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4-11-12
为庆祝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周年,11月9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深圳文学四十年(1984~2024)”研讨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
该活动也是2024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来自广州、香港、广西、山东及深圳本地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以“现代性视野下的深圳故事与中国叙事”为主题,梳理总结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年以来取得的文学成就,评析深圳作家作品以及深圳文学思潮流派、现象特色,展望深圳文学的未来。
据了解,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于1984年,现有团体会员11个,市级协会会员2052名,其中国家级会员252名,省级会员636名。协会设有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专业委员会。协会成立40年来,高举伟大旗帜,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创作,书写新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截至目前,深圳作家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2000多部,在省级以上专业文学期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5000多篇,在各类非专业文学期刊和报纸、网络发表作品篇目数以百万计。近年来,深圳文学不断出新出彩,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项,荣登多个年度文学榜单。
寻找深圳文学准确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发来贺信,对40年来深圳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致以热烈的祝贺,对未来深圳文学的繁荣发展寄予厚望。并称“这无疑是深圳文学界的一大盛事、喜事,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值得铭记和庆祝的重要历史时刻”。
“文学是大家的,是所有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一起来做的公共事业,是这座城市的事业,大家都有这种使命和担当。”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适逢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年。40年来,在深圳市委正确领导和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的有力指导下,深圳文学伴随深圳这座城市蓬勃发展。本次研讨活动立足于新时代新坐标去认识和评价这40年来深圳文学的成就、经验,以及它所潜藏的巨大可能性,更有利于今后深圳文学的发展,寻找深圳文学准确的发展方向,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深圳文学四十年,是充满青春气息和精神活力的四十年。深圳文学所呈现的,也是一个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全新的中国。”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深圳这块土地为写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鲜而丰富的文学经验。挖掘好、辨析好、书写好这些新经验,必定可以孕育出新的文学来。他希望深圳作家把握好这个独特的优势,坚持通过自己的写作思考今天,书写现在;也希望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文学一直有这种当代意识,有这种直面现在的勇气。
发现、呵护、扶持、培养深圳青年写作者
在过去近25年里,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方文坛》杂志原主编张燕玲亲历过诸多对深圳文学磁场的营造、谋划与推动的重要时刻。在她看来,深圳作家富有个性的城市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打工文学等写作样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素质和可能性,以各自不同的生命展望汇入当下中国空前丰富而阔达的文学格局,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叙事。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从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对深圳文学的印象:第一,深圳文学真正做到了海纳百川,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在主题和写法上都有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第二,深圳文学具有走在潮流前的前沿性。深圳作家因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大多拥有全球视野和开放格局;第三,深圳文学有一种未来性。阅读深圳的文学作品,会加深我们对青春性的理解。作家心态年轻、新人不断涌现,而且特别关注年轻人的文学表达,这都是深圳文学的重要特点。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高建平从三个层面分享自己对深圳文学和文艺的看法:第一,新的都市文艺。深圳是迅速生长起来的新城,在这座城市中生产出来的都市文艺有着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拼搏奋斗的精神;第二,移民城市。全国各地人才汇聚于深圳,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主;第三,文化窗口。深圳毗邻港澳、联通世界,中西文化在此相互交汇,形成独特的深圳文化。高建平相信,深圳的文化经验不仅具有“深圳价值”,也有“全国价值”。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深圳市作家协会监事于爱成介绍,40多年来,尤其是深圳市作家协会1984年成立至今,随着深圳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一线城市,深圳也为全国奉献了移民文学、城市文学、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网络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形态。深圳文学集中表现了时代精神和深圳社会生活本质,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于爱成认为,随着现代后现代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一定会迎来深圳都市文学写作的高潮。
“深圳文学40年了,40年对一个个体来说,就是不惑之年。但是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来说,对一个城市的文学来说,还很年轻。”作家、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翔介绍了自己担任深圳本地文学奖项评委阅稿的经历,并提出要对具有发表潜质的写作者开展针对性指导的建议。他说:“对于年轻人,一方面我们要耐心呵护、扶持。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过于揠苗助长,必要的时候,还是给他们多一点指点和提醒会更好。”
“我觉得深圳文学有一个爆炸期,还没有来,但很快就会来。”香港《城市文艺》杂志总编辑张志和(笔名梅子)认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本地基础上兼合各地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学面貌。空间维度、时间维度都在不断发展。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深圳很讲究文学的宣传推广等。这些都让他相信,深圳文学面临着爆炸期,而且将来的结果“应该是很璀璨的”。
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
《香港商报》副总编辑王军说,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非常好,正好切中深圳故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迄今深圳仍然缺乏反映这个时代大变迁的文学虚构著作,需要产生厚重的作品来记录这个时代,甚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都有很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文学作品。
书评人郭春生坦言,他以读者评委身份连续参加了第一届到第十一届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感受非常深刻。“这11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深圳的文学创作从小到大,从题材的相对单调到现在的极大丰富,视角、眼界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压制不住的、蓬勃发展的力量。”郭春生说。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表示,随着现代都市的崛起,现代都市文化也在崛起。他特别指出,深圳文学自其产生,就伴随着对它的理论思考,比如,对“打工文学”命名的纷争,到“新都市文学”“新城市文学”和“南方叙事”等宏大理论名词的提出,都透露出深圳文学界两类人的良苦用心。汤奇云强调,事实上,深圳文学一直在这种创作与理论的互动中走过了这四十年,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它的面目。
“回顾四十多年来的深圳文学,我们会很遗憾地发现,塑造人物是短板。我们更多聚焦群体,聚焦城市的大风貌,聚焦人物身上的时代符号、概念,体量丰厚的深圳文艺,却鲜少刻画和塑造出具有这个城市鲜明特色的人物和故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艺术评论家王樽分享了自己参与的与深圳有关的影视剧评审经历,以及观看一批以深圳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后的感受,着重指出深圳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大多都存在“没有具体鲜活的个人”的创作现象。他赞同关于深圳文学要爆炸的预言,认为这既是一种期待,也有着很大可能性。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安裴智认为,深圳文学应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对生活、时代和人性进行更为深刻的观照。改革题材的“宏大叙事”,绝不是停留于表面的刻板图解,仍是要深刻挖掘人性深层的东西。在安裴智眼中,所谓撼世力作,一定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巨大的思想深度和相当的艺术高度。推出深刻、全面地书写深圳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反映深圳这座青春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革的的史诗力作,是未来深圳文学要努力的方向。
助力深圳文学“破圈”和“出海”
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汪洋看来,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在现代化意义上快速实现城市化的城市,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深圳的确孕育了很多新的东西,但仍然对我们自身的传统缺乏很好的提炼,以及很好的时代书写。”汪洋认为,深圳作家仍然需要潜心创作,写出“厚重的、深刻的、广阔的,以及贴近人性的、富有个性的作品”。谈及关于深圳文学的未来,他更呼吁要重视借助新技术新媒介,助力深圳文学“破圈”和“出海”。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蔡东认为,谈深圳文学不能只强调地域。“重视文学研究中的‘深圳’主题,但最终要将深圳文学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中关照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深圳文学的新质到底在哪里,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批深圳作家,他们为读者提供了最早的现代城市生活经验,提供了具有典型现代性的城市文本,他们的作品,无论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置于更长的周期来看,都具有难以掩藏和磨灭的独特价值。这方面的城市文本,深圳是最早的、最有新鲜感的、最世界性的,也是最独特的。”蔡东说。
当下,如何营造更加良好的生态,让深圳的文学湿地更丰沛、更繁茂?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龙岗区作家协会主席虞宵认为,深圳可以探索向海而生、向内而生,打造“特区、湾区+老区、民族区”的深圳文学新概念,利用深圳的文学影响力,辐射内地广袤辽阔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边陲地区,用文学赋能等途径展示深圳文学风采。
“作为写作者,作为个体,作为深圳作家,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每位深圳作家都应该放眼世界版图,不仅要有这种野心和视野,还需要有这种自省的能力。”诗人、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湘南认为,当真正写出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写出当代人生活的尴尬的时候,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更靠近世界文学的东西,也是深圳作家未来真正要走的方向。他希望“深圳文学四十年”是深圳作家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特区文学》杂志社社长朱铁军从事文学期刊编辑20余年,在他的观察里,深圳文学已经形成了明晰的脉络和丰厚的积淀。站在40年的关键时刻,朱铁军建议,应该去寻找、发现、培养、扶持青年作家,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平台,为深圳文学未来的人才队伍做好接续。
作为本次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表示,本次研讨活动在深圳市作家协会成立40年之际召开,梳理过往,展望未来,采集八面来风,凝聚文学共识,意义非常。这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文学交流会,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会,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支持、祝福深圳文学,为深圳文学鼓与呼,深圳文学事业一定会在新时代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