词若只会背诵而不会写作,是更值得重视和深省的问题。刘根勤指出,现在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武亦姝“过人的记忆力及反应速度,这两项指标,藏区僧侣的辩经、南方民歌手的对歌,都有充分的展示。诗词乃至所有的文学,都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但是记忆只是基础,创作才是最终的目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更要涵养“底气”
毋庸置疑,《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确实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如何从诗词切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散发出应有的芬芳,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思明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更需要涵养的是“底气”。“《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成功举办,以及武亦姝们的出色表现表明:弘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求与呼唤。”
周思明强调,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离不开整合本土传统文化这个重要环节,离不开电视媒体与广大观众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而在《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看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恰恰在于打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