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
时间:2025-02-13
文/陈林
粤海街道被人戏称为“宇宙第一街道”,因为辖区内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年度GDP多年位居全国之首,是美国盯得最紧的地方。波诡云谲的中美贸易战,不过是两个街道的较量:深圳的粤海街道和纽约的华尔街。这虽然只是调侃,却形象地说明了粤海街道的实力。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宇宙第一街道,并不是大家公认的深圳第一街道。哪个是深圳第一街道,有好几种说法。
有人说南头街道,所辖南头古城早在1700年前就是宝安县治、东官郡治,后来又成为新安县城、宝安县城,建城历史最悠久。
有人说大鹏街道,辖区里的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是中国古代海防卫所城池的典型代表,亦是深圳简称“鹏城”的来历。
有人说新安街道,作为深港两地共同母体——新安县遗留下来的唯一行政建制,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人说东门街道,其前身“深圳墟”不仅是当年新安36墟之首,更是深圳作为地名的最早出处,被喻为深圳原点。
有人说莲花街道,位于城市中心,有全市知名度最高的莲花山公园,是市人大、市政府、市法院等众多政府机关所在地。
除了上述这些独具特色的街道外,还有历经中英街百年风雨的沙头角街道,坐拥“天下第一港”的盐田街道,孕育大芬油画村横空出世的布吉街道,以电子通讯市场闻名全国的华强北街道……深圳有大大小小74个街道,正如深圳这座“奇迹之城”本身,每一个街道都会凭着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机缘,让自己脱颖而出,星耀神州。在这个意义上,每个街道都可以称自己是“深圳第一街道”。或者说,深圳的街道没有第一,只有唯一。
不过,城市本身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深圳的建城史虽然不短,但毕竟今天名震天下的南国大邑,主要还是生于改革开放,成于改革开放。街道这一建制单位,也是宝安县改制深圳市之后才出现的,并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生命活力的细胞。以改革开放的视角,或许可以把“深圳第一街道”的提法变成“特区第一街道”,就豁然开朗了。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源于三大核心基因: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进大出的开放精神,身为“特区人”的拓荒牛精神。
以“改革”论深圳,必然追溯到著名的蛇口开山第一炮。这一炮究竟是在今天的蛇口街道还是招商街道炸响的,一直有争议。其实,开山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交响曲的启幕乐章,是在蛇口工业区炸响的,而蛇口街道和招商街道的成立时间比工业区晚得多。蛇口工业区由招商局集团开发,地属当时的蛇口人民公社,1979年7月破土动工,蛇口街道迟至1990年9月才成立 ,招商街道(初为水湾街道,1993年11月改为现名)则成立于 1991年2月。所以蛇口开山第一炮是一个比喻性用法,泛指蛇口片区,蛇口街道只是这一名称的继承者。
随着这声炮响,一批创业者来到蛇口,开始了大胆的探索。他们更新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人才观念,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崭新口号,建立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工程招标制度及企业股份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之窗和改革试管。
以“开放”论深圳,离不开深港交界处的罗湖口岸。1979年,宝安撤县建市筹备成立经济特区,省里原来是准备以宝安市命名的,县里紧急上书,要求命名为深圳市。主要理由是“深圳”远比“宝安”有国际知名度,罗湖口岸位于深圳镇,广九铁路在这里设站,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县里的意见获得采纳,深圳市成立,次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因此,深圳经济特区因开放而生,开放的目标是香港及其背后的国际市场。深圳镇紧邻香港的片区,就是后来成立的南湖街道。
正是在南湖街道,一些反映深港双城关系的标志性符号,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这里有饱经风雨的“罗湖桥第一哨”,有中国最早的万元户村——渔民村,有邓小平题写站名的广九铁路深圳站,有诞生了“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走在南湖街道2.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会不由地想起邓小平,想起他对改革与开放关系的论述:改革开放,前提是开放,主要表现也是开放。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
如然,在街道层面,“改革”的深圳当以蛇口为代表,“开放”的深圳则以南湖为代表。那么,“拓荒牛”的深圳又在哪个街道最具代表性呢?深圳是一座设计出来的城市,有一个号称“第一规划片区”的街道,早年的拓荒牛来到这里安营扎寨,绘制了特区这幅波澜壮阔的图画,它就是园岭街道。
园岭街道位于福田区东北部,1983年建制,属于深圳市最早成立的一批街道。在相当长时间里,园岭街道还包括华强北街道,是深圳市委所在地。正是依托着市委机关,一批拓荒者在园岭建立了最初的栖息地。北有八卦岭,西有白沙岭,南有通新岭,东有红岭,不难想象,在当年那片起伏的岭丘缓坡上,成就了多少如歌岁月,谱写了多少壮美华章。南海之滨的荒滩秃岭,蜕变为高楼林立的奇迹之城,这是园岭的故事,也是深圳的故事。
如今的园岭街道,辖地只有3.03平方公里。方寸之间,40多年来,一代代园岭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把这片热土打造成了宜业、宜居、宜学的理想之地。历经多次辖区调整和产业整合,整个街道分成功能清晰地四大片区:园岭新村居住片区,八卦岭工业片区,白沙岭教育片区,现代体育文化片区。有市,有城,也有家;有热度,有高度,也有温度。
园岭街道办事处这样为自己的街道画像:要想真正读懂深圳,就要讲好园岭的故事,要讲深圳第一批南下“拓荒牛”基建工程兵安居的园岭新村;要讲特区建立后建成的第一所公立中学——红岭中学,以及后来日渐发展成为全市教育高地的“百花片区”;要讲走出众多知名企业的八卦岭工业区……
园岭新村位于园岭街道东南部,这里作为深圳市早期建成的最大福利房小区,深深地刻上了第一代“特区人”的文化记忆,演绎着他们的别样乡愁。小区由110多栋多层楼房组成,全部是参照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住宅小区标准统一规划修建的。特别是一楼的连廊架构设计,非常新潮,成为深圳一景。40年后的今天,当你在一个晴朗的清晨,走在迷宫般的连廊里,但见周遭斑驳的墙面上,有阳光透过树梢形成绚烂的光影跃动,如慢放的电影镜头,向你诉说过往的不凡岁月。晨起健身的男男女女,送外卖的骑手小哥,上学的孩子与散步的老人,与布置得恰到好处的植物花卉,共同构成一幅都市风情画,洋溢着惬意的生活气息。
园岭新村最初的居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拓荒牛”:有转业的基建工程兵及其家属,也有文化、医疗、教育系统的职工。事实上,当年的通新岭、华强北一带主要是公务员宿舍,园岭新村主要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宿舍,八卦岭则排列着成片的工人宿舍。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所谓“原住民”,其实也是早年移民。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中村居住的是宝安原住民,园岭片区居住的则是特区原住民。
园岭新村正北方,便是大名鼎鼎的八卦岭工业区。它是因应特区建设最早规划成立的工业园区,前身为1982年11月开工的鹏基工业区。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八卦岭工业区最早聚集了一批电子加工厂,后来拓展到包装、印刷、服装、餐饮等产业,至1990年代达及鼎盛,初步呈现出特区经济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不过短短数年,一批在这里创办的企业就具备了全国知名度,如中国激光视唱事业的开路先锋先科公司、国产电脑先驱长城计算机深圳公司等。巨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大批包装印刷厂云集于此,数量一度超过千家,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印刷基地。欧柏兰奴、柏诗姬等本土服装品牌在这里孵化,引领时尚潮流,使八卦岭逐渐成为“深派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平台。以八卦一路为代表的餐饮企业,荟聚九州美食,碰撞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深圳味道”。八卦岭孕育出了“金融巨头”中国平安、大型科技集团创维、知名鞋企百丽、“都市人的厨房”面点王等行业翘楚,它们从这里启航,御风踏浪,通向五湖四海……
八卦岭的街道布局,颇能体现“深圳是一座设计出来的城市”这一特征。四横九纵的街道像棋盘一样规整,“四横”即东西向的四条略长的道路,自南向北依次为“八卦一路”至“八卦四路”,“九纵”则是南北向的九条略短的道路,自东向西依次为“八卦一街”至“八卦九街”。东西向与南北向垂直相交,如果从高空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上宽下窄的梯形布局。而当你身处其间,不免会迷失在那些路径相似的“八卦阵”之中。
白沙岭片区又称“百花片区”,位于园岭新村以西。这是一片正方形街区,拥有深圳实验学校、深圳艺术学校、百花小学、荔园小学等11所省重点学校,并汇聚了大大小小百余家教育培训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是深圳学区房的“天花板”。早年闯荡特区的弄潮儿,无不能讲出一两个在园岭购置学区房的故事。一位北大师兄,曾在这里买了一套小两居,却因为孩子自己争气考上了重点中学没有入住,卖掉了,一进一出白赚80多万元,抵得上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育费用。
白沙岭片区往北,是一片略呈等边三角形的区域——深圳市体育中心,包括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和一个网羽中心。深圳体育馆1985年12月22日正式开馆时,是全市唯一的体育馆,也是当时全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场馆。市体育中心自建成使用至2020年6月启动改造提升工程临时封闭,30 多年里承载着深圳市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厚重历史。这里承办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第八届亚乒赛、中超联赛等重要赛事活动,每年举办各类赛事和活动上百场,无数顶级运动员和演艺明星在这里留下足迹。游泳馆门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名为“走向世界”的雕塑,原型是2016年奥运会20公里女子竞走金牌获得者深圳运动员刘虹,颇具象征意义。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市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已进入尾声,即将全面投入使用。作为深圳市全民健身之城的地标性建筑,一座集专业竞演、全民健身、公共休闲、文化交流、交通集散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圣殿,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除了国际一流的场馆和设施,这里还建设了空中连廊,将体育中心与园岭新村片区、八卦岭片区、白沙岭片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休闲运动带。市民可通过连廊,前往笔架山公园和莲花山公园。
深圳几乎每个街道都有城中村,没有城中村的最初只有园岭街道,后来新增了两个——1989年从沙头街道分设的香蜜湖街道,2009年从园岭街道分设的华强北街道。有城中村就意味着有原住民,没有城中村就表示这里的居民全是移民而来。园岭人每每为此感到自豪,认为它标志着第一代“特区人”从这片土地上诞生,园岭街道由此成为创造深圳奇迹的第一街道。事实上,园岭街道由于成立时间早,当时又是市委所在地,相关文献涉及基层行政机构排名时,通常将其排在第一位。
著名的群雕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屹立在园岭街道红荔路旁。作品艺术地展示了1999年11月29日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各行业各阶层人物群像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经济社会事件和数据。18座人物雕像的原型,是从当天深圳大街小巷里来来往往的普通人物中随机选定的。几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色花岗岩背景上,镌刻着当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股市行情、农副产品价格、天气预报以及深圳晚报有关版面等。这组雕塑作品作为包括原住民和外来移民在内的所有“特区人”群像的瞬间定格,是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记录,也是对全体特区建设者的致敬。平凡而努力着的每一个人,正是我们时代的主角。有道是:
惊天一邑入青云 但问源头何处寻
蛇口湾前新响炮 罗湖桥畔大开门
千山万水淘金客 四路九街创业魂
不见当年园岭上 翩然走出特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