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艺术》杂志
时间:2025-08-08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时代的热风中,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同期举行十场平行论坛,在“人文湾区 数智湾区”论坛上,导演、制片人、一级演员张国立希望戏剧成为大湾区文化的“黏合剂”,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阎崇年表示,大湾区正以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成为“一个正在跃升的文化共同体”;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二十一届文博会的“特别板块”——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同期在鹏城举办。
在大鹏湾畔这片被山海拥抱的土地上,从一片滩涂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戏剧之光与特区精神交相辉映。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成功主办“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手打造的深圳题材原创剧目《东门!东门》《破空》《又一道光芒》《布吉出租屋》,通过数十年改革开放生活的精彩断面,展现深圳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继在北京成功首演之后,在深圳大剧院大剧场、深圳万象天地剧场、福田文体中心星梦剧场、南山文化馆剧场等热演,用戏剧艺术讲好深圳故事,吸引众多观众,五堂戏剧大师课引发热烈反响,为新大众文艺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探索“深圳范式”。
紧跟时代,演绎湾区改革开放
“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推出一批原创剧目,如讴歌湾区的音乐剧《湾》,均在2025年初成功首演于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以南国热风吹奏新春序曲,为北京观众带来深圳的“春天的故事”。
夏日,话剧《破空》率先登陆鹏城舞台,90分钟、30多场戏,赛博朋克风格的舞美和多媒体运用营造科技感,用悬疑喜剧讲述无人机创业者在全球科技领域实现“破空一跃”的奋斗故事,隐喻中国低空经济运行试验区在科技创新浪潮中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凌空飞步,并让奋斗理想着陆。魔方式可变场景激活小剧场空间。巨型悬挂圆形舞美装置既是无人机螺旋桨,又如无人机围绕珠峰飞行360°产生的光环。剧中创业者高屹说,“珠峰足够伟大,它接纳我们的成功或失败,而我们会成为伟大的一部分。”这个圆也寓意圆梦于深圳。
《破空》
在中国低空经济运行的试验区深圳,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于外卖、物流等生活场景和巡河、通信、导航等保障领域。《破空》导演王俊婷在深入调研“世界无人机之都”的行业现状后发现,深圳不仅拥有强大的电子全产业链集群,更有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支持环境。《破空》在深圳演出之际,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同期举行,以“步入低空经济新时代”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825家企业携5000多款无人机装备亮相深圳、竞逐锋芒;还有行业年度盛会——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博览会及第十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三天累计入场专业观众逾13万人,包括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6041名国外观众,意向成交额达200亿元左右,远超上届。深圳被誉为“创业之都”,以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和包容精神,成为无数创业者的逐梦热土,也为话剧《破空》等提供了创作沃土。
“海浪啊,请你告诉我,为何心中有束光,在这夜色中闪烁。”音乐剧《湾》中的抒怀,也在话剧《又一道光芒》中闪烁人文之光。《又一道光芒》的导演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生杨翼擎,她在深圳这片游戏产业热土采风时了解到,有许多视障人士参与游戏开发,还通过在深圳工作的高中同学接触了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功能游戏”。剧中,两个在毕业之际奔赴深圳的女孩,在一间简朴的出租屋里为视障群体创作游戏,帮助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更好地触摸世界。她们用白玫瑰、黄玫瑰般的工具刷墙,努力在出租小屋弥合裂缝、寻找光明。无障碍游戏、影像、音乐等多种媒介交织造梦,“我们都是深圳人”的黑白画亦如主题曲。深圳是创新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的视障人士友好型城市。它及湾区不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更在舞台上传递奋斗精神与人文关怀。
《又一道光芒》
话剧《布吉出租屋》塑造来深建设青年群像。来自敦煌、上海、湖南等地的5位青年,在深圳布吉一间出租屋中跨越24年,在时代洪流中向上生长,在大芬油画村笔绘深圳画卷,如“老友记”幽默展现“深漂”群体的生存哲学。这些剧目结合动感影像、电影蒙太奇、电子音乐等艺术与技术语言,通过现代感和科技感的舞台,呈现城市美学、上演奋斗故事、绽放青春光芒,并在成长创业的故事中探寻生命真谛。
回望历史,积淀深厚城市记忆
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会聚四面八方而来的追梦人,戏剧作品以舞台聚光灯折射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布吉出租屋》《东门!东门》与《湾》的目光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当下“丝滑”交替,双线交织复调结构,现实与历史对歌,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赋予深圳城市记忆以温度和厚度。
《布吉出租屋》选取了1989年、1998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切片,通过5个年轻人在时代的浪潮里从“小屋”出发勇闯天下的故事,唱出“握手楼”“城中村”中早出晚归的普通奋斗者的青春之歌,并见证深圳从边陲小镇向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华丽转身。
《布吉出租屋》
音乐剧《东门!东门》则以罗湖区东门步行街为叙事舞台,穿梭于20世纪90年代的市井摊贩与2024年的直播盛况之间,以当代青年视角再现改革开放浪潮下东门老街小人物的奋斗历程。此处商业墟市之名源于明清之际,是载于古地图上的“深圳墟”。1990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落地东门。还有第一家沃尔玛、第一家新华书城,藏着无数深圳小孩的童年回忆。音乐剧中既有20世纪90年代港乐的风格,也有岭南特色的音乐,还有迪斯科、嘻哈等元素。外来妹阿君穿梭在东门老街售卖丝巾,信奉“努力就能成功”。小伙伴们齐唱:“金色女郎,她有她的方向。”如今的网红直播街东门,吸引各地主播从五湖四海赶来,还催生出了“战地记者”直播这一细分赛道。网红主播程大鹏也前来追忆父亲程晓峰的歌声,这片热土上的梦想之城仍在,在时空交错中展现“老东门”与“新罗湖”的碰撞。阿君、程晓峰父子两代、从“阿水靓货”变为“水叔旧货”的本地人陈阿水,见证深圳最早商圈的蝶变历程,讴歌“每一粒沙都托起一座城”的精神内核。舞台中间以四组方形框构成旋转门,东门老街,人潮汹涌。舞台后方背景是“深圳商场”“大哥大”“布可拒绝”等各色商铺云集。与北京首演的国家话剧院先锋小剧场相比,深圳大剧院的舞台更大,空间感更强,后方悬挂各色老照片,让城市记忆如温热夏风拂面而来。
《东门!东门》
扶持青年,助推戏剧原创佳作
在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龄仅33岁。新大众文艺风起云涌,戏剧艺术也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如水晶《青年戏剧创作孵化——安静生长与浮出水面》一文(载《广东艺术》2025年第1期)所述,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民间青年戏剧团队较多,创立于2022年的深圳蛇口戏剧节等备受关注。戏剧强区罗湖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被称为“戏窝子”,1992年成立罗湖区戏剧家协会,2006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全国首个“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多次获“群星奖”“中国戏剧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正从昔日的烟火街巷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高地。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田雨即谈到,自己在拍摄电影《奇迹·笨小孩》时曾住在罗湖区,“大女儿游泳也是在罗湖区的酒店里学的,所以对罗湖有着特别的感情”。
此次“含深量”十足的展演,不仅展示特区文艺事业发展成果,也搭建了青年创作人才孵化平台。制作成本低于热闹的商业大戏,但是小而美,面向青春未来,充满朝气希望。“布吉”“不急”,《布吉出租屋》缘起布吉大芬油画村,主创在创作之初即与《中国梵高》纪录片主人公、大芬村的画工赵小勇进行了深度交谈。“来了就是深圳人”,《布吉出租屋》主创来深圳采风时,对这句标语印象深刻,这句话也原汁原味体现在《又一道光芒》剧中。《东门!东门》的创作团队多为“深二代”,以熟悉的东门折射时代脉动,深情讲述家乡故事。该剧的发起人和导演王哲从小在深圳长大,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毕业后,回家乡从事本行十余年,成为深圳歌剧舞剧院音乐剧演员、深圳音乐剧协会副会长。这批剧目的青年导演在创作前期不仅查阅了大量关于深圳发展的书籍和资料,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特色、历史变革和城市建设,还多次与团队赴深圳采风,在时代脉动下触摸这座城市的人文肌理,从深圳的街头巷尾中汲取灵感。策划推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深圳展演的深圳话剧院筹建办负责人、深圳市文化馆副馆长戴纪澜也是“深二代”。
在承办方深圳话剧院(筹)、深圳大剧院等的邀请下,陶虹、田雨、孙红雷三位国话实力演员纷纷带来大师课,引导理解生活、塑造角色、与灵魂共振,并现场指导表演细节;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现身纵览中国式演剧观,并强调“青年导演的锐气,正是舞台艺术未来的光”;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以“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为主题,聚焦“老庄哲学对演剧艺术的影响和启迪”,阐释中国艺术“由技入道”的精髓,深入探讨“科技之城”深圳戏剧发展的未来之路。这些展演与讲座让鹏城戏剧爱好者与从业者沉浸式感受戏剧艺术的多元魅力。
在国家艺术基金、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下,国家院团与地方文化深度联动,“国家队”和“地方队”携手共建艺术桥梁,在剧场装载这座城和这湾热土,努力建构“人文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建设新大众文艺。繁花似锦,画卷如诗。未来,期待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推动形成“看一部剧、游一座城”的沉浸式体验,助力大湾区经济发展、当地消费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