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上,专家学者这么说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0-11-23

11月13日上午,“人文湾区?文学湾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雅枫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峰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峰会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的文学机构和文学研究力量,就繁荣湾区文学、共建人文湾区展开交流探讨,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华语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峰会由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

峰会1.jpg

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同声共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发展推动共建,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合作与融汇创新,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召开深莞惠港澳文艺界联席会议等形式,携手推进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

峰会2.jpg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峰会

2017年,在中国作协和广东省作协的关心指导下,在粤港澳三地的鼎力支持下,深圳市作协倡议并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这是深圳率先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而举办的一项文学学术盛会,是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的重要举措。会上,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历史与现状、共性与个性进行论述,首次对文学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建构可能性展开探讨。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在深圳发出联合倡议书,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学合作与发展。2019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澳门举办,与会专家就共建湾区文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粤语方言文学规律等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本着共生互动、合作共赢的精神,积极开展城际文学联动合作、繁荣发展文学湾区,不断增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凝聚力,有力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

峰会3.jpg

现整理刊发本次峰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峰会4.jpg

大湾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汇聚四方英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粤港澳三地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及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大湾区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让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极。因此,第一要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第二要讲好老百姓的故事,第三要讲好中国故事,第四要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学。希望本次峰会进一步探索建立良性互动、有效运转的文学交流合作发展机制,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让湾区文学真正成为华语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枢纽。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

峰会5.jpg

一流湾区需要一流文学,一流湾区成就一流文学。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必将蕴含能量巨大的机遇与潜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一是把握“世”情,共画培根铸魂的同心圆;二是把握“区”情,做好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三是把握“文”情,书写伟大实践的新诗史。粤港澳大湾区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都应主动肩负起凝聚民心的光荣使命,积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精品。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毅

峰会6.jpg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迎来了新机遇。而深圳文学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使命,要书写深圳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新进程中的精彩篇章,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大湾区文学发出更夺目光芒。这是深圳文学的使命,更是深圳文学的光荣。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

峰会7.jpg

大湾区文学界同仁在建设大湾区文化、巩固大湾区对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征途上,应进一步发挥岭南文化兼容并包、务实创新的优势和精神,以充满南国气息的人文情怀,抒写大湾区建设的感想,谱写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为形成大湾区文化圈、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力量。

——中国作协全委、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

峰会8.jpg

文学湾区的故事从过去讲到现在与未来,而人文湾区也将从民族地域走向世界乃至全人类文明。香港的文化历来在国际性方面独树一帜,能为湾区融入新鲜的血液;香港亦坐拥雄厚的高校资源和发布渠道,与海外汉学家联系紧密,在译介和推出作品方面也有优势。与此同时,广东能够连接到更多的发布平台和奖项活动。相信大湾区只要有优秀作者与作品打底,定能开创出文化艺术的新局面。

——香港作家联会推广主任、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大湾区联络站秘书长罗旭(吟光)

峰会9.jpg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反思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化格局,试图重新绘制文学的地图的规划与议程。这实际上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塑造具有中国话语意味的理念。返观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通的历程,原先我们试图把世界带回家、试图到世界去,现在我们要返回故乡,立足本土,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1世纪,我们需要面临新的“出海”。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应该有建构新人文前沿的自觉与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

峰会10.jpg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一直是阅文集团坚持和探索的文学实践,也是我们需要认识的时代命题。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正不断被广大网络文学作者用文字加以讲述和铭记。阅文集团将联合更多优秀的行业伙伴,共同合作,持续做好网络文学内容的培育和开发。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

峰会11.jpg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理应有关于它的独特文学书写。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要有新气象,也不妨从岭南的现代文化中找寻资源,重点不是追忆、回望,而是面对现在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具有前瞻性、日常性、开创性三个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理概念、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文学概念。除了技术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开创一个审美空间、文学空间,开创想象的空间,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峰会12.jpg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蓬勃发展呼唤着文学理论评论刊物的诞生。广东省作家协会响应时代呼唤,创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将始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关注大湾区文学,关注生动活泼的、有碰撞性的理论评论,发出有效的、建设性的声音,发挥理论评论对创作的推动作用,体现文化的自觉和对时代要求的担当。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周西篱

封面13.jpg

大湾区从文化角度来讲是有一定的多样性。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提出之后,文学界也提出了大湾区文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是更丰富,更丰满,更有想象力。它的提出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发展拓展了空间。

对于大湾区文学发展来说,目前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加强理论研讨,对大湾区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研究,对大湾区的文学发展给予理论指导。第二是加强理论创作,创造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思想上有突破的、内涵更丰富的、形式上有创新的好作品。这是重中之重。没有好作品的支撑,所有的谈论都是空话。

——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

峰会14.jpg

作为大湾区城市,我们一定要避免恶性同质竞争,同时强化粤港澳各自优势的文化特色。深圳在具有强大的独特互联网科技文化辐射力背后,还有着岭南文化自身的历史积淀。所以,我们这个城市就是凝聚了粤港澳三地的先进文化元素。为此,深圳必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引擎城市”的作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虽然频繁,但文化交流的层次还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协同发展、交流互通的机制。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连接我们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一条无形纽带。建设人文湾区,就是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特别是深圳,借助于“双区驱动”的独特地位,必须把我们鲜明的文化DNA展现出来,唱出我们特区文化的无穷韵味。

——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梅毅

峰会15.jpg

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概念的讨论已经很多,这个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种活动和各种媒体报道中。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依旧有一个困惑,这三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成果在哪里?作品在哪里?能够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鲜明符号的作品作家在哪里?我们应该重视写作的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突破一些现实的条条框框,真正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开创性突破的话,那么三五年以后我们再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可能和今天说的话题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

峰会16.jpg

佛山文学该如何主动作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文艺建设的洪流?这是新时代对佛山文学和大湾区文学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湾区作家诗人们遇到的新问题、新机遇。我认为,大湾区作家的作品要必需体现湾区人民在湾区乃至全省全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形象,真切反映湾区现实生活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闪光点。为此,大湾区应努力搭建文学合作平台,发挥湾区11个作家协会的合力作用,努力提高文学产品的原创力,提高大湾区文学与时代和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度。粤港澳三地文学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只有发挥湾区的区域优势,才能真正焕发湾区文学新时代的风采。

——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

峰会17.jpg

为了呼应大湾区的文学建设,惠州市作协多次与东莞、江门、肇庆等地市作协联动交流,促进湾区城市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为响应大湾区文学精品及地域特色品牌建设,加大了历史和现实两大题材的长篇创作力度。惠州为大湾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姿多彩的人文素材,欢迎湾区作家来惠采凤交流,共享创作资源。

——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

峰会18.jpg

人文湾区要怎么进一步融合,变得更实在化,更具体化,更具操作性,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大湾区是一个共同体,那么我们每个市的作协都是一个个体。在共同体之下的个体的差异性怎么组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摸索。作为东莞的写作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断超越自我。

——东莞市作协主席陈启文

峰会19.jpg

近年来,中山市作家协会与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交流活动层出不穷,亮点多多,中山市作家协会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文学合作发展方面繁花似锦,与香港、澳门、珠海、江门等城市开展多样式的文学交流活动,增进作家们交流,也推动岭南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等融合发展,特别是与澳门文学界的交流是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期待,通过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交融与碰撞,推动多元文化融通,让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新引擎”,讲好中山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推动这个文学发展过程当中,中山市作家协会将全力以赴参与其中。

——中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黄廉捷

峰会20.jpg

几十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语言基本是粤语。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粤语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想,如何写出说普通话的读者也能看得明白的“广东话”,这是弘扬粤语文化的关键。这是有可能的。文学作品的故事场景、语言风格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联,更能直接表现出城市性格特征,折射出构建人物的灵魂,也显现其作品差异性、辨识度,更有说服力,因而也能让读者更加感兴趣。我有时希望,广东能创办一份特殊的文学刊物,专门培育和打造一个敢于创新的、创作具有浓郁粤味风格的作家群体。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呼唤粤派作家群体,也呼唤粤味风格凸显的标杆式的人物。

——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

峰会21.jpg

开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以后,怎么进一步落实见效,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迫切的。我建议,要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大湾区文学联盟机构,协助各市作家协会的信息交流和活动合作,以此来更好地推进大湾区文学的发展。

——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