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胡经之撰写《感恩深圳》 将书写对深圳伟大变革亲身体验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8-12-20

胡经之撰写《感恩深圳》

【深圳商报讯】(记者魏沛娜/文韩墨/图)“我这一生,从江南稚子,到北大学子,再到南海游子,最后在深圳落地生根,成了深圳居士。这是因为我深深爱上了深圳,我这最后的精神家园。”这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出自85岁的文艺理论家胡经之之手。

今年深圳推出了“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通过对深圳本城文艺名家的推广,营造深圳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扩大深圳对文艺人才的吸引力。“深圳文艺名家宣传推广计划”将要长期持续地一批一批地推出深圳各界的文艺名家。胡经之是2018年首批推出的三位深圳文艺名家中的一位。最近,“胡经之文艺理论研讨会”“胡经之文化美学理论与文化创新实践研讨会”等活动相继举行,取得了热烈反响,让市民更进一步了解了胡经之的学术文化经历和贡献。对此,胡经之专门撰写《感恩深圳》一文,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表示:“这是对我的莫大激励,深为感谢,感恩深圳。”

在文章中,胡经之深情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深圳的感受,此后在深圳所做的重要事情。深圳给予了胡经之新的学术天地,而他同样为深圳的学术文化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深圳,已经成为胡经之生命中最重要的坐标之一。他忆述道:“遥想当年,正是改革开放的暖风,把我从燕园的未名湖畔吹到了深圳后海湾,当时的感受是:漂泊京都数十年,半生尽染书卷气。南来放眼看世界,方知尚有新天地。”

胡经之讲到,人生难得此回搏,当年他和汤一介、乐黛云等一起,投身于深圳的文化教育事业,开启了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安家落户之后,他在把中文系扩建为国际文化系的同时,又新设了特区文化研究所,倡导文化研究要有“国际视野,深圳情怀”。从教之余,他不时写些文艺评论,探索深圳艺术之路。“感谢深圳文艺界,推举我当了多年的作家协会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又推举我为主席。”

胡经之坦言,他从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来到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在这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他感受到了许多文化新现象,从而引发了新探索,开始关注“新、精、尖”,为此他的学术视野也从文艺美学扩展为文化美学。“承蒙学界不弃,我被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选推为副会长(会长徐中玉、钱谷融),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成立,我又被选推为副会长(会长钱中文)。”

胡经之感叹,“真的是岁月不饶人,我在北大忙于‘读万卷书’,到了深圳才有机缘‘行万里路’,年近八旬,还常出行。2010年,我应世界第18届美学大会邀去北京大学主持了自然美论坛。2011年,我受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之邀,又去苏州参加了首届国际年会。我和李光羲、严家炎等走得更远,一起去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参加俄罗斯举办的汉语文化年活动,泛舟伏尔加河,亲近波罗的海。远行归来之后,我开始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作了回顾和反思,陆续写出了《美的追寻》,收入海天出版社的《胡经之文集》第五卷。但因时间仓促,只来得及写到《深圳开辟新天地》,未能继续展开。”胡经之表示,假以时日,他将把《美的追寻》续完,写出他对深圳伟大变革的亲身体验,以报答深圳的厚爱。

在文章最后,胡经之以诗自况,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江南岸边草,苍茫一书生。乐读万卷书,好作万里行。心向真善美,敬重天地人。复归大自然,犹怀世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