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青年影像节论坛”在深圳举行

来源:南方+
时间:2020-12-14

原标题:“青年影像节论坛”在深圳举行,这些纪录片界专家学者这么说

专家学者荟聚,共论影视未来。12月12日下午,深圳雅枫国际酒店雅莲厅,中国纪录片界前辈、后浪齐聚“青年影像节论坛”,围绕“迎接青年电影的新时代”主题展开智慧碰撞,擦出思想火花。

作为第26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13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子活动之一,本届论坛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承办,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协办。

论坛年年开,年年都精彩。本届“青年影像节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教授张同道,湖北广播电视台导演、高级记者张以庆,编剧、出品人张维重,原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哔哩哔哩纪录片出品部高级顾问朱贤亮,电影导演、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胡波,青年导演、制片人解修远,纪录片人季卫国,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李亚威,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武小云等20余位纪录片业界人士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精彩论点。

朱贤亮: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了纪录片

作为第一个发言的嘉宾,哔哩哔哩纪录片出品部高级顾问朱贤亮首先肯定了“迎接青年电影的新时代”的论坛主题。作为青年流行文化风向标——B站的一名高级顾问,朱贤亮在日常工作中和青年交流密切。

据他介绍,B站从去年到今年月活用户从1.28亿增至1.87亿,预计年底将拥有2亿月活用户,而这个数字中18-35岁的青年占比约80%,近1.5亿。让人欣喜的是,B站2018年度观看纪录片内容的青年观众约为3000万余人次,2019年度为6500万余人次,2020年度上半年就达8000万余人次,持续上升的数据表明,已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纪录片。

季卫国:电视记者要练好“拍写采编说”基本功

纪录片人季卫国以“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为题分享了纪录片的创作经验。他认为广大青年电视记者应知道纪录片是干什么的,要具备哪些基本功才能把纪录片拍好。

“青年电视记者要‘两想三问’:想需要、想可能,问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季卫国表示,“同时,‘拍写采编说’5个环节基本功必须扎实,这样才能拍出有质量保证的作品。”

季卫国还对“拍写采编说”做了详细阐释。他认为,拍的环节一定要“用减法”,摄影就是给世界加一个框,摄影家就是用眼睛看到画面的边,要引景入画、把景变成画,把看到的东西和理解的东西、需要表现的东西都放入画面;撰稿一定是为画面服务的,文字对画面的作用就是铺垫、连接、延伸,“写”须坚持口语、简练、客观、准确及帮画面的原则;纪录片或专题片会涉及诸多人物,而人物在片子出现的瞬间所发表的言论对片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十分考验记者“采”的能力,记者在提问之前应先了解采访对象,在提问之前先问自己,这样才能引导人物把作品最需要表达的主题说出来;“编”的关键词则是“讲故事”,编导的基本素质就是结构能力,看素材、想结构,找节奏、连镜头,大结构、中结构、小结构,镜头主、镜头辅……开头抓人物,中间设计悬念,找准素材节奏编镜头,把故事讲清楚;另外,很多纪录片会有主持人或记者解说,“说”环节则要贯彻“说人话”宗旨,不说套话空话,要说接地气的话。

季卫国认为,青年电视记者只要善于学习、把握原则,打好基本功,创作的作品就能有准确的镜头语言表达力、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力、灵动的思维联想触发力、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力。

汪天云:纪录片工作者要研究方法论

作为《开天辟地》影片的总编剧,原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学院院长汪天云在回顾当初的青年创作团队时感慨万千。“我之所以对深圳青年影像节论坛感兴趣,是因为‘青年’这个关键词。”汪天云表示。

汪天云围绕“青年”“方法论”“深圳”3个关键词展开阐述。他认为,“青年”是具有爆炸性的两个字,青年纪录片工作者应研究方法论。当今,纪录片向故事片学习、故事片向纪录片学习的现象已基本体现,如果不讲方法论,纪录片也就没了出路。

汪天云列举分析《八佰》《夺冠》等影片,条分缕析“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理论”的“新三论”,认为方法论是可以改变时代的,方法论的研究对纪录片发展极其重要。

汪天云还表示,纪录片是所有文化载体当中最快、最敏锐、最锋利的剑。而年轻人就是新锐剑锋,深圳就是一座思想年轻、精神年轻、灵魂年轻的新锐城市。在这里举办以学术为后盾的青年影像节论坛,将让永不过时的纪录片艺术得到更有活力的发展。

(记者 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