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不为“演”而演的艺术家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9-08-27

“‘永远的吴琼花’祝希娟,一直都在‘向前进’,无论是演艺生涯,还是45岁加入建设深圳的拓荒者队伍,成为‘深圳电视剧的拓荒者’,她在艺术上不断辛勤耕耘,不断挑战自己,收获艺术生命的一个又一个‘春天’。”谈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祝希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评价说,祝希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她把每个角色都当作艺术去创作,每个角色都力求是“这一个”,并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她努力做人民的艺术家,已80多岁的她仍步履不停,于2018年获得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当之无愧。

为塑造角色深入体验生活,不为“演”而演

“祝希娟凭借《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形象,获得首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是偶然中的必然。”孙立军说,当时导演谢晋为即将开拍的《红色娘子军》到处寻找有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的吴琼花饰演者,很偶然地在上海戏剧学院话剧排练厅,看到正和同学因一个角色而各执一词的祝希娟,她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还有对于表演毫不退让、不甘示弱的强烈个性,让谢晋大喜过望,并最终让祝希娟出演吴琼花的角色。

他说,从题材来讲,《红色娘子军》要表现的是农奴获得解放的经历与故事,吴琼花从农奴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文弱漂亮的女性反而不符合吴琼花的角色形象。祝希娟也不是很漂亮的女孩,但她本真的情绪表达正符合“吴琼花”的角色形象,打动了谢晋,这是偶然。

“虽然祝希娟的形象与角色十分相近,但她深知这还远不是形象。为了更好地塑造好吴琼花这一角色,她与摄制组一起到海南生活了三个多月,访问了当年的娘子军连长等人,她每天穿着军装、草鞋在朝霞里练操,在烈日下行军,切身感受当年红军的战斗生活。她也曾表示,经过体验生活,对角色产生新的思考和认识。深入体验生活,使她更能深刻理解人物,在这一基础上,祝希娟准确地把握了琼花性格发展的脉络——从幼稚到成熟,从冲动到沉着,从一个图报私仇的女奴到一个勇敢的红军战士,最后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他说,生活开拓了她的创作思路,同时也丰富了她的表演技巧。在《红色娘子军》中,她那朴实、刚毅、泼辣、深沉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赞扬。

“正像郭沫若为祝希娟手书的题词,‘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他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祝希娟塑造的角色成功是必然的。她为塑造角色,深入体验生活,不为‘演’而演,这也是当下电影角色塑造,以及年轻演员应向这样德艺双馨的老一辈影视人学习的精神。”

勇于挑战自己,不断收获艺术生命的春天

“从电影到舞台,从舞台到电影,祝希娟勇于挑战自己,认真塑造每一个大小角色。而且在艺术创作中,她敢于坚持自我,敢于让观众忘掉自己固有的形象,所塑造的角色各有不同,差距很大,充分展示出祝希娟强劲的艺术表现力,独具特色的创造力。”孙立军认为,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家,祝希娟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以朴素的表演,塑造不同的鲜明角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他指出,凭借《红色娘子军》的成功,祝希娟原本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演员,但在表演过程中她清醒地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她决心突破本色演员的限制,开拓更为广阔的戏路。为了探索表演规律,稳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在毕业时,她毅然拒绝了上影厂的盛情邀请,坚定地选择了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当舞台演员的道路,成为上海青年话剧团的两大台柱之一。

“在舞台生涯中,她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塑造了多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他说,在话剧《无事生非》中,她以明亮、清丽的风格,创造了带有喜剧情趣的文艺复兴时期新女性贝特丽丝的形象。在话剧《再见吧!巴黎》中,她创造的陶解放形象,表明其创作已趋成熟,并能运用生活洞察中感受到的复杂因素,用性格化的技巧来进行创造……在长期频繁的舞台实践中,祝希娟的表演技巧迅速提高,戏路越来越宽,对各类角色的把握越来越准确、自如,在表演上也更加淳朴、自然、细腻和流畅。

“在电影《无影灯下颂银针》中,她扮演女主角李志华,演绎了一个在党支部领导下,勇于与旧医学权威斗争的青年麻醉医生;在电影《暗算》中饰演华主任,把慈祥、善良、果断、谈笑间杀伐决断的老干部形象诠释得栩栩如生……”他说,正像《人民戏剧》评论所指出的,祝希娟有着天然自成的黑亮,火辣辣的大眼睛,浓重的脸色,稍大的嘴型,加上演员内在素质的刚健、深邃等条件,塑造了中国影剧史上还很少出现过的那些粗犷、豪放、健康、向上气质的艺术形象。但她所创造的舞台与银幕形象中没有一个是雷同的,每个角色都力求是“这一个”,这是一个演员成熟的象征,说明祝希娟的表现力是强大的,创造力是旺盛的。

不忘初心,真正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

“‘永远的吴琼花’让祝希娟崭露头角、一举成名,1962年,祝希娟被文化部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她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员。”孙立军说,“但祝希娟始终牢记自己只是普通大众的一员,牢记电影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真正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

他说,祝希娟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始终有一个信念——做人民的艺术家。他们始终记得自己是普通劳动人民,演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电影不是为了票房服务,不是为获更多的粉丝服务,不是为商业市场服务。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职业观、事业观、价值观融为一体,深刻认识到,为谁做演员,为谁服务,为谁拍电影。

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演员,祝希娟努力从中国文化中提炼,塑造中国形象。她的艺术风格多样、朴实无华,但她不是简单的模仿表演,她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虚假的,充分体现了她独特的才华、个性和有张力的艺术表现力。

“既要创造所谓的‘小我’,更要强调‘大我’,有大情怀。”他还指出,已是高龄的祝希娟,依然关注社会现实,并放弃安逸生活,2017年主演文艺电影《大雪冬至》,讲述关爱空巢老人的深刻主题,凭借精湛演技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以期唤起更多社会关注,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担当。该影片获得了多项国内外大奖,她也凭借该片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评委会特别荣誉奖。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当下年轻一代演员要向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学习,不浮躁,沉下心,不为市场诱惑,努力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他说,无论是甘愿台前幕后的平常心,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自信到自强,再到更好地传承和创新,祝希娟等前辈影视人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在当今浮躁环境下,这样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 (记者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