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给锯琴一个世界舞台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8-11-29

近日,罗湖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锯琴艺术家李元庆获得了亚洲锯琴协会评选的“亚洲德艺双馨锯琴艺术家”称号。这是“亚洲德艺双馨锯琴艺术家”首次评选,李元庆是唯一当选的中国艺术家。

李元庆是锯琴艺术的文化使者,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为锯琴的传承与推广殚精竭虑。28年中他创作了6部大型锯琴作品,其中《客乡集锦》获得第9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他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几十个国家与地区,其撰写的著作《中国锯琴艺术论》于2013年出版发行,填补了中国音乐史锯琴艺术方面的空白。而作为罗湖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他更是全力推进罗湖民间文化的发展。

学习仅一个月就登台表演

李元庆从小学习乐器,敲过扬琴、拉过二胡,大学考入山西大学艺术学院作曲系,在山西省歌舞剧院工作时还从事过打击乐,但这些经历都与锯琴无关,直到他在报纸上看到锯琴的故事。锯琴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一直在李元庆的心中挥之不去。大学毕业后,李元庆调入深圳罗湖文化馆工作。一心研究民间艺术的他更感受到了锯琴的艺术价值。

1990年10月,李元庆决心学习锯琴。他前往山西太行锯条厂,跟两个师傅学锯琴。李元庆笑着说:“这个工厂是生产锯的,他们有一个锯琴音乐研究所,所以也生产锯琴。我在那里买锯琴的发票现在都还保存着。”让人惊叹的是,学习锯琴仅仅一个月,李元庆就开始登台表演了。“那是1990年11月,在深圳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歌舞厅,我演奏了《大海啊故乡》,台下的观众都惊呆了。”李元庆津津有味地回忆着,“锯琴的美妙声音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作品与论著填补行业空白

任何一种乐器都有它的代表作,如果没有自己的作品,这个乐器就不成立。“锯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为此,李元庆一直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经典作品,让锯琴在世界乐坛站稳脚跟。目前,他已经创作出了锯琴与管弦乐《客乡集锦》、锯琴与乐队《春天随想》、锯琴与电子音乐《阿里神韵》、锯琴独奏《踩花山》等6部大型作品。

作为李元庆的个人第一交响,《客乡集锦》曾获得第9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为了写这部作品,李元庆还前往梅州采风,在梅州艺术学校学习客家乐器,并将之运用到作品中。“这部作品不单单写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而是一个广义的、实际上是对中国民俗的描写,写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设想。”李元庆告诉记者,他计划写三部交响作品,每部4个乐章,《客乡集锦》是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还在创作中。

2013年,李元庆的著作《中国锯琴艺术论》出版发行,在业内引起轰动。该书成为国内锯琴的第一本艺术论著,填补了中国音乐史锯琴艺术方面的空白。“这本书我是从1996年开始写的,断断续续写了15年,20多万字。难写的地方在于没有案例可查,以前没有谁发表过相关论文或者书籍。”

想将锯琴发扬光大

锯琴是濒临失传的艺术品种,把它捡起来、传承下去成了李元庆一生的使命。“我正好碰到这个事了,就希望在将来能把它发扬光大。”李元庆说,“本来这个乐器就有世界性,只不过它学习起来比较难,能掌握的人很少,所以大家见到的也很少。但只要给我一个舞台,我就给世界一个惊喜。这么多年我也做到了,一直在努力的路上,我想把锯琴做到高雅的音乐厅,做成一个大的乐种。”

锯琴取材于劳动工具,在外观上并不好看。为了让锯琴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李元庆对锯琴的外观做了改造。“我首先把锯琴的齿去掉,还给它镀了钛、镀了金,就漂亮了。”2000年,由李元庆设计制造的“金锯琴”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外观设计专利证。“除了外观,喜欢锯琴的人即使想买来学习,也是买不到的,因为没有人生产,这是个空白。我也在努力,看看能不能把锯琴制作标准化、产业化。”

越来越热爱民协工作

作为罗湖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李元庆最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非遗工作上。“民间文化的精髓就是非遗文化,什么艺术门类都涉及到非遗文化,另外还有民俗类、体育竞技类、中医中药,都跟非遗相关,所以我们工作的内容特别多。”李元庆说,“在刚刚过去的首届非遗周,罗湖文联把深圳的59项非遗项目做成一个拼图游戏,让孩子们从游戏的快乐中学习到民间传统文化。”

锯琴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从罗湖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创办到现在,我一直担任主席一职,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李元庆表示,“民协涉及到方方面面,太多了。民间文化是个框,所有协会都能装。比如作家协会,我有民间文学;摄影家协会,我有民间摄影;舞蹈家协会,我有民间舞蹈。涉及的面很广,我们要做各种艺术门类的研究和活动。”(记者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