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姐妹花书写不老“青春之歌”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9-07-31

“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用希娟姐姐、彭妹妹称呼彼此,在特区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算是交情最深最老的一对‘姐妹花’了吧。”近日,祝希娟的好朋友、深圳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编剧彭名燕向记者分享起自己与好姐妹祝希娟的过往。彭名燕感慨,从满头青丝走到满头白发,自己与祝希娟相识、相知半个世纪,两人虽然见面不多,内心却没有分开过。

“我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时,就看了祝希娟演的《红色娘子军》,又看了《马背上的摇篮》……好震撼!她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那样质朴,从形到神那样逼真,气场强大,没有丝毫造作,就跟她这个人一样真实。”彭名燕说,“电影学院文学课的毕业论文,我就写了红色娘子军《典型环境塑造的典型性格》,得了高分。那时我就在想,这一生如果能认识祝希娟,那该多么荣幸。我的确是很荣幸,后来很快就认识了她。”

两人不仅相识,缘分又促使她们共赴特区,在同一战线手挽手,迈步改革开放之路,书写着不老的“青春之歌”。彭名燕告诉记者,“1984年我从北京到深圳,受邀请写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到祝希娟家里,我心里很感慨——‘一个文艺名家的家里,一切的摆设是那么质朴’。”彭名燕说,祝希娟很平和,一点也没有明星架子。

祝希娟除了拍电视剧、拍电影,还关注年轻影视人,让彭名燕很感动,“两年前有一个作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深圳梦》,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作家希望我把它推荐给一个电视人,我首先就想到了希娟姐姐,结果她二话不说就让我把小说寄到家里,大概一周就看完了,还给了一个评语。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电影工作者,她能有这样一份热情来关注青年人、爱护青年人,是非常难能可贵。她对培养影视接班人毫不犹豫、一马当先让我很感动。”

对于祝希娟在影视上的成就,彭名燕感慨地说:“我看着她多次走上领奖台,不断演绎着新时代的新形象,她光芒四射、青春如泉的活力令我再次惊叹。”近年来,彭名燕很少在深圳,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北京和新加坡,“与希娟姐姐偶尔见一面,但心里面就特别舒服,她那种大度的气质,宽容的风度,使人看到她以后就很喜欢跟她做朋友。‘距离’对于我们这对有着30多年交情的姐妹来说永远不是障碍,远也好近也好,心永远是印在一起的。我与她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永远不会老。”(记者杜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