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联概况 市属协会 聚焦文联 文艺精品 品牌活动 文艺名家 云端赏艺 基层文联

从图书馆钉子户到高校讲台上的引路人
他用文字谋生

来源:书都
时间:2025-08-02

  “一个没考上大学的人,今天居然给考上大学的学生上课……”2023年9月,熊宗俊走上高校讲台,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开讲《大学语文》和《文化与人生》。文化之于熊宗俊,是谋生工具,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2003年1月,深圳在经济突飞猛进之际,正式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启动“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文化之于城市,是高瞻远瞩,也是万物生长。一个月后,熊宗俊抵达深圳。

  20年间,一人一城发生故事,观念交互影响,如同昼夜汇合悄无声息,却散发出满天霞光灿烂。来了就是深圳人,熊宗俊的文化人生是深圳观念的个人见证。深圳大学王立新教授喻其为“深圳图书馆的钉子户”,言外之意,实则为深圳文化土壤的耕耘者、留守人。

图片

熊宗俊

“不想成为逃兵”

  我们在肯德基约见。生意场熙攘往来,熊宗俊却娓娓讲述庄子、颜回。斯文在兹,乐业于此,眼里流光浮动,他真是个热爱读书、痴迷文化的妙人。但乐业之前必须安身,热爱也是明码标价的,现实世界之冷暖实实在在,半点不由人。“我在深圳生存得异常艰辛,好多次都想卷铺盖走人。”2003年,熊宗俊来到深圳,成为一名企业内刊编辑。不到三个月,企业转型、部门拆分,于是失业。在经济特区投身文化事业,有准入门槛,并非易事,何况没有大学文凭?熊宗俊举步维艰。初来乍到就失业,海投简历又杳无音信,好不容易入职没干多久却又遇到公司倒闭……热土流年不利,失败从四面八方袭来,他躲不过。

  “我不想成为逃兵。”既是精神韧性,也是青春任性,熊宗俊暗暗发誓,一定要扎下根来。曾经失业半年之久,还被人骗去大部分积蓄;曾经无处落脚,恳求保安网开一面,在写字楼打地铺过夜。在无数个无光的黑夜中,熊宗俊咬着牙踽踽独行。

  “每当我以为跨过最大的坎儿时,谁知后面还有更大的坎儿等着我。”2015年,母亲因心脏病住院,熊宗俊星夜赶回武汉,悉心照顾。亲人卧病,自己又一事无成,压抑与自责焚灼于心。薄暮路遥归不归?熊宗俊数夜无眠。

  待母亲病情稳定之后,熊宗俊再次返回深圳,继续不甘心。直到2017年,“实在没有退路了”,熊宗俊终于直面没有大学文凭的问题,报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来成功拿到大学文凭,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鞭策自己人,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

“每天都去看大海”

  有了文凭,只是多条活路,都是稻粱苦谋。安身易,安心难,所谓不愿直视自身短板、所谓拖延症晚期,皆因不知人生意义何在。人一旦思考,就会迷茫。熊宗俊特别迷茫。迷茫的时候,几乎所有先贤大哲都选择去看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之渺小,生之须臾,大海包容一切失败。熊宗俊每天都去红树湾看海。白云苍狗,野马尘埃,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应该追求永恒不变的太阳。从海边归来,虽然依然会焦虑,却又满心欢喜,逐渐拨开眼前云雾。

  2004年,首届“中国文化”深圳论坛开幕。庞朴、王尧、余敦康、王博等中国知名文化学者齐聚,思想碰撞,电光石火。熊宗俊大为震撼,“有一种触电的感觉”。这当然不是熊宗俊与中国文化的初次相遇,但绝对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见中国文化之内核。或许,这便是自己踏破铁鞋都要追逐的太阳!

  2010年11月,在深圳图书馆,熊宗俊无意中读到深圳读书月宣言《我们爱读书》:“以读书来改善自己的生存,只是读书生活的初级阶段;以读书来完善自己的人生,才是读书生活的终极追求。”内心触动,随即拍下,时常读之以激励自己。

  2014年11月8日,深圳图书馆“南书房夜话”第一期的主题是:为什么是儒学——21世纪中国文化的复兴。熊宗俊进行了头脑风暴,再次有触电之感,于是“把夜话内容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些年来,熊宗俊工作不稳定,生活漂泊如萍,却成为图书馆钉子户、文化活动常客,鲜有缺席。去红树湾看大海、去读书月看大海、去南书房看大海、去图书馆看大海……鲁迅先生说,家是我们的生处,是我们的死所。熊宗俊四海为家,终于如愿以偿。

图片

2024年7月,熊宗俊在光明图书馆做“曹雪芹与《红楼梦》”主题分享

“没有围墙的大学”

  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深圳图书馆有大楼、有大师,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也许是没有读过大学的缘故,我特别渴望学习,尤其是去图书馆听教授讲课。”回顾来时路,熊宗俊由衷地感慨自己很幸运,因为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还是一座热爱读书的城市。图书馆坐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是这座城市的心脏,源源不断的力量像晚霞照耀大地一样温暖着熊宗俊,也像推土机推土一样推着熊宗俊前行。在物质生活无比贫瘠的日子里,他充满憧憬,浑身是劲。

  “把最好的风景让给读书人,是这座城市最伟大的胸怀。”深圳不忘初心、不惜力气,把最好的风景、最好的学者、最好的讲坛、最好的研习社……统统搬到家门口,愿学则往教。

  以刚过去的2024年为例,《书都》杂志第52期做了一个统计——“事说深圳文化2024”,从1月18日“吾城吾歌”新时代城市民谣歌汇,到12月21日“睦邻文学之夜”,几乎每周都有文化活动轮番登场。尤其是11月一整月的深圳读书月,共开展339项、2500余场活动。热热闹闹,熊宗俊感到无比幸福。

  熊宗俊愿学,深圳则登门往教。2019年读书月期间,深圳图书馆联合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开设“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熊宗俊开始在图书馆上大学。他住在蛇口,往返需要三个多小时。但他风雨无阻、乐此不疲,在儒、道两个班如饥似渴地学习,满满实实幸福了两年多。2022年9月24日,熊宗俊从160多位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两位“优秀研习生”中的一位。“我不是在‘坚持’,而是一种享受。”文化是熊宗俊的热爱,他乐在其中。文化也是深圳的热爱,她也乐在其中。双向奔赴,迎来文化穿透的深圳样本。 

“图书馆的钉子户”

  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2025年1月发表于《深圳青年》杂志的自述文章,熊宗俊都对自己的成绩一笔带过,反而讲起自己曾经的窘境、困阻与压抑,细密、不厌其烦,像溪河一样潺潺流淌。

  “我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但希望我与深圳图书馆的故事,可以给像我当年一样,热爱读书,却还在为理想苦苦挣扎的朋友一种力量,一份温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真真实实独自穿过黑暗,穿过贫瘠,最后走向黎明。每次讲述自己的奋斗史,他都提及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2020年12月,“南书房夜话”邀请七位历史学家,高峰对话、盛况超前,所以名额瞬即被抢光。熊宗俊没报上名,和不少市民在馆前苦等,希望可以进去旁听。张岩了解情况之后,先让报名成功的入座,再让门外其他人进来。熊宗俊站着听了两个多小时,心满意足。“如果没有她的帮助和厚爱,我不可能在图书馆长期学习,更不可能成为一位文化学者。”高山仰止,亦步亦趋,熊宗俊效法张岩馆长,把这份爱意与温暖传递下去。

  “我们这一代人该给这座城市的未来留下什么?我们用什么理由让后来的人和我们一样选择这座城市?”这是《深圳梦:100个深圳人的成长史》一书所抛出的时代之问。编委会成员李晓锋负责采写该书2000年以后的部分,他发现:“2000年以前,深圳寄托着个人的梦想;2000年以后,他们的梦想已经超出了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整个行业,不同于80年代、90年代,这个时代的深圳人,怀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是一种大爱,让我们在编织梦的同时,立足点更为真实,视野更加开阔。”

  深圳不止一个张岩,也不止一个熊宗俊。有人高举火把,有人同行,不管是图书馆掌门人,还是图书馆钉子户,都是深圳观念的践行者与贡献者,更是深圳文化土壤的耕耘者与留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