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专访 | 深圳3项“荷花奖”作品的幕后故事

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1-07-07

近日,深圳舞蹈界捷报频传:第十二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6部获奖作品中,当代舞《烈火中永生》,现代舞《肖像》《等》均出自深圳,占获奖作品数量的一半之多。

第十二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活动首次落地深圳,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舞蹈家协会承办。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张晋文表示,近年来,在深圳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市文联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深圳市舞协连续举办三届“深圳舞蹈英才计划”既是团结带领广大舞蹈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具体举措,又为推动舞蹈艺术发展、出作品、出人才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几年对有潜质的青年编导和表演人才的扶持,培养了一批新人,创作了一批优秀舞蹈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记者专访了三个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以他们的角度,带我们进入作品的更深处,领略深圳原创舞蹈的魅力。

1、当代舞《烈火中永生》: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深圳歌剧舞剧院和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与深圳市文化馆共同打造的当代舞作品。

嘿~毕业生,有些话我想告诉你1.jpg

《烈火中永生》

南方+:这一次的舞台有没有一些特别设计或者亮点?

编导王舸: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最忌以苍白描述让真实的人与事被虚构架空。要表达出这一代人在悲惨的绝境中,对生的希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和两位编导从作品的结构上下功夫。在编舞理念、空间和地面动作的设计上有了新的创造性。

主舞张娅姝:我觉得作品最大的亮点是用舞蹈的方式诗意化地展现革命精神。通常当代现实题材的作品会具象地讲故事,但是我们这次在编排方面,给每个人物都赋予了象征,每个人都一种精神的代表。

微信图片_20210707111636.jpg

《烈火中永生》

南方+:去符号化的艺术表达,饱满的作品构架,年轻而精准的演绎,让《烈火中永生》在全国同行面前进行了一次充满精气神的亮相。你感觉这次和你之前演绎剧目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主舞张娅姝:《烈火中永生》讲的是渣滓洞的故事,讲述了小萝卜头、华子良等他们那一辈非常典型的一些人物故事。首先我觉得演绎这样的革命题材,在内心对这个题材、人物是抱有敬仰的。我们在演绎它的时候,不是随便轻易拿来,一定要去了解这些先辈发生的故事。

我们了解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这些故事,才能够去演绎好这个作品。而且作为后辈,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跳一支舞,而是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舞蹈让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年轻的人了解历史,然后传播它,把精神延续下去。

南方+:作为深圳歌剧舞剧院的首席演员,您觉得深圳国有院团培养演员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和这个城市的气质有什么契合的地方?

主舞张娅姝: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格,深圳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推广,都跟其他城市不太一样,有一些它的优势。尤其艺术舞蹈创作这些方面,在这里可以产生一些化学反应。比如可能内地一些歌舞剧院没办法尝试的题材,或者一些培养方式,但是深圳有在尝试。

我们一直说深圳是现代国际化视野,我们就知道我们追求的艺术风格也是前沿的,是具有时代性的,具有当下城市气质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在深圳做作品和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比如说像这里有大湾区艺术节,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窗口,更具有包容性,在其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大湾区发挥的优势作用,让艺术的平台更大了。

2、现代舞《肖像》:吸取舞蹈界的新兴力量,邀请青年舞蹈家、《舞蹈风暴》人气选手大朱(朱凤伟)为剧院打造的现代舞作品。这种外来与本院人才强强联手的协作方式,加速和推动剧院艺术创作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微信图片_20210707111640.jpg

《肖像》

南方+:希望通过《肖像》向外传达什么?作品的打磨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编舞、主演吕程亮:我们的创作是从2020年4月底开始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本身,在这之上我们希望用我们现在所尝试的新的肢体表达方式来传递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和感受。后来发现这种厚重的双人感情,在我们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时候是无法驾驭的,因为我们坚持在舞台上的呈现一定要真实的真诚的,所以我们感受到局限以后,又回到生活本身。

我们看了些相关的电影还有一些展览,也在这期间参与了一些实验性的舞蹈剧场演出。在这些参与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这之中我们都非常有感触的东西,然后通过我们相互的磨合和尝试来变成我们的作品。

当然这磨合的过程大朱和我都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们既是编导也是演员,自己深在其中又需要理智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验证,但又无法找到第三人能够理解到我们想要的“不一样”。

微信图片_20210707111644.jpg

《肖像》

所以在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两个在创作的过程中相互“破坏”又相互成长。因为大朱在外是优秀的自由舞者和编导,所以我在邀请他合作的时候也要承担我们两个经常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排练,协调时间。在比赛前夕我们还在上海,因为大朱还有工作的原因,每天用晚上7点以后的时间进行修改,经常在半夜体力和精力都透支的情况下还坚持修改到当下最好的版本,也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工作和各自不断接触新的经验。

创作就是永远都没有最合适的版本,在不同的时间点总会因为有新的经验闯入,会碰撞出更有趣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作品表达的不止是生活形态,而是通过扑捉到的生活状态本身,用新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来。这种新的表达,就是大家反馈的“冷幽默的”“带有哲学性的”“大众可以看得懂的”,用幽默的方式反映出生活的无奈、也体现出平淡生活中的乐趣,感受生命力所能带给你生活的一种生存态度,这是我们对于生活最真切的感悟。

南方+:是否第一次参赛“荷花奖”,对于“荷花奖”的评委点评、机制等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之处?

编舞、主演吕程亮: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荷花奖,参加之前对于我们自己的作品是肯定的,但这样的想法和新的表达方式存在于荷花奖这样的重量级赛事上是不确定性的,因为比赛作品一般是很严肃的,但我们选择用冷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一种感触和表达其实是在搏。

对于评审专家们的喜爱,我们既觉得意外也觉得很值得,因为我们用真诚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感知和认同。甚至在我们的作品表达之上通过专家评审的点评,反而因为他们更深的看见也让我们学习了更多我们所没有看见的,上升到哲理层面的角度。这也是我们在这个荷花奖的平台上展现和交流的过程中,反而学习了更多更开阔的角度。比如苏时进老师在第二现场的点评中说到的荣格哲学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样独特的哲学角度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也因此反被我们的作品潜在的能量教育了。

3、《等》:深圳市舞蹈家协会选送的《等》由青年舞蹈家华宵一演绎。

微信图片_20210707111648.jpg

《等》

南方+:《等》的创作起因(灵感)是什么?

编导、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嘉:《等》的创作起因就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当我看到电视上的一些画面,特别是有一个画面是一对恋人隔着玻璃相互亲吻,还有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相隔3米左右看着他的爱人,却不能有任何接触。那种震撼,那种心灵的触动,真的让人非常难过。

特别医生护士在前线救人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讲,我看到的是他们家人,在家里等待的这个人是最揪心最焦虑最心惊胆战、寝食难安的,我特别能够体会这样的人的心情,特别是失去了家人的心情。

所以这个作品,就是从这儿来的。因为我会想,是什么让他们可以那么强大坚持走下去?是对他们曾经的过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怀念和眷恋,还有对他的爱,才能支撑他继续走好以后的人生,过好后面的生活。我想表现的是即使这个女人经历了这么大的伤痛,但最终还是选择坚强。这次疫情我想会有很多这样的缩影,不只是女人,但我想以女性去表达更容易让人有共情吧。

微信图片_20210707111651.jpg

《等》

南方+:这个作品希望向外传达什么?你比较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编导、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嘉:这个作品想传递的是,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有爱的支撑,所有的困难都可以战胜。这个构思其实在整个疫情期间,我们不能出门的那段时间就一直在我心里。

初稿完成了之后沉淀了一段时间,又有了新的感觉,也请过专家找问题,每次排练也都会有些细微的调整。入围决赛后中国舞协也专门组织了专家对每个作品提意见,综合了各种意见后再次做了调整,最终的定稿是在比赛前两周。

这个作品的音乐是我特别喜欢的巴伯的弦乐柔板,非常著名的一个交响乐的作品。而且我觉得是非常非常的契合我这个作品所想表现的那种那个状态。前面的救护车是增加上去的,光是做前面这20秒的救护车的音效,大概改了20多次,就为了能够让这个声音和演员当时的状态和动作能够更吻合更匹配。

南方+:你觉得对于演员来说,这个作品表现的难点是什么?

编导、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嘉:去年上半年这个作品就完成了,分别有张娅姝和华宵一两位演员跳过这个作品。他们两个人可以说在国内都是顶级演员,特别感谢他们能来跳这个作品。

为什么一定要找这么好的演员来跳,因为这个作品看起来没什么动作,但是跳起来真的非常累,如果不是有经验、有阅历的演员来跳的话很难表现得这么好。它完全是靠一个非常充足的内心状态来带动你的肢体去做动作,而不是由外到内的,他一定是从内到外的。

所以排练一般两三个小时,真正带情绪做出来的只能是两遍。再多的话,演员会非常非常累,不是肢体累是心累。而且如果他的内心状态不到位的话,他自己跳起来也会觉得很难受,就动作怎么做都不舒服。

最后酒杯相撞的那段,就排了好久,换了很多种方式,不断尝试,因为这个酒杯里其实装的不是酒,而是他们的曾经一起走过的生活。这个演员也不是借酒浇愁,是与往日生活的一个告别。所以就是用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一种基本上没什么难度的、不炫技的一种方式,也是我想尝试的。因为现在的舞蹈演员的肢体太厉害了,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表达呢,重点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南方+:作为舞协编导,在平常的工作中,感觉深圳在演员、编导等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

编导、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嘉:深圳的舞蹈演员、编导其实跟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首先数量上差距很大。但是我们深圳的编导和演员又特别的有热情并且非常执着。这也跟深圳的这种精神,还有舞蹈界来深圳创业的这些前辈所保持的、传递下来的这种精神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我觉得深圳是有前瞻性的。

所以我觉得深圳的舞蹈人始终都一直保持着这种精神,包括我们现在做的深圳舞蹈月、深圳舞蹈英才计划、影像舞蹈作品展等等,这些在国内都是为数不多的,有的也是探索性的,也得到了中国舞协和广东省舞协的支持和肯定。

(转自南方+,记者郭悦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官网:https://www.sz-art.cn

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

转载! 文联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