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6-29
2015年11月7日,对深圳书城宝安城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在这一天正式揭牌,开启谱写一首关于文学之壮丽歌谣的序幕。
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创作孵化中心已有10位青年作家入驻并有作品陆续上市。2016年5月,该中心孵化出第一项成果《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出版并在第十二届文博会上首发,是迄今为止国内打工诗歌或者劳动者诗歌的一次汇总;2017年5月,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第二部作品《我喜欢这样独立的自己》举办了首发仪式,这部作品以两姐妹的书信为主线,突出阅读改变人生的主题。
文学之声广泛传播,也得到了很多荣誉。2016年5月,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项目获“党建杯”深圳市直机关工委创新大赛产品创造组二等奖。
以文学的方式遇见阅读的高贵与劳动的神圣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多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宝安打工文学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全国一枝独秀,方兴未艾,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作为打工文学发源地的独特城市文化气质,以及魅力无穷的文化品牌。现在打工文学内涵已提升到劳动者文学的范畴。
深圳是青年汇聚之城,而作为深圳产业大区的宝安区更是云集数以百万计的来深建设者。这些在深圳各界栖居打拼的基层劳动者,勇敢地拿起笔来抒写他们的青春和梦想,讴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使深圳尤其是宝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文学的领军之地。
文化根基日益丰满,土壤日益肥沃,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应运而生。它关注打工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探讨劳动者文学的丰富内涵,激发文学青年和劳动者的新动力,为一座城市积淀更加深厚的底蕴。
深圳书城宝安城董事长朱永峰认为,从古至今,劳动创造了我们的生活,伟大的劳动需要与之相衬的伟大的文学。在他看来,那些劳动者们所创造的生动文字带有深沉的情感,饱含着热泪,不是没有,而是缺乏发现;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推广;不是缺少推广,而是缺少更高度更广泛的关注。朱永峰说,“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就是为了让那些劳动者文学浮出水面,发现并推广他们的好作品,推进交流,提升品质,让更多的人看到深圳劳动者的风采以及劳动之于这座城市的价值。可以说,这一孵化中心从诞生之初就带有书香,劳动者的魅力,读书的高贵与劳动的神圣,与文学的灿烂在这一平台上相遇、聚合。”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逖马加在评价这一孵化中心时表示,让我们通过对打工文学的推介,对劳动者文学的推介,能亲近打工者的生活,与读者大众近距离接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劳动者文学,并关注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劳动者体现在文学中的作家、诗人,关注他们从丰富实践中创作出的一部部优秀作品。这对他们本身来说,也是最好的回报。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翔表示,深圳打工文学作家表现突出,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化作文学,丰富了深圳文学版图。
著名作家邓一光认为,打工文学并不是深圳当代文学的全部,但它除了拥有外省文学、移民文学的特征外,还兼具其他各类文学的特色。深圳的“打工文学”作家知识结构庞大,对城市有着各自的独特见解。
以诗歌向劳动者致敬
劳动是光荣的,对劳动者致以文学的礼赞是时代赋予文学的使命。
打工诗歌,是描写或反映打工者工作生活状况及心声的诗。打工诗歌为打工者立言,打工诗歌是在生存中的现实性写作和具有群体性的底层写作,它孕育着一种精神,即坚韧与激情。
《向劳动致敬——我们的诗》是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孵化出来的第一项成果。“诗言志,歌咏言”,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诗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内心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在这本诗集中,收录了国内及深圳较活跃的劳动者诗人的作品,共100人,近150首,是全国打工诗歌或者劳动者诗歌的一次华丽汇总,是中国劳动者诗歌在新时期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著名诗歌评论家、《诗探索》主编吴思敬表示,由于打工诗歌的出现,我们的诗歌这些年来更加接地气、更加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身居不同层级的代表,以打工者的身份或者劳动者的身份,用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打工诗人或者劳动者诗人的出现,他们拉近了我们与时代的距离与生活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诗歌现象。
“打工文学和珠三角打工者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同时也用他们的精神气魄,让广东文坛出现了一派在其他地方没有的气象。那种锐气、那种潜力,那种诗人的先锋性。这是他们的一种体验创造。我想,一个打工文学的标签好像小了一点,但是这个标签或者劳动者标签下面,掩盖着中国最大的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如是说。
诗人杨克在点评这本书时表示,这本诗集最为特别之处,它详细标注了每位作者的籍贯,不仅体现出突出深圳地域的全国性色彩,更是绝非可有可无的细节。当中既有深圳、揭阳、梅州、饶平、揭西、陆丰、肇庆等广东地市,也有全国各省市县的地名。“时代巨轮轮缘上齿轮啮合,使得东部的大都市与千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小地方,生活脉络发生了隐含的牵引。”
通过作品“致青春”
宝安的打工文学像一支有力的笔,记录着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成长。就像绚烂的青春,很多人会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致青春”。
今年5月,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第二部作品《我喜欢这样独立的自己》。这本书是作者徐小婷与徐小娴这一对姐妹花向青春致敬的礼物,有着强烈的青春气息。
生长在小城的姐妹俩,相隔十年前后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艺考的诀窍,中戏的校园,明星同学,姐姐的传媒行业实践,妹妹的学霸心得,关于成长的一切收获,她们都在这里和读者一一分享。
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徐小婷告诉记者,“这两年我在做很多新女性价值观的输出,也看到越来越多独立女性的崛起,我常常认为女性最好的时代要来了,不要辜负自己,也不要辜负时代,才能在你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遗憾不后悔也从不放弃自己。”
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去年QQ发布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依据近300座城市16-35岁的用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年轻指数高达89,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
在深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独立自强。正如《我喜欢这样独立的自己》所描述的奋斗情景一样,年轻人赋予了这座城市璀璨的朝气以及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这与深圳所定位的“创新型城市”不谋而合。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也是看准了这部作品与城市高度的契合度才进一步推动使其得以孵化成功。
孕育的过程是辛苦的,正如每次孵化必然有着种种困难。但只要心怀梦想,意志坚定,坚持不懈,路就在脚下。(深圳特区报 尹春芳)
相关链接
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 创作孵化中心
深圳劳动者文学(宝安)创作孵化中心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和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三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及其旗下宝安书城具体实际运作,旨在扶持打工文学青年实现梦想、推动打工文学向新时期劳动者文学转变。其规划参照了法国莎士比亚书店的模式,给青年文学创作者提供创作学习、工作的环境。这一关乎基层劳动者文化权利的惠民之举,不但是提高全民阅读权利均等化的重要文化工程,也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