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资讯

第三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暨“深圳湾”文化评论征文大赛圆满收官

来源:读创 时间:2023/11/05

11月4日下午,第三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暨“深圳湾”文化评论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新媒体大厦举行。作为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之一,本届大赛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深圳市文联、深圳商报社主办,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商报社相关部门承办,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相关院系参与协办,得到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

本届大赛自2022年10月启动,至征稿截止,共计收到参赛作品1000多篇。作者主要来自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在广东工作生活的文艺评论家和评论者。经过两轮评审,对入选作品进行精细研究,独立审读,实行候选作品匿名、终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的制度,公平公正打分,最终产生获奖作品。

陈劲松《陈春成小说写作的三个维度》获一等奖;杨琼《守“旧”之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从“美术革命”谈起》、王情《城市意象:深圳舞剧创作的“当代性”刍议》等3篇作品获二等奖;徐威《代际视野中的“90后”作家群体》、唐诗人《文明转型与深圳文学城乡关系问题——论吴君<同乐街>》等5篇作品获三等奖;王文芳《深圳儿童文学的一场“海上冒险式”成人礼》、古格妃《本土的着色与全球性的想象——评厚圃新作〈拖神〉》等11篇作品获优秀奖。

作为获奖代表,一等奖获得者陈劲松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他在发言中坦承自己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大赛,此次获得一等奖,代表的是自己在写作中的一种坚持和努力。“文学批评是一个小众事业,也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我们关注的并非最后能否获奖,而是对文学批评创作始终抱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在陈劲松看来,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写作者,首先要知人论世,打开格局,拓宽视野,跟作家作品建立一种全面而客观的联系。其次要确立自己的批评品格,将“写得好”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多一些生活气息,少一些学究习气”。此外,还要有独特的个人视角,譬如可以多关注文学新人,让自己能有更多新的发现和创见。“当关注的这些青年作家得到很好的成长之后,你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自己的文学批评创作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等奖获得者黄海静现执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她在发言中表示,此次大赛的举办为文艺评论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文艺与城市碰撞对话的平台”。“深圳是一座梦想和奇迹之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激荡着不计其数的风云传奇,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圳奇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只有文化浸润,才能彰显其特色和气质。深圳文学与城市相伴而生,从特区建立之初就同步‘诞生’了文学,且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深圳文学一直在场,从未缺席,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镌刻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记忆,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黄海静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这样一座有文化温度的城市工作,更应怀感恩之心,为推动深圳城市文化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等奖获得者杨琼在发言中阐述了他对文艺评论的看法。杨琼认为,文艺评论的意义就是要告诉大众,文艺之于心灵及对人生与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文艺评论将如何更好地阐释文艺作品的功能,使其得到广泛地传播,是文艺评论至关重要的任务。“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不是人人都可以直接从文艺作品中获得想要的知识或其他方面的信息,这时就需要对文艺作品进行解读、评点、阐释来为读者提供帮助和引导。所以说,好的评论是路标,是指南针,能引导读者走出迂回复杂的迷宫,找到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杨琼说。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陈春成小说写作的三个维度》(陈劲松)

二等奖

《守“旧”之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从“美术革命”谈起》(杨琼)

《城市意象:深圳舞剧创作的“当代性”刍议》(王情)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变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文学特征的一种透视》(黄海静)

三等奖

《倒映•颠覆•重建——论余华小说〈第七天〉对〈旧约•创世记〉的借鉴和再创作》(戴重谊)

《代际视野中的“90后”作家群体》(徐威)

《文明转型与深圳文学城乡关系问题——论吴君<同乐街>》(唐诗人)

《生活之浪激荡叙事之流——试论现实生活对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影响》(欧阳德彬)

《时代风云中的南粤家族叙事—— 评郭建勋的长篇小说〈清平墟〉》(唐小林)

优秀奖

《深圳儿童文学的一场“海上冒险式”成人礼》(王文芳)

《本土的着色与全球性的想象——评厚圃新作〈拖神〉》(古格妃)

《文化气根:当代广东城市文学中的新移民文化认同》(许燕转)

《人在现实奴役下的生存寓言——电影〈孔雀〉的叙事艺术及哲学意蕴》(刘雪琴)

《逝水边的尤利西斯——黄金明〈时间与河流〉的时间书写与抒情方式》(杨汤琛)

《对话“时间”与“都市”——简评蔡东〈月光下〉的“月光”意象》(林浩)

《诗化戏剧在当代诗歌语境下的探索》(肖千超)

《进入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的七扇门》(李瑄)

《当前主旋律电影的视角变化与多维度创新》(李可君)

《从“旁观”走向“逃避”——评杨争光〈我的岁月静好〉》(袁杭)

《移民记忆中的“深港双城记”——读吴君小说〈万福〉》(方东妮)(并列)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

记者: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