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向时代学习!期待更多书写特区40年光辉历程的文学精品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0-10-29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10月27日,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深圳市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龙华区作家协会协办的第二期名家名刊文学创作研修班在深圳市龙华区山水田园正式开课。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做了主题为“向时代学习”的开课发言,分享了他对于当下文学写作的独到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深圳文学发展的殷切期待。张忠亮希望深圳作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新时代深圳文学代表作。

2.jpg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

  附:张忠亮在第二期名家名刊文学创作研修班上的开课发言全文

  向时代学习

  张忠亮

  今天,深圳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名家名刊文学研修班在这里开班,按惯例举行一个简短的开班式。我想跟各位作家朋友、文学爱好者谈一个话题——我们要向时代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大家想一想,这样一座城市,这样一种历史,是不是文学创作的最大富矿,最值得我们的作家去书写!是不是最值得我们作家从中发掘和提炼丰富的素材、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情感去书写!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的呼唤,是热爱文学或者喜欢阅读的人的呼唤,是很多人的期待。

  40年来,深圳诞生过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有关深圳题材的作品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代又一代作家在这座城市成长,有的成为国内大家、名家。他们为深圳文学作出巨大贡献。深圳文学也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深圳作家辛勤耕耘,特别是一批中青年作家逐步成长起来,一些作品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1.jpg

  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文学创作的确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很长时间了,我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也是我经常和市内外一些作家聊到的一个问题: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样本城市,作为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典范城市,为什么近些年来没有诞生出反映这座城市40年历程的厚重的、有历史纵深感和强烈时代感的文学巨著,特别是长篇小说?我也听几位作家包括很有名气和才华的作家讲,他们不敢轻易触及这个命题,因为难以驾驭,这座城市40年巨变过程中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深层次的东西难以把握。我认为,这说到底还是我们对所处时代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

  还有一个现象,尽管我们每年发表、出版的文学作品很多,但是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共鸣和影响的还是比较少,特别是在文学圈之外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引起关注和影响的文学作品更少。当然,这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和传播方式多样化有关,与人们的文化兴趣多元化有关。但客观地讲,是不是也与我们的作品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存在着隔膜和疏离有关?与我们对时代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不够有关?

  对时代认识和把握不够,有两点尤其需要注意。

  一是一些作家凭经验写作,而其经验还停留在过去。深圳是移民城市,移民作家很多。一些写作者对自己过去的生活,对内地的生活,对故乡的生活,或者是对来深圳头些年的生活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当下的深圳,特别是最近几年乃至十年的发展变化不熟悉,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有点停留在过往的经验认识范围内。深圳是国内乃至全球发展最快的大都市之一,不论是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还是人口结构、人文环境,每过几年就会有个大变化。比方说经济上,当初主要是出口加工区,然后发展为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再后来科技转型,创新驱动,逐渐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之都。这些年每年新增的50万左右的人口,多数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年轻人。新的城市和经济形态,以及人口结构,逐步改变着、重新塑造着这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处于时代潮头的人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创业创新实践,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我们许多作家和写作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是我们的一些书写还经常流于表层或局部,缺乏对城市和生活深层次、规律性的关照和把握。优秀的作家该有非凡的抱负,作品不能太囿于自我,也不能单纯地取悦读者,而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出对时代的叩击,听到时代的回声,能够打动人、启迪人、引导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不论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道理是一样的。作品要有深度,首先要求我们的作家自己要有深度,不能停留在对事物和生活一般的、表面的认识上,不能固守在对身边的、局部的事物和生活的简单认知上。

  一句话,我们一些作家和写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丰富而生动的事物认识不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是制约写作、制约文学发展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远远超过了写作方法、写作技术问题。所以说,向时代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我们深圳作家朋友们的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东南部,离我家乡不远的沁水县,出过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赵树理。他小时候当过笔铺学徒、走村串户卖中草药,后来在小学教书,蹲过国民党的监狱,之后卖文为生,逐步走上写作的道路。他会扶犁、编簸箕,还是八音会的乐手。他对那个时代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语言、情感、心理的熟悉,对农村社会的变迁,对复杂的农村社会矛盾的洞察和驾驭,达到一个作家的顶峰。即使他后来进京工作,走上领导岗位,也坚持每年回家乡蹲点,参加农村生产劳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现在离赵树理那个时代过去几十年了,但赵树理对所处时代认识的深度、广度,不断向生活和时代学习、汲取营养,这种方法和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跟上时代步伐而不是固步自封,把握时代的趋势而不是落后于大众的预期,是作家的使命。我们的作家、写作者要走出自己的书斋,多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敢于触及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努力捕捉和感知时代的脉搏,聆听它的回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读创编辑王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