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记录城市心跳和文化脉动,《深圳人著作目录》发布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0-12-03

11月29日,“深圳文学40年研讨会暨《深圳文献·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新书发布会”在深圳图书馆举行。

活动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联指导,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办。新书发布后,深圳市文联领导、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出版业和图书馆界代表等十余位嘉宾围绕深圳文学40年展开了交流研讨。回顾深圳文学40年发展历程,畅谈深圳文学现状,为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12.3文联.jpg

40年深圳文学在艰难中启航

作为研讨会的学术主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奇云表示,2002年深圳就在“文化立市”的大战略下,提出了构建“深圳学派”的宏远构想。《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的出版,不仅意味着深圳学派已初成阵势,深圳文学流派也已初步成型。

他认为,深圳文学一直是在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中,思考和呈现着深圳人在社会结构转换所带来的内在精神裂变。40年的深圳文学也经历了,由书写身份冲突的打工叙事向描述城市伦理冲突的新人文景观叙事的转变。第一个阶段的成就就是蜚声全国的打工文学。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大量南下“打工仔”在“城中村”中所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遭遇的身份冲突成为了文学的主要书写对象。大约在新世纪初转入到了第二阶段。深圳城市公共社会关系与家庭结构的转变,迫使深圳作家思考城市职业伦理和家庭人情伦理的重建。这是作家们在以“深圳人”自命后的文学思考,而非早期的“客者”心态。

他认为,40年深圳文学把这座城市的心跳、文化的脉动都鲜活地记录并呈现在文学中。她不仅参与到了对整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角色担当,她也将继续引领着整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因此,《深圳人著作目录》(文学卷)的出版,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认为,深圳文学的主要形态有三个:第一个是“打工文学”,第二个是“青春文学”,这两个文学形态已经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基本上得到了关注和肯定;还有一个是 “新都市文学”。“新都市文学”现在正在向前丰富和发展,将来能否得到认可,有赖于我们的作家作品。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深圳文学的未来形态应从“深圳文学”发展为“有深圳特色的大湾区文学”。

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表示,深圳的文学资源非常丰富。深圳也是全国各地名人作家非常关注的一块热土。深圳是一半的山海,一半的丛林;位处咸水和淡水交界的珠江口,具有咸淡水交界的文化,还有海防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如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一直涌现出大量激动人心的人物、事件和故事。深圳文学创作有着很好的题材和丰富的资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协副主席黄萍分享了她自1982年来到深圳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她表示,一个作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要热爱这片土地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她强调,作家只有热爱这座城市,才能写好这座城市。

文化学者、深圳图书馆理事邓康延认为,深圳40年的文学尚不到碰杯庆功的时候。前一、二十年它和深圳的建设是相吻合的,是有一些真知灼见的,是一些血肉磨砺出来的文字。如能长期这样发展,可以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何能给予深圳文化人以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写得出真正的作品,去书写人性乃至人的本真的东西。真正的文学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是我们这座城市应该有的表达。也正因为我们热爱这个城市,我们应该明白看到它的不足,去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深圳文学基础设施和文学生态有待提升

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组委会秘书长黄东和表示,深圳文学的生态正面临两个变化。第一是传统的大众媒体的机制适应能力在变化;第二是传统互联网不断升级迭代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我们以大众传媒和传统互联网为代表的文学发现机制和文学评价机制有些失效。如果文化人、文化作品与作者难以发现,难以表现,将会留不住文学人才。他认为目前深圳文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投入太少,二是缺乏主体。他希望相关的机构团体能够发挥作用与力量。

《特区文学》杂志社长、总编辑朱铁军认为,深圳文学生态种类繁多,呈现出有热情感、又很茂盛的状态。深圳文学是一直在向前推进的、在变化的。在诗歌、打工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等方面,其实都有很好的成绩。但40年来在严肃文学和城市文学疆域里的进步不多,尤其是近10年涌现出来新的能够在国内被认知、能够引起现象级关注的作家并不是很多。他认为这可能和城市氛围有关。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元、直接快速和高效,对于文学的关注较少。深圳本土青年作家的断代也令人忧虑。总体来说,深圳文学有很好的土壤,能在高压的生活状态下有一份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也是一座城市特别有魅力的部分。

12.3文联2.jpg

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洪霞表示,深圳文学的发展欠缺的是文学批评。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本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刊物,这是一个短板。因为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引领、指导文学创作。希望未来深圳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面能有一个新的起色。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立青表示,城市需要基础设施,文学其实也需要基础设施。网络时代,文学秩序有着深刻的改变,但是传统的文学秩序还在。文学写作者有表达交流的需求,而交流的渠道、途径、空间和平台有所欠缺。这方面深圳相关的一些系统、一些部门和机构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搭建。政府和民间合力,如每年举办文学周,或分主题的文学活动,营造更加良好的文学生态。

深圳呼唤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力作

深圳市文学期刊协会副会长王枣燕表示,深圳文学发展成果与这4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还不是很匹配。深圳的经济改革确实是在世界上、全国上处于引领地位的,但是文学发展近来还是缺乏大作品、大作家的。作家应该放下浮躁的心态,静下心来真正地写一部好的作品,当然也需要政府提供机制和平台。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写作是个人事业,但是它也是国家的事情。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周思明表示,深圳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探索的历史。深圳文学一方面蓬勃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创新上显得不够。无论在思想、方法,还是内容、形式上,都未能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创新精神、探索欲望。

不少作家作品仍在延续着内地的传统和套路。另外,深圳本土文学评论的作用和可能性发挥有限,偏向“外来资本”,缺乏文化自信。深圳文学要有更大发展,需要克服各种短板和浮躁心态,激活创作、评论队伍内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可能性。作家们要携起手来,与评论家们一道,相互砥砺,携手共进。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再见表示,深圳作家这些年写的东西都在大家意料之内,只是写出了自身熟悉的东西。其实,深圳作家除了要处理自己熟悉的东西之外,还要学会处理陌生的东西。这就对作家有一种跨界的挑战与要求。因为在知识结构和信息存量上存在局限性,很少有深圳作家能够同时跨越科技、跨越行业、跨越底层、跨越精英、跨越中产阶级,而写出一个能够代表深圳的全面的大作。未来深圳文学还是有漫长的路要走。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总结研讨,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深圳还缺乏书写这个城市40年变革的有历史纵深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他希望作家们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这座城市的创新实践和城市形态、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关注人们精神世界和心理、情感的诸多变化,而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和经验范围内。

二是从文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学生态建设角度看,我们的文学、学术、文化机构要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要搭建新的文学发展平台,举办更多专门的文学活动,提升活动的全国影响力。特别要重点关注文艺精品的打造扶持,促进本土作家之间的交流,提升境界与视野。他还表示,对过去的梳理和总结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出发。我们对未来深圳文学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 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