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关于深圳文学的三个命题,值得我们“深”思考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0-12-17

12月12日下午,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广东省作家协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花城出版社联合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和深圳市文联文艺创作室共同承办的吴君作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研讨会,并做了主题为《关于深圳文学的三个命题》的发言。张忠亮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调研感受,进一步对深圳文学创作与发展提出独到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01217103302.jpg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

张忠亮认为,深圳是40年来中国乃至全球发展变化最快的城市之一,其变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使深圳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作家应多关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状态。同时,深圳文学书写有很多侧面可堪挖掘。此外,“深港味”的写作风格也值得重视和研究。张忠亮表示,关于深圳文学的三个命题,是值得深圳广大作家在未来的写作中深入思考的。

附:张忠亮在吴君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全文

关于深圳文学的三个命题

张忠亮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我和市作家协会的同事、和许多作家朋友相处几年了,看了不少作品,参加了不少相关会议。结合吴君同志的小说创作,我谈几点感受。

第一,深圳文学应多关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状态。吴君作品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反映了深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通人的纠结和矛盾。深圳是40年来中国乃至全球发展变化最快的城市之一。对于这种变化之快,内地很多地方可能还没那么强烈的感觉。作为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典范,这种迅速变化必然会给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来冲击,不管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而吴君的作品恰恰书写了急剧变化年代普通人的命运、经历、心理、情感的变化、矛盾和冲突。

比如城市化。深圳的城市化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在城市空间上,原来大量的城中村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商贸大厦。随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人口大量持续涌入,新的高能级核心区域不断崛起。吴君的小说长期关注这个过程中深圳原住居民和外来移民在交集中的变化、冲突和矛盾。这不光是人的身份冲突,还有不同的文化文明交集在一起的冲突。她笔下的城中村,有的是以原住居民为主,但更多的已经是由外来人组成的城中村,即生活在这里的人已经不是原住民,而主要是“外来的本地人”。在深圳,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更丰富多元的城市化演进形态,既拥有国际一流的物业小区、先进的智能化办公大楼和社区,也有正在改造、升级的老旧社区。吴君的作品不仅写到很多本地人、外来人居住的城中村,也写到现代社区居民的生活,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交集。这是一种对城市化进程的可贵记录。

又比如工业化。深圳用40年时间迅速由一个落后农业县发展到产业高度发达并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先进制造业位列全国城市之冠。这个进程举世罕见!这个过程必然对生活和参与其中的人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难得的参照系。我们可以借此深入审视和反思这个产业演进的过程,以及不同的产业文明、行业文明、多元文化形态之间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吴君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个过程中人的交织和冲突。

再比如现代化。深圳是40年来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新旧替代、不断超越成为一种常态。作为当下国内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平均每年有四五十万新增人口,其中各类具有高知背景的青年人占了大多数。新移民的持续涌入,潜移默化地改变这个城市的人文生态,创新文化、科技文明成为一种潮流。吴君的作品比较多地反映了深圳这个城市中“旧人”和“新人”之间的冲突和交集,特别是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科技文明裹挟之下,一些“旧人”的窘迫和无奈。文学作品折射这种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人物的交织和矛盾,难能可贵。

微信图片_20201217103310.jpg

事实上,深圳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揭示了城市急剧变化过程中的复杂性,揭示了人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形态。许多评论家认为,深圳这座城市40年发展变化当中发生的故事,放在全国、全球视野下看,都是非常独特的。为什么说深圳是文学创作的富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深圳文学书写有很多侧面可堪挖掘,其中有两个侧面比较典型。吴君小说关注比较多的是生活在社区、街道、工业园区的普通人,特别是原住民、外来打工者,以此为对象的书写是深圳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相对应的,深圳作家的写作还有另一个侧面,就是反映所谓的高知和精英人群。在深圳还有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丁力。他的小说书写对象大多是后者。我经常把吴君和丁力两位作家放到一起来看,因为他们两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分别代表了这个城市的两个重要方面。丁力的作品更多反映的是这个城市商业文明、经济文明、科技文明背景下的众生百态。吴君的作品更多代表了深圳这个城市迈向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那些稍微传统、稍微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变化,而且彰显了这些变化背后的困难和矛盾。这样来看,这两种类型的作品都是深圳40年文学史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样本。

第三,“深港味”的写作风格值得重视和研究。大家喜欢谈论老舍、王安忆等人的写作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地域书写。除了题材、内容、思想,地域语言腔调也是理解作品的一个重要切口,譬如老舍的作品有“京味”,王安忆的写作有“沪味”,这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从城市的外在表层进入内在肌理,深层次理解城市的文化思维和心理结构,认识城市的人情世态。我在吴君作品中则看到了一股浓烈的深港味。我第一次看吴君作品的时候,就遇到了尝试用广东香港本地语言去读作品的体验,虽然我对于粤语还不是很懂。但是深港味的书写不仅是吴君文学作品的一个标识,同时还是极其重要的深圳文学的一个标识。这个味道如何拿捏得当,对于深圳作家来说是一个挑战。比如“白话”不足则味不足,太多又容易给相当一部分读者带来阅读和理解困难。其实不光是语言,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很多深港本地人和内地人是不一样的,存在差异。吴君作品在这方面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深圳从事文学创作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作家未来的写作之路还很长。这次研讨会上,很多评论家都针对吴君作品的叙事、人物、主题内涵等方面作了分析,当然吴君在这些方面已经拥有了较高的能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入触及与深圳这个城市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写作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令人非常期待。吴君是目前深圳中青年作家的一个领军人物。作为领军人物,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我上面谈到的三个问题,一定意义上也是关于深圳文学的三个命题。如何通过文学关注并处理好这些命题,我想是包括吴君在内的所有深圳作家在未来的写作中都需要深入思考的。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