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7-09-25
画展现场
一场不容错过的艺术盛事正绽放在九月的深圳。“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深圳站”自9月13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展以来,迅速成为全城艺术焦点。大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慕名而来,亲自与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面对面”,真切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岭南文化精神。昨日,此次备受瞩目的大展画上完美的句号,并得到了观众、专家以及艺术机构的多方好评。
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十几天时间里,展览吸引了来自深圳以及周边城市的观众观展,共有近7万人次进场参观。同时,展览还得到了美术评论界专家学者以及市领导的肯定。在社会各界之中,尤其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持久的热议。
为了配合此次大展,关山月美术馆还组织了导览活动以及三场“我向大师学绘画”的公共教育活动。由该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为现场观众亲自讲解名家名作的背后故事与艺术特色,并有美术老师带领观众临摹大师作品。除此之外,关馆还贴心地制作了VR虚拟展厅,突破展览时空界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参观。这一周到的服务也受到了市民的“点赞”。
为研究广东美术史提供另一种视角
此次展览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继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展出之后,将广东百年来丰硕的艺术成果与美术史研究系统呈现给深圳人民,对广东美术“其命惟新”的历史责任感的进一步深入传承,展览无疑将更好地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及深圳艺术美术事业的全面提升。
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梁宇也有一幅作品入选此次展览。谈及对此次大展的感受,他格外有感慨。他表示,此次大展是广东近百年来美术精品佳作的一次全面集结,将广东美术的创作更全面而深刻地呈现给观众,让他们了解一百年来,广东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中走过的历程与所处的地位。他认为,风帆起珠江,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在美术创新发展过程中,广东美术也以创造性和思想性推进艺术史的发展,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收藏部主任陈俊宇告诉记者,“本次大展提供了另外一个研究广东美术历史的视角,以一个省为单位,做美术史的梳理,避免大线条,重新挖掘被忽略的作品与艺术家,有一种‘温故知新’的意味。”在他看来,这次大展以改革、革新的思路为广东、为深圳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文脉基础。
进入关山月美术馆一楼圆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1位广东美术大家。他们的大幅头像被高高悬挂,有一种仪式感。这些纵横捭阖傲立潮头的领军人物,这些天马行空苍松拔地的一代俊杰,被时代推上中国艺坛之前沿。一位来自福田区的70岁老人徐先生,在开幕的第一天就来看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大师的尊重与致敬。广东美术的根基正是通过这些大师手中的笔来奠定的。21位艺坛大家,是广东这方水土的骄傲,是百年中国美术的骄傲。”
作为发轫于广东本土的“岭南画派”三家,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的作品,以及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等艺术大家的作品在此次展览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吸引了“岭南派”的众多粉丝的目光,他们从中进一步了解岭南派的历史与风格。
作为一次美术大展,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所展示的内涵气象万千。尤其不少画家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美术人才。他们的艺术风格给年轻学生以及艺术从业者都留有深刻“烙印”。
关山月美术馆研究员庄程恒看到水彩大师王肇民的作品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在学生时期,王肇民老师的作品集班上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这次看到真迹,能近距离接触这些作品,让我看了又看,非常激动。”
带领市民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岁月——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板块成为观众的焦点,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一展厅最前面悬挂的是陈延创作的大型历史画《习仲勋在南梁》。有的观众在这幅作品面前拍照留念,有的观众仔细研究画作。市民邹远先生认为,这幅群像作品大气磅礴,细节动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穿透力。
家住南山区的何女士已经是第二次带父母来看这次大展了。她父母对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画作非常喜爱,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要仔细观摩。何女士告诉记者,像杨之光《矿山新兵》,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潘嘉俊《我是海燕》等作品,直观体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术的创作风貌的作品,她父母看了非常亲切。“这些作品里记录着历史,属于我们父辈一代的记忆。”
对于80后的观众来说,这次大展也有特殊的意义。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曾经印在70或者80后一代人的课本中。80后的白领许琳告诉记者,课文《飞夺泸定桥》曾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如今能看到画家雷坦的真迹非常震撼,“画家将战士在枪林弹雨的炮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描绘得非常传神,很震撼。”还有古元的版画《人桥》,描述了为取得战斗胜利,战士们人肉搭起了一座桥的故事。整幅画作渲染力强,瞬间将观众带入了炮火连天的革命年代。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南粤的美术事业正大步迈向前方。(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