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深圳文艺评论在国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文艺评论正发出“深圳声音”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7-19

移民文学、打工文学、新都市文学、阳光文学等,这是过去深圳文艺评论家立足深圳,放眼全国,以特区文化现象为话语背景所提出的特区文学概念和理论口号,至今在国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深圳文艺创作不断发展,深圳文艺评论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格局。如何使深圳文艺评论更好地发出“深圳声音”,这是每一个关注深圳文艺发展的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昨日采访了孟繁华、谢有顺等长期热心关注和支持深圳文艺发展的评论家。

深圳对文艺评论有旺盛的需求

据了解,深圳文艺评论最早发生于文学领域,出现了评论与特区文学创作同步发展的可喜现象。早在1986年深圳文学刚刚起步的时候,钱超英、吕炳文等深圳本土文艺评论家就率先关注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特区的生活实践,发表了《有感于“生活的真滋味”》《一个重要的议题——略论特区文学创作的个性》《迷人的文学风景线》等文章,对深圳文学给予了肯定、总结和引导。随后,深圳文艺评论以深圳文艺为评论对象,不断走向成熟。如斯英琦的《照彻千山月更明——对于影响深圳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作的初步批评和清理》,从创作心态、创作现象和深圳作家的通病入手,深入剖析深圳文学的问题,等等。同时,钱超英的《文化现象》、曾文经的《开放境界》、李华的《啖荔谈文》等评论文集相继出版。他们代表了早期深圳文艺评论的总体水平,形成了本土文艺评论的声势和合力。

在深圳从事文艺评论,有何优势?诚然,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当改革站在前沿,当改革助推创新,深圳自然更有优势接触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和事物。正如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所说,深圳这座城市对文艺评论有旺盛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动力。这些年,深圳的文艺创作越来越活跃,创作的繁荣必然对文艺评论起到极大的催生作用。加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自1995年11月在全国开风气之先成立以来,在引导并推动深圳文艺繁荣发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深圳文联和评协组织出版、发表了一批文艺评论专著与文章。如《春华秋实——深圳文艺发展理论与思考》《圈点与追问——深圳文艺评论文选》、“深圳文艺理论批评丛书”(共10本)等。

深圳文艺评论仍有很大提升发展空间

30多年来,深圳评论家在打工文学、都市文学、诗歌流派研究、美术批评,以及雕塑史、音乐教学等研究领域,拥有了一定话语地位。比如,胡经之的《文艺美学》和《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吴予敏的《美学与现代化》、孙振华的《中国雕塑史》、郁龙余的《中国印度诗学比较》以及何道宽的系列翻译著作等,都在国内学术界得到一定的重视,提升了深圳文艺评论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但深圳高校的文艺类专业不多,专门的文艺研究、评论机构不多,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媒介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都让深圳的文艺评论仍有非常大的提升发展空间。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在接受《文化广场》记者采访时谈到,近年来,深圳的文学创作取得相当瞩目的成绩,但本土的评论家对深圳文学的创作研究确实没有跟上,这还是因为深圳本土的批评力量相对薄弱一点。“深圳毕竟是一个新兴城市,而且评论家的培养和作家的培养还不太一样。评论家主要是通过学院培养的,虽然也有自学成才的。”孟繁华介绍,过去的评论家大多在作协,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在一线的评论家基本都是学院培养出来的。而深圳目前只有深圳大学这一所综合性大学,且办校时间也并不是很长,加上这座城市外来的作家很多,外来的评论家很少,故现在从总体上来看,文学评论看起来相对比较弱。

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则强调了培养本土评论家的重要性。他指出,由于深圳的文艺界和全国的文艺界联系很多,尤其是和北京、上海的专家学者交流很多,这会给一些作家带来某种错觉,以为只要有外面的评论家认可自己,评价自己,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本地有没有评论家兴起,尤其是评论家愿不愿意选择和本土作家一起成长,这也是很重要的。假如有本土的评论家长期跟踪本地的作家,尤其是跟踪作家的成长,和作家一起经历时代和文学的变化,这对于一个作家创作的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将会更深入,也会更准确。所以,能够加强本土的评论力量,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谢有顺说。

深圳可以借力发展自身的文艺评论

令人欣喜的是,深圳文艺评论既知其不足,故不断谋求发展。2015年,深圳文联策划了深圳“新城市文学理论丛书”,第一辑包括王素霞的《深圳:日光之下的文学虚构》、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及蔡东的《深圳文学:生长与展望》。据悉,这套首次重新命名“深圳文学”的评论丛书,未来将继续跟踪深圳文学的最新动向,不仅限于小说,也将涉及诗歌、非虚构、戏剧、影视等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丛书被认为填补了深圳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空白,是在文学评论领域建构“深圳学派”的可贵成果。谈及此,孟繁华认为,这就是培养文艺批评理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个过程肯定是非常漫长的,但是不要急,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还是要想具体的方法,比如外聘一些评论家做一些深圳文艺评论的项目,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深圳的文艺评论做起来,从而形成深圳文艺评论的良好氛围,如此会更吸引评论家的注意。”

同样,谢有顺也强调了深圳可以借力来发展自身的文艺评论。在他看来,要加强一个地方的文艺力量,主要借力于高校、文联和作协。并要有一种超越地域以及跟新的力量相结合的观念。“深圳还是有一些基础的,像深圳大学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很有才华和评论的敏锐力,关键是如何把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当下的文学评论作出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深圳也不要仅仅限于‘深圳’,深圳也属于广东的一部分,其实应该在整个广东和岭南的背景里面来观察和定位深圳的文艺。如果视野扩大一点的话,那么广东的文艺评论力量也可以为深圳所用,这需要大家有更多的联络和合作。”

青年评论者也是为未来的深圳文艺评论提供生命力的重要力量。那么在今天,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评论者来深圳从事文艺评论工作,成为亟须重视的问题。对此,谢有顺坦言,文艺评论者如果不依托于高校或文联、作协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将很难独自生存下去,因为文艺评论毕竟是一种比较寂寞的、清贫的事业,没有理想将难以坚持。“所以,深圳文艺界要有这样的共识,比如为有才华的写作者提供编制名额;又如,深圳的高校可以和宣传部门、作协合作,成立一些关于当代文学、诗歌、小说的研究中心,通过这样的中心的名义,吸纳有才华的、敏锐的青年评论家;也可以依托这样的中心,特聘一些评论家,比较有针对性地对深圳文艺现象发言,展开研究批评。”谢有顺强调,培育文艺评论力量,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如果过度依赖外面的名家评价,而忽视甚至漠视本土的评论力量对作家的持续跟踪和深入研究,这也是一种欠缺。(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