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为艺术生态“塑形”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3-23

◎深圳特区报记者尹春芳/文齐洁爽/图

三月的香港,艺术绽放千种风情。备受瞩目的第五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于3月21日迎来第一个VIP预展日,其将于3月23日至25日面向公众开放。

本届展会共吸引34个国家及地区的242间艺廊参展。除了多间回归的艺廊外,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地区的29家艺廊也首次现身巴塞尔展会。本届艺术展一如既往呈现五大主要板块:艺廊荟萃、亚洲视野、针对新兴艺术家的艺术探新、针对大型展出作品的艺聚空间和光映现场。

从2013年入驻亚洲的五年间,香港巴塞尔经过历年以来的调整与改变,已经迎来了成熟与稳定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香港巴塞尔今年所呈现的样貌,最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整体质量的提升、艺术多元化、影响力的扩大,还在于培育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品市场,它的模式也在悄然影响并带动中国乃至亚洲艺博会的发展。

A

市场释放“回暖”信号

自从去年以来,关于艺术品市场回暖的说法不绝于耳。尤其是进入2017年来,苏富比与佳士得等一线国际拍卖行的拍卖都呈现良好的势头,使得人们更相信艺术品市场的“春天”又再度到来。

欧洲艺术博览会于今年3月中旬出炉了一份报告。根据这份《TEFAF2017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尽管全球经济具有不确定性,但2016年的艺术品市场仍稳健复苏,日渐繁荣。2016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5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近1.7%。

在这份报告中还指出,博览会(无论本地还是国际)仍是获取新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最有效场所。正在举行中的本届香港巴塞尔第一个VIP预展日的成交量就给这一说法增添了强有力的注脚。

从VIP首日艺博会现场的销售状况来看,无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中国新水墨,亚洲各地的收藏家反应踊跃。展会开幕前一周,从北京到上海再到深圳,已经在为三月艺术市场高潮的来临预热,买家们以及机构都做足功课,有备而来。

尚未在亚洲设点的豪瑟沃斯画廊在VIP预展首日成交了数件百万美元的作品,且大部分作品由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的买家收入囊中。一件马克·布拉福德的大尺幅绘画在开幕的前几小时内已经售出;即将代表英国参加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菲莉达·巴洛的纸上作品《无题:红色折叠》(2016)由一位亚洲藏家以12万英镑的价格买下。

博而励画廊此次带了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画廊合伙人贾伟透露,目前已经有多件作品确认售出,比如,国内知名藏家收入张培力早期作品《个人卫生》(1998年第二版);除此之外,薛峰、黄锐、邱黯雄、廖国核、宋琨、无名画会早期艺术家的作品均有售出。贾伟表示对此次销售情况很满意,也透过本次巴塞尔艺博会感受到市场正在回暖的迹象。

将于今年秋季在香港开设新画廊空间的卓纳画廊今年主推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在此次带来的三件2017年新作中,图伊曼斯的两幅肖像作品《K》《C》均已售出。其中一幅由亚洲藏家购藏。目前正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进行大型个展的草间弥生近期作品价格飙升,一件直接出自草间弥生工作室的2016年新作《INFINITY-NETSCOSK》以4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B

亚洲藏家的视野更开阔

记者在展场内发现,耳边多是讲中文的藏家,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不少国外的画廊开始在画作上加上中文翻译,以方便中国买家了解作品。

而根据《TEFAF2017艺术品市场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市场保持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的位置,市场份额为18%。前两位分别是美国,市场份额为29.5%,英国以24%的份额紧随其后。

纵览会场,大部分西方画廊带来了如毕加索、莫兰迪、赵无极这样的经典艺术家作品,也有一些带来了当代热门的艺术家作品,像亚历山大·考尔德、齐欧·封塔纳、福斯托·梅洛蒂、杰夫·昆斯等艺术家都得到亚洲藏家的垂青。精明的藏家可以从多个层面找到自己所偏好的艺术品。

“亚洲藏家的整体专业水准不断上升中”,一位来自美术馆的人士程先生表示,“无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中国新水墨,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亚洲各地的收藏家,对于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更为熟稔,收藏家的趣味也更趋多元。”

第一次参展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画廊Luxembourg&Dayan带来了9幅卢齐欧·封塔纳不同时期的作品,并以个展形式呈现。展出的“刀痕画”价格从80万美元至650万美元不等,而其中多幅已经被预订。尽管“刀痕画”一如既往地被吐槽,但仍挡不住它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了针对亚洲藏家,不少画廊也带来了很多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也推出了梁铨的个展,呈现了艺术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多项创作,从中展现他的抽象主义风格形成以及艺术思考。蜂巢负责人夏季风表示,不少藏家的趣味已经与国际潮流接轨,倾向抽象作品。而且,艺术品也不再是小众的选择。

台北耿画廊也带来了彭薇的当代水墨作品,已经全部完售。此外,他们带来的几幅常玉的作品也引起了藏家的注意;大未来画廊则带来了赵无极、朱德群的老师吴大羽的油画与纸上作品。作为被中国美术史遗忘的大师,开创中国现代抽象艺术先河的吴大羽,其艺术价值在近几年被重新发现,在拍卖市场的价格也一路看涨。

在人来人往之中,身着怪异服装的艺术家、庞大的装置艺术、关于询价与介绍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说,巴塞尔是卖场,也是秀场,也是名利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藏家刘先生说,巴塞尔是门大生意,认真想要掏钱的藏家没法好好地与艺术家聊作品,因为时间很赶,他们需要在几分钟内挑选好自己想要的作品。

C

培育多元化艺术生态

艺术是如何改变一座城市的?一年一度的香港巴塞尔或许能提供一份答案。

每年三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从业人员、收藏家、专业人士、媒体都汇聚香港。与五年前,他们手上只有一份叫“巴塞尔”的菜单相比,今天可供他们挑选的艺术大餐变得更多更精细,因为借着艺术展,香港整个三月中旬都成了艺术活动周。

在艺术周中,香港巴塞尔依然保持不可撼动的主角地位。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总监黄雅君表示:“参展画廊每年都会愈加强大并且呈现递增趋势,可见参展的竞争也是愈见激烈。作品的呈现上水准也是逐年提升,作品的深度和质量也说明艺术市场更为成熟。中国和亚洲的藏家也更为认真和投入,证明艺术不再是短暂的时尚风气。”

第三届ArtCentral艺博会于3月21日至25日面向公众开放。今年推出的“艺坛万象”及“新晋菁英”两大展区汇集了超过100家画廊,其中七成五来自亚太地区。ArtCentral场内涌动的人流及不少作品标签上的小红点(该作已售)让大家对2017年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信心有所回升,而香港各大美术馆和艺术空间所带来的展览也呈现出本地以及亚洲艺术的丰富面貌。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艺术家到艺术市场,从收藏家到普通观众,从艺博会的模式到机制的建立,可以说,巴塞尔培育的艺术生态基本完成“塑形”和自我运转。

这种“塑形”还体现在对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市场的辐射方面。在香港巴塞尔带动下,让中国的潜在买家有了更多学习与接触当代艺术的机会,当代艺术市场也非常活跃。当中包括已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的“艺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