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6-02
诗歌与校园,可以邂逅出哪些美丽的诗篇?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所高校的校园诗歌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其中国内三大校园诗歌奖——第十届未名诗歌奖、第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第七届复旦“光华诗歌奖”先后拉下帷幕,诗光灿烂,构成一幅青春活力的校园诗歌图景。近年来,校园诗歌颇受关注,除了校园诗歌比赛活跃,还有一些诗歌刊物也开设校园诗歌栏目,鼓励高校诗歌写作者,繁荣校园诗歌创作。如今,诗坛上一批优秀的诗人正从校园中走出来。
多所高校举办诗歌大赛
大学校园,往往创生着诗歌最初的体温。新诗和校园、和高校学子,有着不解之缘。按照诗歌评论家谢冕的说法,“校园诗一般指作者为大专院校学生时创作的诗,此类诗,有的称学院诗,有的称大学生诗。名目殊异,所指则一。校园诗不具单一流派的性质,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和大体一致的艺术主张,而且它的创作群体始终呈现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而且绝对是流动的状态。”而现在的校园诗歌创作比赛,一般都是面向全球在校学生中的汉语新诗写作者,鼓励他们为了诗歌艺术而不懈努力。北大是校园诗歌的重镇,因此,“未名诗歌奖”的举办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的第十届“未名诗歌奖”获奖者有七人,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14级本科生陈钰鹏、复旦大学中文系13级硕士研究生秦三澍等。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由武汉大学创办的“樱花诗赛”。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被誉为充满诗意之地,激发诗人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武汉大学“樱花诗赛”也因此成为颇受关注的校园诗歌比赛。“樱花诗赛”由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于1983年发起,由最初的武汉大学校内诗歌比赛逐渐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高校大学生诗歌爱好者的创作交流盛会,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十四届。在每年武汉大学樱花盛开的时节,举办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大学生朗诵会、全国高校诗歌研讨交流也同时举办。多年以来,“樱花诗赛”成为全国广大大学生诗歌爱好者的一项传统赛事,亦成为高校诗歌的品牌。目前国内诗歌界很多活跃的优秀诗人,当年都是“樱花诗赛”的获奖者。
“在武大读书时,我和华栋借助浪涛石文学社、珞珈诗社等师兄们留下的金字招牌,举办过不少诗歌活动,包括著名的樱花诗赛。华栋在武大时就是典型的校园诗人派头,经常披着一条大白围巾,行走在樱花树下。”现任《诗刊》副主编的李少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大学期间曾发起创立“珞珈诗派”。从大学至今,一直坚持诗歌创作。
高校写作推动新诗发展
据了解,在新诗历史上,高校学生的诗歌写作不仅有着很长的传统,而且占有特殊的地位。许多学生写作者由此走向诗坛,成为具有想象力的诗人,很多重大的诗歌现象也都和校园紧密相连。同时,高校写作又不断给新诗带来变革和新质,成为发展新诗的原动力之一。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南联大就是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汇集了中国新诗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其中有早期白话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朱自清、“新月派”的闻一多、“浅草一沉钟社”诗人冯至、“现代派”诗人卞之琳等人。他们一起研习中外诗艺,将中国新诗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学者杨绍军主要从事西南联大及相关研究,据他介绍,在西南联大,穆旦、王佐良等一批喜欢诗歌写作的学生积极组织和参加一些文艺社团,当时联大有南湖诗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等,由学生组建,请闻一多、朱自清、卞之琳等教授作指导或顾问,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一些与文学有关的活动,如讲座、座谈会、诗朗诵等。
杨绍军表示,在西南联大这片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里,众多的文艺社团培育成长了一大批著名的青年诗人,后来成为“九叶派”代表诗人的穆旦就是当时同学们仰慕的“校园诗人”之一。他在学习之余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在大后方的诗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众所瞩目的新星。
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歌将新诗发展推向另一个高峰。学者庄伟杰就指出,上世纪80年代,许多大学校园的诗歌创作堪称如火如荼、此起彼伏。无论是庞大的写作群体还是林立的诗社诗刊,几乎遍及各地,形成了一种难以丈量的大学生诗歌写作热潮,从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作为一个阵容巨大的写作队伍组成的诗歌群体,“大学生诗歌热”的确十分引人瞩目。
据庄伟杰介绍,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里较有代表性或影响力的诗社和刊物,包括北大的“未名湖”、复旦的“诗耕地”、北京师大的“摇篮”、华东师大的“夏雨”等。“大学校园为诗坛输送了一茬又一茬的诗人,或则成为对当代文学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和贡献的诗人、作家,或则成为当代诗坛重要的新生力量。”比如,如北京大学的海子、骆一禾、西川;吉林大学的徐敬亚、王小妮;山东大学的杨争光、韩东;华东师大的赵丽宏;云南大学的于坚;暨南大学的汪国真、黄灿然……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校园诗歌这一真实而庞大的群体,带着各自的声音、气息和记忆,散落在各个角落,坚持诗歌理想的执著和努力。”在庄伟杰看来,校园诗歌热潮至今尚未结束。如今,诗坛上一批优秀的诗人正是从校园中走出来。(深圳商报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