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民间文艺:承传创新 多彩多姿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8-22

民间文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嬗变中的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长期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它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近6年来,深圳市民协在传承传播、发展创新、学术研究、活动交流等方面努力探索民间文艺与创新创意、现代传播、市场渠道对接的新路径,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发展,在彰显民间文艺的人民性、实践性、动态性以及“助教化、厚人伦”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造性开拓民间文艺发展道路

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1987年8月。协会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从成立之初的33人至今有会员227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3人、省级会员41人。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产业5个专业委员会和1个民间文化艺术团,并有效运行。市民协不断深入做好深圳民间文艺、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开展对深圳民俗民间文化理论尤其是“新民俗文化”的研究;发挥协会的权威作用和中介职能,加强与海内外民间文化交流和合作;创造性开拓民间文艺产业化的渠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市民协在以前单纯从事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生机蓬勃,都市民俗学、民间文化学研究异军突起,成长为较全面、专业性、学术性的协会,逐步探索出一条具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色、都市风格和深圳特区特点的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以来,通过组织深圳民间工艺家参加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鼓励会员创作和走出去等,协会及会员共获市级以上奖项166项。

推出一批重要成果

在深圳这座被公认是“移民城市”的新兴之城,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对薄弱。事实上,深圳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客家山歌、鱼灯舞、龙岗舞龙、疍家人婚俗、大鹏清醮、水上迎亲舞、锯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利用,随着我市迈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步伐,众多民间文艺家积极投入,做了大量创造性工作,积极参与和推动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同时,一批充满民俗风情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民俗学者精彩亮相。《客家研究文丛》《客家诗文》《客家艺韵》《深圳民俗寻踪》《深圳民间熟语》等成为人们了解深圳历史的珍贵读本。其中,廖虹雷的《深圳民俗寻踪》荣获第8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2014年1月,在广东省第6届民间文艺著作奖榜单上,廖虹雷的《深圳民间熟语》,梁冰、罗建民等人的《福永民间文艺丛书》获三等奖;李元庆的《中国锯琴艺术论》和张煌新的《龙华老故事绘画本》获优秀奖。2011年,杨宏海出版个人专著《我与深圳文化: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上、下)涵盖其在深圳近30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出版后引起广泛好评。2012年,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推出原创客家文艺专辑《艺韵客家》,包括《月照围楼》《岭南三韵》《客家金曲》《客家流行风》四个专碟。梁冰的大型紫砂陶浮雕《百态人生》,在国内、国际具有独创性,入选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术展优秀奖。何柏俊的木雕、铜雕、陶瓷雕类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东篱采菊》《空纳万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著作等身》等获得第10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精品展金奖等殊荣。丁维桂、罗晓琳母女创作的反映高原藏族风情、敦煌文化的棉塑作品《一家人》获第13届人口文化奖的民间工艺类作品二等奖。欧阳小战长期从事香云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研究,在多届文博会亮相并在梧桐山艺术小镇建立香云莎非遗产业研发基地。李元庆的锯琴与管弦乐《客乡集锦》在全国第15届“群星奖”(音乐)比赛中获“群星奖”优秀演出奖,成为深圳市唯一入选“群星奖”的音乐作品。李宜高创作的儿童歌曲《数高楼》获中央电视台首届少儿歌曲MTV大赛银奖,并入选中国儿歌一百首。

市民协第三届、第四届主席团成员

文艺著作成果

梁冰大型浮雕作品《百态人生》

市民协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的成果涵盖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客家山歌等多个方面,彰显了创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创造出一个音乐新品种—新客家山歌,如蒋开儒、姚峰合作的《客家娘酒》和尹良的《客家情歌》等都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最为突出的成果是,罗湖区与深圳市交响乐团共同打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交响山歌?客家新韵》,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公演,受到专家、观众的高度好评。创新,不仅令客家山歌焕发活力,也为流行音乐开掘了一个丰富的源泉。

持续9届客家文化节成品牌

深圳市客家文化节始创于2006年,至今成功连续举办了9届,是深圳“创意12月”的重点品牌活动,也是市民协致力创造的激发民间文艺焕发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平台,每一届都坚持“文化+创意”的理念,致力通过创意激活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

何俊仁金奖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

《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的意义广受好评

挖掘、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舞麒麟、醒狮、香云沙等项目

2011年第6届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下一代”的理念,与深圳大学、嘉应学院等大专院校合作,将创新与发展的目光投向青少年。一台《岭南三韵》晚会,首度将广府、客家、潮汕优秀民间歌舞融于一体,表现深圳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创新岭南文艺的丰富想象力,体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

2013年第7届突出“同一个客家,多艺术跨界”的特色,首次推出“大美客家”艺术联展,展览立足“大客家”的高度与视野,邀请深圳及周边客家地区代表性的客籍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客家”艺术家,集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摄影、雕塑、民间工艺等为一体,跨界展示客家艺术精品。分“民居史话”、“情缘客家”、“中原遗风”、“新城印痕”、“梅岭墨韵”、“融古开今”、“泥塑乡情”等7个专题,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大视角、密集性地浓墨重彩凸现在观众面前。

2014年第8届以“魅力客家”为主题,举行了开幕式暨“凝固传统”客家文化行为艺术展,摄影比赛,客家建筑、家居、摄影、绘画联展,客家文化进基层,闭幕式暨《来了都是客》音乐会等5大项活动。其中,开幕式暨“凝固传统”客家文化行为艺术展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东广场举行,集中展现深圳116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坂田舞麒麟、上川醒狮、沙头角鱼灯舞、观澜客家山歌,糍粑、艾粄、擂茶等客家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木偶、皮影、糖画、烙画、剪纸、凉帽编织、香云纱制作等客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书画技艺以及多项民间医术,几乎囊括深圳已有的传统文化项目,是深圳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次活动将当下流行的“行为艺术”理念融入传统文化的展演展示之中,将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相结合,以新载体、新形式向观众传达客家传统文化之美。

2015年第9届共有7项主体项目,开幕式暨“‘衣’脉相承?客家服饰展暨客家服装秀”,客家文化名家研讨会、“创研相生—客家文化艺术高峰论坛”,深圳本城大师展—“首届民间艺术大师作品展与演艺秀”“围屋遗韵—陈武远深圳龙岗围屋摄影展”“客乡情韵—中国锯琴大师李元庆客家专题音乐会《客乡集锦》”。

历届客家文化节成为“创意12月”的热点亮点

从2013年开始,市民协在策划每年一届的客家文化节时,每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有重点地展示客家文化精神。第7届以“大美客家”为主题,第8届以“魅力客家”为主题,酣畅淋漓地为市民展示了客家水墨丹青、雕塑艺术;第9届定位为“多彩客家”,展示的是深圳本土客家风俗的地域特色;2016年,计划推出“韵律客家”,聚焦客家传统诗词歌赋以及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客家文化璀璨绚丽的另一面。四届一体,秉承创新理念,从美术、民俗、工艺、摄影、服饰,到文学与舞台艺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示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构建与推动客家传统文化在新都市的融汇与新生。

历届客家文化节都呈现势大、面广、参与者众的特点,社会各阶层都积极投身其中,文艺家与广大“新老客家人”一道,依靠地域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风貌,展现了平民的欢乐,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推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的创造,让市民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形成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和品牌效应。同时,以市民协为核心,联合六区文联以及大学、中学等各界,建立互动提升、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形成市、区文联,各门类文艺家协会,教育机构等多层次参与的创意主体,以集群优势,参与深圳文化建设和文艺创意人才培养。

理论提升与推广传承

在深圳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规划之际,深圳的文学艺术家、客家文化学者和客籍艺术家,都在思考在这个大背景下,要拿出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奉献给未来的5年?需要一个怎样的创新态度、创新精神去投入未来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气势当中?客家文化艺术在未来的创新中所面临的现实、所承担的责任的是什么?围绕如何将将客家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传统、艺术等更深刻地融入到当下城市发展的节奏和轨迹当中,如何承担、弘扬、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等课题,市民协与市文联创研部、市评协等联合举办了多个研讨会,研讨创作主题,切入到客家文化的各个艺术门类,探讨客家精神的传承及其与新都市文化的相融共生。

廖虹雷民俗作品研讨会现场

创研相生—客家文化艺术高峰论坛现场

杨宏海、何穗生等专家学者致力传承创新客家文化

2014年11月,举行了“传承和弘扬深圳民俗文化—廖虹雷民俗作品研讨会”。廖虹雷的民俗作品具有史料性、实用性、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充满“本土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学术价值,是深圳学术研究的一个成果。

2015年12月,举行了“创研相生—客家文化艺术高峰论坛”,深圳市文联巡视员谢君心,客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杨宏海、叶春生、谭元亨、周建新,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廖虹雷、唐光艳,音乐创作人陈小奇、郑钢坚,客籍美术家骆文冠,客家建筑专家张一兵,摄影家孙成毅、陈武远等,评论家李华、毛少莹、周思明等20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族、建筑、影视等各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创作心得,就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新都市文化的关系等议题展开研讨。

市民协一向注重传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在高校举行“客家山歌与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在中小学校园进行“客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向中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传播客家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艺术家与听众、与学生们面对面,以讲座、表演、展览等形式,介绍深圳民俗文化和客家文化,以生动的事例介绍客家山歌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吸引更多市民了解和参与客家文化节,带领市民,推动民间文艺走上创新与发展之路。(展鹏 张冬忻 本文部分图文由市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