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姚关荣:交响曲献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19-12-18

“写交响乐是我一辈子的愿望。到90岁以前,我想再写两部。我的理念是,写交响乐,让人们从交响乐中听懂中国,看到站起来的中国和中国人的美好生活。”近日,深圳市国家一级指挥、作曲家姚关荣参加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他在会上提到今年已完成《我和我的祖国》第一交响曲首演,并将于明年献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第一交响曲》创作于3年前,那时他已80岁。他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茉莉花》等中国革命歌曲和民歌巧妙融入交响乐中,演绎了一幅伟大祖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音乐画卷,饱含着浓浓的赤子深情。《第一交响曲》一段开门见山的序奏后,小提琴演奏的中国民歌《凤阳花鼓》耳熟能详的旋律娓娓道来。姚关荣说:“这个曲子流传非常广,每一句曲子都是向下的,几句话就刻画出一个民族沉闷到喘气都喘不过来,反映了中国人民100多年以来所受的苦难,我认为是很有代表性的。”

1936年出生的姚关荣从小在上海长大,18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年,就被派往民主德国深造,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公派赴欧洲留学的指挥家。姚关荣回忆:“当时还是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派出一个留学生是很不容易的。装备、穿戴,全部要给你配备,从皮帽子到中山服、西服、皮鞋,每个人两大箱。中国当时的水平,要20个农民的劳动来供养一年的生活费,我充满感恩。”

在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学习的六年,姚关荣主修指挥,第二专业修习作曲。在作曲专业的毕业作品中,姚关荣写了一首交响变奏曲,灵感来自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他亲眼目睹的一幕,“上海凤阳路,马路上解放军休息,和衣而睡,我当时作为一个13岁小孩,真感动,我说这么守纪律的战士,所以要取得胜利。毕业作品我就想到了这首凤阳花鼓,我自己心里编了一段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来了中国共产党,千年万年幸福享。”

1961年,姚关荣学成归国,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指挥,指挥了数百部经典爱国主义影片音乐,电影音乐《地道战》曾创下收听人数的吉尼斯纪录。改革开放后,姚关荣主导创建了深圳交响乐团,带领乐团成为第一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和布拉格斯美塔那音乐厅的中国乐团。时光荏苒,半个世纪前在异国他乡写下的那曲《凤阳花鼓》变奏曲始终萦绕在姚关荣的心中,半个世纪后,功成身退的他将这段曲子谱进了自己的《第一交响曲》。他说,“最后的高潮,全乐队全奏凤阳花鼓,来表达我们国家的前程非常光明,大家对中国充满了信心。”

(组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