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8-07
展览现场
8月4日,“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开幕式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展出近500件广东美术百年来的精品佳作。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等出席并讲话。一批德高望重的美术界艺术家代表包括林墉、刘斯奋、陈永锵等参加了开幕式。
今年7月,“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广东省首次举办的系统回顾并总结广东美术百年历程的大规模展览。在京展出半个月时间里,共吸引3万多名观众进场参观,深受京城市民的好评。“百年美术的广东现象”同样引起美术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与深入讨论。为进一步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移师广东美术馆举行。作为广东美术经典作品的又一次集结,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数十幅广东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将首次“回家”与广州市民见面,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40余件(套)。
汇集最经典的广东美术名作
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是对广东美术“其命惟新”的历史责任感的传承,也是对京粤两地广东美术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总结与汇报。
记者在现场看到,广东美术馆全部12个展厅都成为本次大展的专场。展览延续北京站的体系,分为“勇立潮头——洋画运动在广东”“艺术革命——岭南画派与国画研究会”“匕首投枪——新兴木刻运动及漫画”“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弄潮擎旗——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美术”“百花争妍——创新创造再筑高峰”六大板块,重现广东美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这次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都来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向记者介绍,北京站展出的大部分展品428件(套)在广东美术馆分批展出。由于广东美术馆的展览面积只有中国美术馆的三分之二,全馆只能展出300多件作品,为了让广东观众尽可能欣赏到名家佳作,展览将分为两期,部分作品将于第二期更替亮相,首期展览为8月4日-8月20日,二期展览为8月22日-9月5日。
据悉,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吹响的“集结号”,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广东名家传世之作得以向公众集中展示,引发了国内重要美术机构对广东美术收藏的关注。中国美术馆专门开会研究决定,从大展中收藏一批广东美术家的重要作品,未来计划将会加大对广东美术的收藏和研究力度。
郑雁雄指出,好的经典作品如果束之高阁,就无法起到传播教化的作用;让经典作品直面公众,让人们在致敬经典中增强自信、启迪思维、再创经典,才能体现前人美术遗产应有的时代价值,激励后人勇攀文艺高峰。
许钦松表示,在海选的数千张作品中,由学术委员会投票,甄选出1020件作品入编《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最后又经过多轮的评选,层层遴选出了554件的展览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等多个画种。
推选最杰出的广东美术大家
为了彰显广东美术百年来的辉煌成就,缅怀先贤,激励后学,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委会在评选出入选作品的基础上,特别组织推选“广东美术大家”。经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举出了李铁夫、何香凝等21位在百年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卓越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广东籍艺术大家。一部近现代美术史,广东籍美术家的名字宛如一串长长的明珠熠熠生辉。可以说,堪称为百年美术的“大家”是因为他们的艺术能以创造性和思想性标示出时代的先声,能以非同一般的造诣在关键节点上推进了艺术史的发展,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被标举为一个时代的高度。“大家”不常有。这21位百年艺坛大家,是广东的骄傲,是百年中国美术的骄傲。
尽管展览主题、板块与北京站大体相同,广东站的策展思路却有更明显的地方特色。王绍强表示,北京站展览旨在呈现历史,按照时间线索对展品进行陈列:“广东观众则对这些美术家更为熟悉。他们可能只看过名家的某一幅作品,却不了解他创作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布展更突出艺术家个人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中国美术馆的圆厅里,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林风眠等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巨幅照片高高悬挂,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在广东站的展览上,同样的场景在广州美术馆一楼长廊“上演”。
与此同时,美术馆首层还特别开放两个展厅,作为21位“广东美术大家”的展览专区,以深化市民对艺术大师的认识。
北京站展览用AR技术让名画“动起来”,博得不少市民的青睐。广东站也延续了这一展览形式,每幅重点作品都制作了AR特效。观众还可以通过APP的“虚拟展馆”观展,体验到身临其境的展陈效果。据悉,这也是广东美术馆对“虚拟展馆”的首次应用。(深圳特区报 记者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