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生成中的深圳诗歌流派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6-12

张忠亮

王山

▲深圳诗歌群体座谈会现场。

叶延滨

作为一个历史短暂的新都市,深圳这座城市对于中国诗歌流派的建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短短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深圳曾经出现过的数个诗歌流派(群体),于深圳又有怎样的重要性?近日,为全面调研深圳诗歌的发展现状,梳理深圳诗歌流派,宣传推广深圳优秀诗歌作品,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深圳文学研究中心、宝安区作家协会评论家学会承办的“生成中的深圳诗歌流派——深圳诗歌群体座谈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留仙洞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广州的诗人学者,以及深圳本地的诗人、评论家等数十人汇聚一堂,共同为深圳诗歌“把脉”,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座谈会还专门刊印《深圳诗群发展座谈会资料论文汇编》。

深圳诗人走在时代前列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众多。深圳以包容的胸怀容纳了上千万的外来人口,成为一方承载他们追寻中国梦、深圳梦的热土。在外来人口中,就有许多心怀文学梦的文艺工作者和打工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从事文学创作,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具有特色,形成庞大的诗歌创作队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以诗歌的创作和传播为缘起,在深圳频频出现各种各样的“深圳诗歌节”:“第一朗读者”、“诗歌人间”、“新诗实验课”等,也催生了《飞地》《大象诗志》《诗篇》《白诗歌》《深圳诗人》《诗南方》等刊物的出刊。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国际化的创新性城市,深圳诗歌以其创新、大胆、包容的特点融合于当代诗坛,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所体现出来的勇气和创新,成为深圳标志性的城市精神。深圳诗人,来自五湖四海。移民与流动,是诗人带有“永恒的乡愁”的意味,带有“在路上”的特征,体现出深圳的草根性和吸纳力。深圳诗歌的繁荣,还体现在深圳诗人引起强烈的现代性、后现代性风格,迅速融入国际化诗歌语境之中,并因此得到国内外诗歌名家和重要国际诗歌节的关注。

在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看来,深圳的诗歌发展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中,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人口聚集和移民最重要的城市,给深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包括创作的人口资源,而且到深圳的人都是带着梦想不甘平庸想闯一番的人,这种人就叫“诗人”。“诗人就是有梦的人,不甘平庸的人,想闯一番事业的人。因此深圳的诗是最多的。”

叶延滨认为,深圳汇聚了许多全国优秀的诗人,但如果要建立深圳诗群,或者说,一个深圳诗歌群体的建立、一个深圳诗歌事业的成长和城市要相匹配的话,应该放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背景来看待深圳诗人。叶延滨对深圳诗歌发展颇具信心,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性也让他“相信深圳会出大诗人”。

形成中的深圳诗歌流派

“我觉得深圳应该到了打造深圳诗群或者诗歌流派的一个契机。”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在会上则强调了深圳诗群或说深圳诗歌流派要有鲜明的辨识度。在他看来,深圳诗群更应该具有现代性,凸显某一些特点和风格,如此就更能吸引人,更容易对外推广宣传。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指出,一个诗歌流派固然跟一种风格、地域乃至和题材是密切相关的,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诗歌流派和一种精神也是相关的。比如每一个到深圳来创业的人拥有创新的精神、寻梦的精神、开拓的精神,包括一种带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我有时候甚至在想,深圳这些从事诗歌写作的人,是不是很充分地认识到了我们所掌握的资源,我们所处的优势如果能够发挥出来,这将是独一无二的。”王山说。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张忠亮在会上致辞表示,深圳有一大批从事诗歌创作的人,他们坚守在这座城市,这份坚守是非常有感情的,令人敬佩。张忠亮说:“我原来没有想到深圳有这么多个诗歌群体,而且能够自觉地总结自己,提升自己。我也相信可以利用此次座谈会,大家一起共同研讨,把深圳的诗歌艺术推向一个更好的明天。”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家于爱成表示,总体来讲,深圳诗歌呈现出一个多元并存,一个繁荣生动的格局,多种诗歌风格形态、多个诗人群落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共同组成丰富性、多元性、先锋性的一个深圳的诗歌生态。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刘洪霞当天把深圳诗歌放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大框架和背景当中去思考去讨论。她指出,深圳诗歌诗人的创作是繁荣的,但诗歌评论却是滞后的。“深圳诗歌非常多元化,深圳的诗歌活动也非常丰富。作为诗歌评论者,我们应该从理论意义上,从学理的意义上去总结深圳诗歌。而深圳诗歌也提供了那么多话语,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刘洪霞表示,她非常期待深圳诗歌流派的形成,其在形成当中也将会有自身更加特殊的意义。(深圳商报记者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