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8-06-12
▲第三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当前,鲁迅研究还有哪些学术增长点?年轻学者眼中的鲁迅研究有何新意?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为期两天的第三届“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深圳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厦门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参会,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再解读鲁迅的一篇作品
本次会议召集人、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清华向本报记者介绍,本次工作坊的主题定位于“鲁迅精读”,与会代表当致力于“再解读鲁迅的一篇作品”。以解读一篇作品为基本框架,关联鲁迅在不同时期以不同体裁创作的相近主题的其他作品,旨在帮助普通读者走进鲁迅独特的思想与情感世界。
“鲁迅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已有很多成果,产生了很多话题。但在今天,为什么我们仍要阅读鲁迅,仍要研究鲁迅,最重要的原因是鲁迅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专研鲁迅的作品,是鲁迅研究的基础,又是鲁迅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鲁迅作品中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还希望把这些研究介绍给普通读者。为此,本次工作坊的举办初衷是在‘小规模、小题目’的情况下,让大家用随笔式的写法,写出比较能被普通读者接受和理解的文章,来分析挖掘鲁迅的作品,让鲁迅的意义最大化。”曹清华说。
记者看到,在开幕式上,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黄子平作了主题演讲《从爱姑的脚,推定〈离婚〉的主旨并非“反封建”,又由此论及鲁迅的身体记忆》。在两天热烈的会议研讨中,与会学者分享的观点文章不乏大的学术视野与深度,涉及前沿的学术课题和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鲁迅研究。需要一提的是,此次与会学者向会议提交的均是未以任何形式在刊物、网络公开发表的原创论文。
重新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重听《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声音”,他认为,作品立足于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深刻洞察和对于苦人的深切的人道同情。“在祥林嫂的案例上,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表现为祥林嫂对于家庭幸福的珍惜和渴求,深层是对于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婚姻自主、女性解放和女性权利的争求。”
“礼教吃人”“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是《狂人日记》流传较广的主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卫国则对《狂人日记》的主题再辨析。在他看来,也许用“反省吃人习俗”来概括《狂人日记》的主题,更符合作品实际,更贴近鲁迅原意。
“鲁迅一生写作了60余首旧体诗。这些诗歌虽然仅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一小部分,但是却几乎涵盖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并记载了他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先行者的复杂心路历程。”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中文副教授杨昊昇探讨《鲁迅旧诗的历史感与现代性》,特别是旧体诗这一被“新文化运动”所贬抑的文体如何以其自身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参与现代作家对当下生存境遇的思考和表达。
写出平民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底层那些沉默者的心声,一直是鲁迅小说的使命。深圳大学中文系教授汤奇云以“暂凭杯酒长精神”为题,指出在《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集中,鲁迅正是用酒精来“激活”乃至“照亮”现实生活中的“怯懦者”或“反叛者”的精神世界。“‘酒’不仅让其笔下的那些命运失败者、人生落寞者或时代落伍者,成为了那沉默时代的话语主体,成为了封建文化的批判者,甚至成为了他自身苦闷人生的反思者。”汤奇云说。
(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