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市文联
时间:2021-04-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急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广大中小城市、小镇、农村被裹挟进去,实现了成为城市一员的梦想,享受到电梯、楼房、电气化、宽敞马路、公共交通、现代教育、八小时工作制、城市公园、图书馆、抽水马桶、电视、网络等城市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与此相对应,农村、小村镇本身也迅速城市化,上述城市生活内容在这些传统社会区域出现,渗透到农民家庭生活之中。但是,这一双向城市化进程在增强中国人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也导致许多区域出现乡村出现大肆拆建导致传统建筑被破坏,乡村凝聚力下降导致名门望族离散,古老祠堂、戏台、传统节庆、婚丧嫁娶及其礼俗仪式等,逐渐失去了影响力。这一趋势引起了许多文化学者的忧虑:如何在这一进程中保留和发展农村、小镇、城市区域文化传统?使之与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相融合,即使不能够找到相融合的途径,如何留给二者各自的生存空间?
深圳市是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典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凡四十余年,就从当年的小渔村、小村镇发展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性的超级大城市,在很多方面具备后工业社会的特色,它的科技创新、现代设计、集群加工生产和文化娱乐产业等,成为中国最前沿领域。也正是在这一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在相当长的时期,人们认为深圳缺乏文化传统,它只有现代、后现代文化这一层面。
曾几何时,一组体裁别致的短小文章在《宝安日报》连载发表,后结集出版,记录着在深圳这一超大城市背后的小城镇、小村落的前世今生,从街区、住房、祠堂、墓地、族群、宗族、姓氏、老人口述故事、生活方式、家常小吃、民俗风习、农场、工厂等等,作者以亲历者身份访问村镇所见老者、长者、老板、村童,走访着城市化劫后余生的老屋、祠堂、墓地、碉楼,给读者打开了深圳的文化深一层土壤,特别是深圳市光明区这一后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和高科技发展区,获得了后发展的文化优势,有识之士们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拥有着对在地文化传统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他们采写的这一系列文章,向建设者群体敞开了在地的传统文化胸怀,推动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关怀关切现代科技社会与在地文化传统和睦共处的方式,关怀关切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当代建构,这是可贵的深圳人敢于创新的又一举措!这种关注在地族群和区域文化传统、同时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视角,这种谋求两者并存甚至相互融合并驱的情怀,值得后发展地区多方面重视,是现代化进程中带给中国文化学者和社会学学者的前沿课题。
在深圳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文化调研,有幸认识了这一组文章的主创者陈瑛(深圳市光明区文联主席)和作者们,他们表现出的文化情怀值得尊重,他们提出的现代生活与文化传统共存的思考、显示出来的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值得推荐给全国关心这一领域问题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有鉴于此,我们选取其中几篇短文,组成一个小系列,通过民协公众号转发给大家,希望对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建设者和文化学者有所裨益。
——邱运华
不论深圳如何发展,到今天为止,光明新区总像一个特殊的角落。和深圳市内相比,它还缺少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琼楼玉宇。这里布满着曲径通幽的小巷,布满着一群群悠闲自在的居民。在这里漫步会发现,光明新区还很像一块原始的大地,呼唤着远方的游子回归,呼唤着一个个没被污染的黎明与黄昏。沈从文先生曾说“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我不敢说光明新区有多么伟大,它的单纯却是触目可见。譬如前面说过的几个麦氏宗祠,它们虽然蒙上了岁月的风尘,却给人一种家园仍在的亲切,似乎只要回头,就能看见一个逝去时代的背影。和麦氏大宗祠相比,这里的黄氏大宗祠又给人一种生活仍在静静流连的感受。
黄氏大宗祠位于新区的最东边的大顶岭山脚下的迳口社区。我们前往时,沿路只见古树、农田、老宅、池塘等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田园风光美景图。我们来前便已知道,迳口是深圳历史文化遗产和绿化生态保留及保护得最好的社区之一。沿着乡野小径逐步深入,目力所及,无不充满质朴之美,在青山绿水间,野趣天成。我忍不住再次怀疑,这真的是全国闻名的经济发展的特区深圳吗?它实在太像一个被人遗忘的乡村了。似乎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从它泥土中生长的记忆才不会褪色。
榕树头(赖远美提供)
在迳口社区入口,迎面可见两株百年老榕树,当地人将它叫做“榕树头”。凝望这棵树,我不由就想起我童年之时,那时居住的地方就和这里差不了多少,我那时居住的巷子口也同样有这么一株高树。每到夏夜,宿舍的老人便在树下摇着扇子乘凉,或者拉家常,或者围着下棋、谈古论今,我们这些孩子就在巷头巷尾四处游戏。事实上,“榕树头”这三个字也时时在勾起这里老一辈的许多回忆,迳口的高老伯说:“以前的农村,一般都会在村口种大榕树,‘榕树头’就是村口的象征了。”在迳口旧村的村口位置,两棵茁壮的大榕树稳稳地矗立着,枝繁叶茂,干径粗壮,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一看就是百年老树的“气场”。这的确正是我最渴望感受的。“气场”究竟是什么?我觉得不能按辞典的解释来给它下出匆忙的结论。就我此刻的感觉来说,气场就是一种记忆的弥漫。它在我们周围的空间波动。有气场,就会有吸引人停留的东西。大树底下好乘凉。说的也就是大树带来的气场。迳口旧村村口的两棵大榕树,也便是居民们聚会的场所,更是老村民找回乡情最好的落脚点。树底下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对我们说,在他小时候,这棵榕树就已经很大了,两棵树的树龄至少一百多年。我留意观看,两棵高大的细叶榕树枝叶扶疏,虽然已年过百岁,依然生机勃勃,榕树细长蔓延的根部清晰可见。
榕树下乘凉的居民谈起榕树都特别动情,一位归侨女士笑着说:“这棵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当时外来人都不知道村口在哪里,但是只要一提‘榕树头’,就知道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虽然大家都不清楚两棵大树是什么时候种的,居民都很自然地将它看作是自己精神的一种寄托,“我们没事就来这里乘凉、聊天、下棋,以前村里有事就会聚在‘榕树头’商量、开会,甚至过节也会在树下烧香祭拜。”老人深有感触,两棵古树见证着径口的发展,它们是旧村的根。老人都希望政府能为这两棵美丽的古树“上牌”,好好地养护起来,继续为大家撑起“保护伞”,造福后人。
被“榕树头”吸引,不代表我们就忘记了此行目的。我们终于到达黄氏大宗祠门口时,我的确有种心惊之感。它历时八百年,应该是如麦氏大祠堂一般古老和凋敝了。事实却恰好相反。这座始建于元代末年、迳口的标志性建筑、深圳地区最古老的宗祠之一,几经毁坏,又经多次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黄氏家族在光明开山种地、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八百多年的岁月刻进了宗祠的一砖一瓦。
维侧堂(赖远美提供)
我仔细观看它,占地面积该有两百平方米吧,五米多高的木质大门威严庄重,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受。门前黄氏大宗祠几个阳体大字虽历经沧桑,仍光彩夺目。门口楹联“祖德永垂千秋盛,宗枝长衍万代昌”则写出了当年修建宗祠者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迈步进去,内分大堂、祭室和休息室。宗祠按广府宗祠风格建造,红墙黛瓦,挑檐画壁,庄严肃穆。雕梁木柱做工精美,屋顶、门前雕刻的飞禽走兽与人物栩栩如生。据说,当年黄氏族人用最好的材料建造宗祠,用最美的图画装点宗祠,都是为了光宗耀祖。在进去后的“维侧堂”的大梁上,高悬着三块牌匾,一块是“钦点御前侍卫府”,另两块是“旨赏戴蓝翎”。红底黄字,气势不凡。显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村庄,在清朝年间曾出过两名文官和一名武官——光绪二年,黄保全任御前侍卫;光绪二十二年,黄镜光和黄鹏骞任常戴蓝翎。
我的确有点恍惚。多年以来,总觉得深圳是一座没有历史、只有经济的新型城市。在国人眼里,它的发展不过短短三十年。但人的以为往往是种错误。不熟悉深圳的人会忽略,深圳作为特区的确只有三十年,但它在成为特区之前呢?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座城市,更不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土壤。有土壤就有人的栖居,有人的栖居就必然有属于它的历史。深圳的历史的确漫长,光明的历史尤其如此。我们在采访中得知,黄氏族人祖籍福建,自元代后期从福建迁入光明迳口,在当地开荒种田。宗祠用以供奉黄氏祖上先人灵位,记载黄氏历代名人和贤人,让后人祭祀参拜。直至今日,每年重阳节的前一周,村里的黄氏族人都会举行祭祀活动。而家族中谁家新添了男丁,来年的春节就在祠堂祭祀厅点一盏油灯,添灯仪式后,男丁可记入族谱。
村民在黄氏大宗祠参加选举活动(光明办事处宣传文化办提供)
和其他地方一样,黄氏大宗祠同样见证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革命战争年代,黄氏大宗祠曾是东江纵队麦敬堂的团部驻地,部队在宗祠前休整练兵。迳口、圳美、楼村、黄江等地都有青年参加东江纵队,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后与国民党的部队在迳口平火垄和马石迳打了两仗,成功地阻击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据说,东江纵队北撤前,麦敬堂团曾与国民党徐东来部王文光团在迳口进行过几次激烈的战斗。迳口平火垄一战,从下午四点打到晚上八点;而马石迳一战的时间更长,从早上八点一直打到晚上九点,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都有伤亡。
历经八百年风雨,黄氏大宗祠挺过战火纷飞。然而,因尚无有效书面材料证实大宗祠的历史,这里无法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点不能不令人感慨。不过,我最惊讶的还是,这座宗祠和麦氏大宗祠最不一样的地方是,经过修葺后,它已经焕然一新。其实记忆的东西很难翻新,一座建筑翻新后是不是还是原来的建筑呢?表面上看,当然是。但所谓翻新,也就是覆盖了记忆和岁月。岁月永远不会重来,往日的辉煌也好,没落也好,都只可能在发黄的书卷和经历者的记忆中仍栩栩如生。我其实也注意到,不管祠堂修葺得多么新,却还是除了陪我们进来参观的之外便无他人。我不由想,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今天的黄氏后人渴望给先人一个干净的环境,让他们回家、让他们找到曾经的归宿,找到一种继续生活的渴望?
——摘自《寻找光明记忆·新城旧事》第一章 姓氏与宗祠
(转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官网:https://www.sz-art.cn
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