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艺苑杂坛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金湖一街36号·文艺讲座第19期举办

来源:深圳文艺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时间:2025-08-11

  2025年8月7日下午,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的第十九期“金湖一街36号·文艺讲座”在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期特别邀请到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孙振华老师,带来主题为“公共艺术的方法论及其运用”的分享。

现场嘉宾合影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副主任杨晓洋致辞

  杨晓洋在致辞中指出,孙振华的公共艺术研究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也为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作为长期致力于艺术与城市空间结合的学者,孙博士的理论思考与方法论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公共艺术的多维性与复杂性。此次讲座,不仅是对公共艺术概念的全面梳理,更是一次重要的学术盛宴,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必将对深圳乃至全国的公共艺术创作和城市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
公共艺术部负责人戴耘主持讲座

  戴耘在讲座中表示,自己长期从事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管理工作,多次在实践中与孙振华博士的研究成果产生深刻的共鸣。孙博士的讲座,不仅为从业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艺术创作方法论,更提供了重新审视公共艺术多重维度的机会,让从业者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中,更好地回应社会和公众的需求。这场讲座无疑将对深圳公共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主讲人
   中国美院、上海美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美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任  孙振华

  什么是公共艺术?孙振华首先给出自己对公共艺术的定义:“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体现民主、开放、参与、共享的价值观,并且有相应的制度和方法论保障,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景观、水体、灯光、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特定地域与社区的环境加以实施,以满足公众需求的综合性艺术。”

  孙振华强调:“在所有改变中,方法的改变,往往带来最大的进步。”方法不仅仅是技艺的选择,它更是将艺术创意转化为实际作品的桥梁,是思想得以实现的路径。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方法论的构建能够使创作者将思维具象化、系统化,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保持灵活与应变,最终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公共性。

  正如孙振华所言:“作品必须被看懂,才能真正进入公共生活。”公共艺术的价值并非一时的视觉冲击,而是在时间的流转中,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制度的规范化与程序的标准化,使得作品从创作之初便开始为社会的文化发展积淀力量,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最终实现其社会功能与公共价值。

讲座现场

  孙振华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让与会人员在学术的深度中感受到公共艺术的情感温度。让大家感受到,公共艺术,不仅是观念的锋芒,更是方法的温度;它不仅依赖于制度的支撑,更是在公众的参与中激发回响。当艺术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便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作品,而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紧密交织的持续发生的公共事件。

  主讲人出版物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 孙振华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