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1-12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金琇为8部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证书2021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第一朗读者·剧本车间·读剧场”年度优秀剧本揭晓,专家从符合要求的35部作品中经过两轮评审,最终评选出8部优秀作品并颁发证书(其中初评采用盲评制度,评审出15部作品进入复评;复评采用现场评审制度),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分别是:梁雯雯编剧的《深港青年》、刘志杰编剧的《延安与南京》、甄勇刚编剧的《向死而生》、邸叙然编剧的《无人等候》、潘之江编剧的《华强北》、杨琳编剧的《奔》、刘希巴编剧的《牡丹亭梦》、高媛编剧的《无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领导、深圳市文联及剧协领导观看读剧《无人等候》演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交流座谈会文化驱动下的产业价值链互动延伸融合模式,涵养“湾区”文化根脉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地位促使在各方面都“先行先试”,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互动、延伸融合模式更是市剧协“剧本车间·读剧场”探索发展的一个项目。2012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创立“第一朗读者”文化项目,以诗剧场的形式传播优秀诗歌和戏剧文化。2020年,“第一朗读者”进行了创新改造,在“第一朗读者·诗剧场”之外设立全新的“剧本车间·读剧场”板块,每年评选出优秀剧目,然后以读剧展演的形式打造剧本打磨推介服务平台,从戏剧生产的初始环节入手,深耕戏剧发展土壤,推出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舞台剧剧本,并积极推动优秀剧本落地孵化。读剧《无人等候》演出市剧协这种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动力的机制、运行的机制、优化的机制上超前做足功课,把文化艺术转型创新和突破跨越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以理念为引领,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在“湾区”也爆发独特的魅力。总负责项目的市剧协王维斌主席也表示:人文湾区的建设应有传承性、融合性、创新性。建设人文湾区,深圳要为大湾区合作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和良好软环境。读剧《深港青年》演出此外,“剧本车间·读剧场”项目还是人文湾区文化人才交流、引进、储备的重要平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市剧协搭桥“新湾区”牵手“国”字号为了更大范围的遴选出优秀的剧本,打造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更加包容的戏剧原创剧本,今年“剧本车间·读剧场”项目特意增加了高级别交流座谈会,特别邀请到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等专家,一起参与《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交流座谈会》。读剧《向死而生》演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驻会副会长羊驰、秘书长孙晓燕、副秘书长李国杰在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金琇、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王维斌、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若明、刘子源、副秘书长陈可然的热情接待下,王维斌主席和李东才会长相互介绍了基本情况,并畅谈“先行示范”“双区(特区湾)区”下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集群发展。读剧《牡丹亭梦》演出协会副主席刘子源就“第一朗读者·剧本车间·读剧场”项目做简明汇报,双方就筹办“戏剧中国·深圳读剧节”展开合作交流事宜。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金琇同志首先对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专家们到来表示欢迎,对未来的合作表示期许,并阐述了一带一路伟大共享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读剧《奔》演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同志感谢深圳市文联、剧协的邀请,并表示粤港澳一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窗口,作为文化走出去和吸引国际人才进来的窗口,有很强的示范性。同时也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盼。“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一方舞台万千梦境要说戏剧是一场梦,那么剧本就是载梦者,而剧本的创作者无疑便是造梦人了。今年“剧本车间·读剧场”评选出8部优秀作品,获得了业内专家和剧迷观众的双重肯定。编剧们从不同的审美视觉、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各自精彩的艺术世界,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本次原创剧本大赛获奖作者的整体实力和潜力,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读剧《延安与南京》演出座谈会后李东才同志、金琇同志给获奖优秀编剧颁发证书,并寄语年轻的编剧既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又要清醒认知当代现实,既要继续创造历史,还要继续书写历史!希望年轻的编剧们在“湾区”这一片沃土自觉成长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探索更多符合人性、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以毕生之力吹响时代前进的文艺号角。读剧《无谶》演出
读剧《华强北》演出
(转自读特,记者 曾舒琪 通讯员 左汀汀 周雅薇)(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https://www.sz-art.cn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
01
2021-05舞台剧《救赎》剧组提供照片
4月28日晚,禁毒警示舞台剧《救赎》在深圳龙岗区文化中心大剧院成功上演。此次舞台剧演出打破了传统的禁毒宣传模式,寓教育于表演,融宣传于戏剧,用两只貔貅贯穿全剧,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向人们展开一幅被毒品残害得支离破碎的社会家庭画像。演员们在隐忍、不安中表达出对禁毒的坚定,引人深思。舞台剧《救赎》精彩剧照 2020年,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第一朗读者”项目设立了全新的“剧本车间·读剧场”板块,以读剧展演的形式推介了8部优秀剧本,打造剧本打磨推介服务平台,从戏剧生产的初始环节入手,深耕戏剧发展土壤,推出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舞台剧剧本,并积极推动优秀剧本的落地孵化。本次上演的《救赎》正是“第一朗读者·剧本车间·读剧场”推介的8部剧本之一。舞台剧《救赎》由市剧协副主席曾若明策划,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表演工作坊、广州首君策划联合创作制作,由深圳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龙岗区禁毒委员会指导,龙岗区龙城街道禁毒委员会承办。舞台剧《救赎》精彩剧照(转自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https://www.sz-art.cn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
29
2020-10 10月28日,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在深圳万象天地剧场举行“创意剧场”创作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戏剧资源共享机制,为深圳原创戏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维斌,华润置地华南大区助理总经理晓曼等人参加了授牌仪式,并观看了“创意剧场”扶持剧目《时代糖厂》的演出。 “创意剧场”是深圳市戏剧家协会2006年设立的原创戏剧作品扶持项目,致力于对深圳本土戏剧作品和戏剧人才的挖掘、扶持和培养,已经成功扶持了《庄先生》《给“人肉”穿上衣服》《四根火柴人儿》等多部原创剧目。市剧协第五届主席团自上任以来,积极谋划工作。今年,第十一届“创意剧场”首次面向全市公开征集本土原创剧目,在受到疫情影响下仍征集到20多部符合要求的作品。市剧协邀请了省市戏剧领域专家对征集剧目进行评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初评采用盲评,复评采用现场评审答辩的方式,最终评选出《消失在房子里的罗曼蒂克》(申报名为《前海壹号》)《时代糖厂》两部扶持剧目。
“创意剧场”入选剧目,除了获得资金扶持外,在创作过程中,深圳市文联、深圳戏剧家协会也为扶持剧目组织专家指导创作会,邀请业内资深专家提出专业意见;面对剧院场租成本高的问题,由市文联、市剧协出面,整合资源,探索建立戏剧资源共享机制,授予深圳万象天地剧场“创意剧场”创作实践基地”,与深圳润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公益演出合作协议,挖掘各方资源,发掘各方优势,支持深圳原创戏剧发展,打造更良好的原创戏剧发展生态。 2020年“创意剧场”扶持剧目《消失在房子里的罗曼蒂克》已于10月15日完成了6场公益演出,该剧围绕着买房、卖房这些事,3对不同年龄段的人上演着悲喜剧,聚焦深圳生存现实的疑问:“房子重要还是家重要?”引起观众热议和思考,该剧被记者认为“是一部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轻喜剧,一部可以代表深圳戏剧新势力的话剧,一部来自深圳戏剧团队、深圳本土乐队及深圳本土优秀演员演绎的属于深圳人自己的话剧”。 当晚上演的《时代糖厂》从当代青年面对传统产业升级和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中,回溯中国实业发展史,从广东的糖厂时代变迁,呈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产业不断升级、勇于创新的道路,折射中国实业家前赴后继报效家国的情怀,是深圳戏剧新生力量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青春之歌。该剧上演后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树、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强等人观看了该剧,认为该剧值得进一步打磨提升。 2021年,“创意剧场”仍将通过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公众微信号等平台发布剧目征集公告,评审出扶持剧目,欢迎深圳各戏剧团队进行申报。
11
2019-0410月28日晚上,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最后一场《我是你秘密的猜测者》,与本季活动的颁奖礼暨闭幕式,在龙岗区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举行。“第一朗读者”是深圳市文联、深圳市剧协于2012年创造的文化品牌。本场导演唐华刚率剧组在客家民俗博物馆的露天广场为观众上演了一出浪漫而唯美的诗剧场,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客家民俗文化古朴质感。舞者刘露璐、纪郁璿、李齐伟在展开舞蹈时,灯光聚拢在表演者宏涛的一袭白衣身上。随后他跃入波光粼粼的湖中,完成了对一首俄罗斯诗作的完美诠释。诗剧场开演之前,“第一朗读者”举行了颁奖仪式。今年“第一朗读者”最佳诗歌成就奖颁给水田宗子和陈先发,最佳诗人奖授予了清平、哑石和周公度,先锋诗歌奖获奖者为胡续冬,最佳批评家奖授予了一行,最佳翻译奖获奖者为远洋、骆家,诗歌新人奖则授予了姜馨贺。本季主题诗人水田宗子表示:“深圳这座积极面对未来的城市,把如此众多的、优秀的、独特的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用先锋表现手法展开令人震撼的艺术盛宴,我非常感动。”(记者杨慧)
2019/04/1111
2019-0425日下午,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首场在中心书城南台阶开幕。诗人、评论家、导演、戏剧家、原创音乐人等纷纷到场,引发市民围观,为深圳十月呈现了一场文化大餐。本场主题取自诗人陈先发的诗歌《黄钟入室》,并由中国肢体剧场代表人物李凝执导,旨在用先锋性和实验性的肢体艺术去连接诗歌表达的极限,正如李导所言:“语言和文字达不到的地方,身体就在、诗歌就在。本场活动的亮点在于融合这两者之间的模糊混合地带,将两个领域‘联姻’。”“第一朗读者·诗剧场”是诗歌与戏剧传播的新模式和文化品牌,自2012年创办以来今年已进入第七季。作为将诗歌、戏剧、音乐、肢体艺术、舞蹈、影像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面向广大市民,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演绎的活动,已经连续推出65期,加上特别版,共计73部诗剧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诗歌、戏剧跨界品牌和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品牌。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在总结前六季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更具创意,更具开放性、公众参与性,和更具规模和品牌效应。有别于往年,今年的活动将集中在10月25-28日举行,分别在中心书城、自在文化空间、福田图书馆、南山文体中心、龙岗区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呈现七场诗剧场演出和诗研讨,进一步创新及推动深圳的跨界文化、先锋艺术的发展。(记者刘莎莎)
2019/04/1111
2019-04金秋的深圳诗意弥漫。10月25日下午,“第一朗读者”第七季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大台阶启幕。首场诗剧场主题为“黄钟入室”,主题诗人为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学者、诗人水田宗子和中国诗人陈先发。当天,诗歌、戏剧、音乐交融一体,分别演绎了诗人们的作品,创意迭出,内涵生动,让观众深深陶醉其中。在公众心中播下诗的种子“第一朗读者”是深圳市文联、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创办的知名原创文化品牌。自2012年启动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觉、听觉和思想冲击力,在深圳、全国以及海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国内外文学艺术界的好评和市民的热烈喜爱。“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第一朗读——诗歌成就奖”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诗歌奖项之一。“第一朗读者·诗剧场”则是国内外首次将戏剧、肢体、朗诵、音乐、演唱等多种艺术元素集合于开放性的沙龙、校园、剧场、书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实现对当代诗歌的跨界演绎。“第一朗读者”艺术总监、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表示,“第一朗读者”融诗歌性、艺术性、实验性、创新性、开放性、先锋性和公众性为一体,冀求以丰富多元化的诗歌戏剧艺术形式和跨界感官体验呈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性报告,提升深圳这个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品位。作为“第一朗读者”的学术总主持,诗人、诗歌评论家西渡从2014年起多次参加“第一朗读者”的活动,每次活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朗读者’是一个卓越的创意。这个创意的核心就是把诗的最新创造以一种公众喜闻乐见的、富有亲和的方式加以传播。‘第一朗读者’为诗人和公众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效的管道,以演诗、唱诗、朗诵、诗人与读者对话、批评家与读者对话等多种方式,把读者引入当代诗歌创造和批评的现场,从而感受当代诗歌的创造活力和独特魅力。经过‘第一朗读者’团队持续7年的努力,它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诗歌诵读与舞蹈融为一体作为本季度首场主题诗人,诗人陈先发的《最后一课》《母亲本纪》《青蝙蝠》等作品经过朗读演绎,扣人心弦。其出版诗集有《春天的死亡之书》《写碑之心》《裂隙与巨眼》《九章》等。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多种文字传播。就在最近,陈先发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第一朗诵者’活动将诗歌诵读与舞蹈的肢体表达、戏剧的舞台艺术氛围融为一体,这种新颖的再造和二次创作,把诗歌的内在力量更充分释放出来了,让人悦目赏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文化创新,也是当代诗歌传播方式突破性的一个尝试。”谈及对深圳诗歌写作与实践的了解,陈先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社会生态的生机勃勃正将越来越多的好诗人揽而入怀。“深圳作为中国各类探索实践的前沿地带,密集的创新样本事实上也刺激了诗人语言创新的神经,可以预期这里的好诗和好诗人必将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样担任首场活动主题诗人的水田宗子是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学者、诗人。她在比较文学、女性学、文学评论等研究领域具有高深的造诣,是日本国内女性主义文艺理论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并为培养年轻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活动现场,水田宗子的《如果诗会等待》《兰之诗》等诗作的朗读让人感受到一种女性写作的细腻与深透。首次参加“第一朗读者”活动的水田宗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以不同的方式来举办文化活动,可能因为这座城市具有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所以彰显蓬勃活力。水田宗子也关注中国的诗歌和文化发展,她认为中国文化正不断对外产生影响力。据悉,本年度“第一朗读者”将持续至10月28日。期间将分别在深圳中心书城、字在文化空间、福田区图书馆、南山文体中心、龙岗区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等场地连续推出多场活动。(记者魏沛娜)
2019/04/1111
2019-0410月25日,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在中心书城开幕。本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将集中在10月25至28日举行,分别在中心书城、自在文化空间、福田区图书馆、南山文体中心、龙岗区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呈现七场诗剧场演出和诗研讨,成为十月深圳的一场文化盛事。10月26日下午,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的第2场活动《涟漪·实时路径》将在深圳南山区字在文化空间举行。本季活动的第3场和第4场活动将特邀日本著名诗人水田宗子及评论家岛由子参与诗歌研讨会。第五场活动将于28日晚于深圳中心书城举行《寂静的回声》主题活动。第6场《经验与天真》将以戏剧形式演绎“诗”与“戏”的碰撞,于10月28日下午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举行。最后一场《我是你秘密的猜测者》主题活动会于28日晚上在龙岗区鹤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馆举行。据“第一朗读者”创办人、诗人与戏剧家从容介绍,今年“第一朗读者”在诗歌与戏剧的创新手法上又有进一步突破。本季诗剧场与深圳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以先锋的手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拓展深圳文化多元符号,就是为探索深圳文化构建新途径。为积极介入公共空间,本季第五场诗剧场活动特别邀请了二十几位深圳本土诗人和本季主题诗人,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向广大市民朗诵和演绎自己的诗歌,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大众与诗人和多元艺术亲密接触。(记者杨慧)
2019/04/1115
2017-08过去的周末两天,深圳诗意纷飞。“第一朗读者”第六季“深圳为你读诗”正式启动,第一、二场活动邀请到王寅、姜涛、谭畅、游子衿几位主题诗人。据了解,作为中国文化界第一个跨界性诗歌文化综合实验项目,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市文联等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一朗读者”,今年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本季“第一朗读者”将在总结前五季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以“深圳为你读诗”的主题,深入探索当前文化语境下诗歌与剧场、诗歌与影像、诗歌与展览的互联关系。 深圳为你读诗 8月12日下午,“第一朗读者”第六季“深圳为你读诗”首场活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台阶举行,主题是“骨头里有声音”,主题诗人为王寅、姜涛,学术主持是吴思敬、西渡。活动在诗剧场中开幕。只见舞者们身着素色长袍,画着文艺范十足的“泪滴妆”,在音乐中,徐徐舞动肢体,还在现场拉起了五颜六色的彩带,视觉效果十分唯美。与此同时,朗诵者们开始朗诵主题诗人的诗歌。昨天下午,第二场活动则在中心城胡桃里继续上演,主题是“夜·典”,主题是诗人王寅、姜涛、谭畅、游子衿,学术主持为吴思敬、西渡、向卫国。 据了解,诗人王寅出版有《王寅诗选》(2005)、《艺术不是唯一的方式》(2007)、《摄手记》(2012)、《灰光灯》(2015)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第一届江南诗歌奖、第三届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挪威、波兰、日、韩等多种文字。诗人姜涛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新诗及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有诗集《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好消息》《鸟经》,其专著有《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等。曾获“汉语最佳诗人双年奖”、“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诗人谭畅,原名谭昶,写诗、作词、编剧、翻译,出版诗集有《文字上的女人》《几软》等,曾获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歌词创作特等奖。诗人游子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发表少量作品。曾主编诗歌民刊《故乡》,著有个人诗集《时光书简》,2014年获首届广东诗歌奖。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朗读者”第六季还在深圳中心城“胡桃里”举办“中国当代诗人诗歌手稿邀请展”,展出中国当代诗坛具有代表性的80余位诗人的诗歌手稿,旨在让观众看到诗人的灵感是怎样迸发出来的,展期将持续至9月13日结束。 首次邀请“一带一路”国家的诗人来深 据了解,“第一朗读者”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新诗传播和跨界艺术样式的标志性品牌,在内地以及港台澳、东南亚华人文化圈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努力向普通市民和社会大众传播诗歌之光,在场地空间、传播层次和范围以及诗歌传播方式(如读诗、评诗、演诗和唱诗)等方面进行了多样的创新性尝试。五年来,“第一朗读者”创作了五十多部诗剧场,并通过丰富多彩、创意纷呈的活动,培养了几十位新锐导演和几百位朗诵演员和现代舞演员,观众过万人。 “第一朗读者”创办人、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介绍,相较于往季,今年“第一朗读者”参与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将首次邀请“一带一路”国家的诗人来到深圳,以期提供更多国际诗歌视野和思考。而在诗剧场的展现形式上,今年的活动形式更加生动多样,将通过诗剧场、诗人手稿展、影像剧场、大师论坛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进入诗歌现场,让诗歌在现场和读者重新发生联系,让诗的精神融入人们的心灵,让诗歌跨界的魅力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让公众在现场与诗人的互动中,能够了解更多诗人的生命经历和人生体验。传播一种“诗就在生活中,生活应该成为诗”的新诗学。 至于在拉近读者、观众与诗的距离上,“第一朗读者”今年也将有所突破,用 “行为”和观众面对面进行“艺术”沟通,形式之新颖,不亚于“巴塞尔艺术节”。“我们希望让诗歌之路、诗歌丝带连接深圳和世界。”从容说。(深圳商报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
2017/08/1516
2016-1212月10日下午2:30,“第一朗读者”以 “群山的轮廓”为主题的诗剧场在深圳海上世界胡桃里震撼上演。周末的午后,蒙眼的舞者扭动的躯体,裹在身上的布帘,映照现实的迷惘与困境挣扎与希望;朗诵环节,诗歌的展现毫无表演痕迹,自然而出;唱诗更是轻灵飘逸,旋律动人。本场活动也是“第一朗读者”第五季的收官之作。 主题诗人陈陟云、阿毛获“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奖”、主题诗人蒋浩获“第一朗读者-先锋诗歌奖”。 陈陟云获奖后,对活动主办方和现场演员、朗诵者的付出表示感谢,他说:“第一朗读者”已成为当代中国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幸,我能够作为其中第五季的一棵植物,在诗歌的光阴之风中摇曳。通过场景、装置、光影、形体和声音,当然还有属于声音的音乐,淋漓尽致地呈现一位又一位优秀诗人的作品,这样繁杂反复的工作,诗人从容和她的团队,一路做下来,至今已时历五年。想想,真令人钦佩而感动。他们不辞辛劳的付出,无疑是为这日益色彩单调的世界多添点亮色,给烦躁不安的现代城市增加人文的滋养,把诗歌的种子种进那些因物质的挤压而逐渐枯寂的人心……因此,感谢“第一朗读者”,不仅仅是因为从容对我个人的关注和邀请,更重要的是她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付出和奉献。 阿毛获奖后也很惊喜,认为这是她近30年来获得的最独特、最有意义的一个奖项。诗剧场把她诗歌文本以外未知的东西都表达出来了,并且被提拔、抚摸、洗礼……她说:我们的每一首诗歌在“第一朗读者”那里都是一场令人震撼的诗剧。演出者用他(她)们的声音、肢体动作把诗歌从安静的纸上、文字里带往一个个自由的境界或途中。在这些境界或途中,灯光、布幔、电扇、细沙、线团……甚至现场观者的茶杯、眼晴、呼吸…无一不成为诗剧的真实可感的现场部分。在现场,诗句里的天空、芳草,佛珠、灯盏,幸福与疼痛,近处和远方……在诗剧里被自由地回望与展现。令诗人或观者在诗剧里不断遇见自己。遇见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遇见一个我和无数个我。令我们身置的现场是梦境又是现实,是过去此刻,又是将来。所以诗人流泪。在“第一朗读者”现场,演出者是深深懂得,观者是深深感动! 蒋浩获奖后表示,他挺喜欢“先锋”这个词的。他是第一次听到自己的诗歌被人演唱,觉得挺有意思的。自己参加过不少国外的诗歌活动,国内水平已经是一流,“第一朗读者”比法国、瑞士的一些诗歌活动都要好。 “第一朗读者”学术总主持、本场学术主持西渡点评时,说当代诗人是一座群山,而本场三位主题诗人就是群山中的杰出代表,从中可以窥见当代诗人群山的轮廓。同时他也对本场的戏剧表演团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现场演绎让人们对三位诗人诗歌文本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视角。西渡说:“第一朗读者以唱诗、演诗、舞蹈、诗人朗诵等多种形式对众多当代诗人的优秀诗作做出了别具匠心的演绎和阐释,让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赋予了诗歌身体、声音、动作和表情。诗的缪斯走在深圳的书城、学校、餐厅,为行色匆匆的城里人带来诗的祝福,效果令人震撼。爱上诗,爱上第一朗读者!” 学术主持向卫国点评时说:不少研究者指出,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就把追求灵魂的自由作为最高的价值。因此,对他们而言,最高的知识形式是那些无用的知识,比如哲学、数学、天文学、逻辑学,还有音乐、诗歌等艺术。但随着科学的实用价值被不断发现,各门科学都走向了功利性的发展道路,只有艺术依然保有着自由的理想和自由的形式。而时至今日,大多数艺术门类也市场化了,唯剩诗歌还在作着最后的抵抗。换句话说,今天,诗是自由的象征,而且几乎是自由唯一的象征形式。作为自由的象征,必须从灵魂到形式都保有彻底的自由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第一朗读者"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跨界行为,它更应该被理解为诗的形式的自我解放,一种向自由的回归,或以最大的自由度向人类最初的自由理想投去的深情回望的一瞥。这一形式在诗歌、音乐、戏剧、形体艺术等的相互阐释、相互发明过程中将诗的审美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界限融化,力求实现诗歌自由价值的最大化。 诗人从容说:艺术家的任务是将现实唤醒,让人们看到现实背后的现实(心酸 震撼 神圣 ……),为此,她需要革新、扭曲、惊世骇俗,不甘于平庸,但又不骄傲,对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尝试。我们第一朗读者团队一直坚持原创,不模仿、抄袭西方的艺术,用民族精神创造第一手艺术。同时我们多年深入书城、学校、广场、咖啡馆等,坚持服务人民大众。坚守艺术理想,拒绝庸俗化和商业化。欣慰的是:这个平台培养了几十位导演、几百位演员和千位在校学生、五十多位现代舞演员、多位歌手和音乐人、推出原创唱诗100多首、近六十多台诗剧场。作为中国文化界第一个跨界性诗歌文化综合实验项目,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等承办的“第一朗读者”已成功举办五季,被誉为“最高贵的坚持”。今年,“第一朗读者”继续深化“深圳为你读诗”这一主题,深入探索当前文化语境下诗歌与人、诗歌与生活的相互关系,于2016年7月30日至12月10日期间,分别在深圳中心书城、e当代美术馆、胡桃里等场地推出七场专场活动,用跨界诗剧场点亮深圳这座城。(市剧协)
2016/12/1615
2016-12?充满感情的诗歌在空间流淌,舞者与朗诵者在身边穿行,每一个转身处都有著名画家罗中立的画作…… 音乐、舞蹈、戏剧、绘画水乳交融于一个流动场内,这样奇妙的艺术体验,对热爱文艺的深圳人来说,是创意无极限的新惊喜。目光与艺术的距离,不再需要仰视。 身心放松,让艺术不经意间滋养眼睛与心灵,这是何其美妙的事。 这个周末,“第一朗读者”第五季第五、六场活动,在e当代美术馆上演。两场主题为“用母语的烛光照亮世界的迷途”,主题诗人分别为郑愁予、刘虹与旧海棠。 礼拜六的诗剧场,通过装置、形体和朗诵等环节进行表演,学术主持颜炼军与钱文亮,戏剧导演为刘宇飞。礼拜天则是诗论坛,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讲述诗之路与情,学术主持为颜炼军与钱文亮,戏剧导演为唐辽。而音乐人惠雷,把诗化作歌声,抚慰每一位观者的耳朵。 现场人被这流动的艺术打动。朗读者在绿色的帷幔里沉醉在诗的意境中,全身涂着彩虹般色彩的舞者,在音乐里即兴舞蹈,美术馆上层的玻璃上是他们用身体描绘的图案。83岁的郑愁予戴着招牌的帽子,穿着黑色中式装,在人群的注目里慢腾腾地分享时间留下的诗,与诗背后的故事,还有这一生走过的路,感受到的生命体悟。文艺是生活中的糖,让我们在时光匆匆当中,感受到甜蜜与温柔。 孔森先生说,这是当代艺术的新实验,音乐、诗歌、戏剧、行为、装置、绘画等跨界融合,打破原有的属性,在流动中与艺术家互动为一体,各个艺术门类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孔先生是这场活动的幕后推手与视觉总监,他特别为e当代美术馆的跨界实验点赞。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是“第一朗读者”的艺术总监,她说,诗歌有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把诗歌带入美术馆,立体地呈现诗歌之美,让人们走进诗中,感受诗歌之美。深圳的文艺圈,越来越有调调了,越来越好玩了。(市剧协)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