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0-1212月29日下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商报主办,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承办的深圳湾文化评论征文大赛暨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商报大厦举行。近40位深圳文艺界人士和获奖者畅聚一堂,共同见证今年深圳文艺评论界的盛事。颁奖典礼上,深圳商报党委委员、编委徐汉坤致欢迎辞。他表示,文艺事业的前进从来都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巨大推动。而深圳商报历来非常关注和重视文艺报道。文化与财经、科技构成深圳商报的三大定位。“参与主办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担当。我们欣喜看到,本次大赛为深圳文艺评论工作者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发现、培养和鼓励了一批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更期冀以此激励大家未来继续探索和创新文艺评论新思路,引领深圳文艺事业攀登更高的审美台阶。”徐汉坤说,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文艺评论,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需要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艺评论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圳商报也将不断聚焦深圳文艺领域重要现象和事件,支持深圳本土文艺评论家发声,为推动深圳文艺评论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在致辞中分享了他对文艺评论的看法。在他看来,判断、规范、促进、引领,是掌握文艺评论的几个关键词。“评论家首先要对作品的好坏作出判断,这是文艺评论最核心的功能。在作出判断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好处,又要指出其瑕疵。”王国猛表示,引导是文艺评论的首要功能,评论家应该像史学家那样秉笔直书,特别要对初学者在写作中存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建议,譬如遇到哪种问题要怎么写,用哪种方式来写,等等。他认为,文章不宜太长,很多千古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章通常都是短而精的。他自己尤其欣赏篇幅短小精悍、观点新颖犀利、语言生动流畅的文艺评论作品。除了引导,文艺评论的另一功能是促进,评论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有助于写作者提高学习水平。此外,文艺评论还要引领社会价值判断。文艺评论不仅面对写作者,也面对读者。所以,文艺评论要坚持正确的导向,要倡导客观公正的态度。他借用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寄望文艺评论大赛要坚持办下去,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开拓创新地坚持、生机勃勃地坚持,在坚持的基础上要有突破,为深圳文艺评论事业添砖加瓦。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自2019年10月启动,至2019年12月30日征稿截止,共收到参赛作品593篇,经审核,符合参赛资格的作品459篇。7月31日,初评委完成初评,选出49篇作品提交终评。8月1日至8月15日,评奖办公室聘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北京市评协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南方文坛》主编、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燕玲,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暨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深圳市评协主席高建平,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评协副主席于爱成等组成终评委,对入选作品进行精细研究,独立审读,实行候选作品匿名、终评委名单公开、评委会评语公开的制度,产生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获奖作品。刘洪霞《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的历史叙事》获一等奖;黄娟《市场语境下的深圳戏剧发展探析》、梁卫平《现代诗歌意象的走向与回归》等5篇作品获二等奖。林坤城《技术?艺术?产业:新时代杂技发展模式探析——以深圳杂技为例》、廖令鹏《当代城市文学一种改良》等10篇作品获三等奖。笑笑书生(李瑄)《无限的文学》、温秋圆《嬗变周而复始》等16部作品获优秀奖。当天,王国猛、徐汉坤与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樽、汪洋、刘上江、安裴智,以及深圳市文联创研部副主任谢锶一起为获奖者颁奖。作为获奖代表,刘洪霞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她说:“三流的作品也可以写出一流的评论,而一流的作品未必能写出一流的评论。因此我钟情本雅明的话如同钟情我热爱的文艺评论的事业,‘如果想在评论领域里建立一种尊严,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把评论重新建设成一种文体’。”刘洪霞表示,深圳文艺评论大赛的举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艺评论的写作中来,为深圳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而助力。获奖结果一等奖刘洪霞: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的历史叙事二等奖黄 娟:市场语境下的深圳戏剧发展探析袁 杭:“看客”的时代并没有过去梁卫平:现代诗歌意象的走向与回归覃婷婷:那些被嘲讽的监控者欧阳德彬:真实的城市,想象的生活三等奖林坤城:技术?艺术?产业:新时代杂技发展模式探析——以深圳杂技为例陈劲松:南翔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审美品性刘 妍:粤味网络文学二十载图鉴谢端平:草根文学评论的困境与突破廖令鹏:当代城市文学一种改良李立超:谈《花季?雨季》的深圳叙事与时代意识张亚丽:深圳诗坛:探寻城市诗歌的密码唐小林:余华何以要对批评家翻“白眼”?凌春杰: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实践曾瑜婷 曾瑜媛:黄碧云《其后》与汪曾祺作品哲学论调比较研究优秀奖笑笑书生(李瑄):无限的文学杨国庆:展现新市民追求与奋斗的缤纷画卷金 敦:《远大前程》折射深圳文学的现状与未来朱蔓青:心灵的原色王雨晴:伤春悲秋与感物美学温秋圆:嬗变周而复始甘利英:其实,是因为男人张 旭:诗歌的时代精神朱建业:一条曲径通幽的灵魂之路郝 周:读下去,并且要运用——经典作品《活下去,并且要记住》对儿童文学创作启示林丽梅:《生死场》的叙述结构与叙述话语分析袁甲清:深圳灯光秀的美学解读路 尧:虚构与虚构之外毕元玉:从影响研究接受者角度浅论中国话剧的生成与发展冯永杰:新诗与政治:一个应坦然面对的话题王钻清:浅议汉语新诗现代性之路(并列)
2020-12-3001
2021-09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孟迷)昨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大学、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主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深圳海天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暨《胡经之文集》首发式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多功能厅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出席了活动。 研讨会上,市评协历任主席胡经之、张俊彪、章必功和杨宏海分别作了讲话,回顾和梳理了深圳市文艺评论发展历程。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表示,以《胡经之文集》首发为契机举办评协成立20周年座谈会,既对胡经之在文艺评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表达了敬佩,同时也对深圳学术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关注。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首先发言,谈及胡经之的三大贡献:“首先是胡经之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开拓者之于中国学术史的意义,其次是他开创了深大人文学科,第三是他培育和引领了深圳的文化发展。”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表示,能够出版发行《胡经之文集》等一批文艺评论家作品,是深圳海天出版社的幸运和使命,同时也肩负起传播文学价值、传承深圳文明的责任。 李小甘对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周年和《胡经之文集》深圳首发表示祝贺。他曾在20年前为胡经之的书写过评论,他表示,深圳的文艺界要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决定,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的综合实力,创作出更多像《胡经之文集》这样有影响的佳作。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1995年11月,现有大学学历以上会员129人,研究生学历以上66人,其中博士学历30人,中青年会员52人;副高以上职称55人。
2021-09-0130
2019-10欣逢第20届深圳读书月即将开幕,10月27日15:00—18:30,在深圳中心书城多功能厅,一场00后作家与文学教育名师、文化名家、小作家家长的对话——“00后笔端新气象”深圳校园文学现象探寻活动火爆展开。该活动由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学生文联主办,深圳市中心书城、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协办,深圳市裕同公益基金会承办,胡立根、胡野秋、谢晨、蒋平、季晟康、王素霞、魏甫华、唐小林、欧阳志刚、杨青、祝为君、王芳、吴兰兰、刘上江、于爱成等嘉宾出席活动。立足现实,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是深圳这座改革开放之城的天然属性。随着深圳阅读之城、创意之城建设的全面提速,随着“经典阅读““阳光写作”““创意写作”的持续展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盛大开启,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作者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从80后、90后,到今日“红日初升”的00后。近期,市文联在全市开展深圳校园文学写作状况专题调研,发现深圳的校园创作呈现鲜明的创意写作特质,科幻创作已成为校园写作新现象,不断涌现的校园文学少年已成为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有生力量。深圳不但形成了为全国熟悉的“经典阅读、创意阅读”“阳光写作、创意写作”的理念共识,而且产生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实验教育集团、红岭教育集团、育才教育集团等一批特色文学教育学校。继《花季雨季》后,又诞生了《内伶仃岛上的猕猴》《遭遇创意队》《红楼造梦局》《蛇王》《唯有少年心》等一批校园文学优秀作品,由深圳市学生文联、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与国家一级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共同打造的《致青春中国青少年成长书系深圳卷》即将陆续出版发行,其中的深圳中小学生原创长篇科幻小说卷为国内首次。得益于深圳文艺界和教育界的持续推动,深圳中小学文学社团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深圳中小学生文学社团已达500多家,文学社刊150余个。为总结深圳校园文学经验,推介校园文学精品,扩大深圳校园文学知名度,让深圳校园文学写作经验可复制可推广,造福更多学校和家长,深圳市文化、教育、出版、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策划了此项系列活动。活动由深圳市学生文联秘书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员谢晨老师主持。上半场为“那些温暖与感动”板块,三位00后作者及其家长和学校的校长、老师被请上舞台,一起分享三位少年作者读书、写作和成长的故事,讲述他们成长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还邀请了一批长期致力于文化创意、青少年阅读、写作实践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共同解读深圳校园写作现象特点、成因、启示及未来走向。得益于深圳市文艺名家驻校计划和红学专家章必功校长的点拨指导,文学才女黄子真在高中时期写下了《红楼造梦局》,用00后的新鲜视角解构《红楼梦》,黄子真所写的是她心中的那个红楼,她笑言:“高一下学期学的第一篇课文是《林黛玉进贾府》,我特地准备了一个PPT,本来是课前分享5分钟,最后讲的太激动,还挤掉了一堂语文课。”她表示,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是对它最好的传承,让古典年轻起来,也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从小就爱读书写字的陶睿,是个思维大胆,有些天马行空的跳脱少女,写作题材和文字风格多变,创作了多篇记录生活的散文、涉及现实题材的小说等。她的发言真实而性情,形容自己为“放养”,批评妈妈不检查她作业,呼吁“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谈到对创作的理解,她觉得写作就像喝水吃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非要说出所以然,一是吸收,二是输出。开场便自谦自己作品“肤浅、单纯”的小作者陈鹏宇,有着跟他初一学生身份和年龄不太相称的淡然和沉稳。他说沈石溪老师的作品,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谈到《蛇王》的创作,他表示,“我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代入到蛇的身内,让它们帮我完成想象中的故事推演”,画面感和信念感,对于创作小说而言非常重要。而针对动物小说的定义,他认为,将作者的思想代入了作品当中,让动物发出了人类的声音,这才是动物小说相当大的可贵之处。三位家长谈起作者们在家的表现,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很爱看书。黄子真妈妈赵霞女士表示,从胎教便开始培养黄子真感悟世界的能力,从幼儿园开始便培育她看书的习惯,她从小对文字便很感兴趣,名著方面尤其爱看《红楼梦》,就连判词都能背。陶睿的妈妈王芳女士表示,在为陶睿的一篇名为“春夏秋冬的路”的习作写跋时,才关注到女儿写作的写作能力,开始有意识地对她引导。陈鹏宇的父亲谈到孩子从小对文字的敏感和作为家长对孩子阅读能力的持续关注和陪伴,他表示:“作为家长的关键词叫守望。守望孩子长大,守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三位孩子所在学校的校长、辅导老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深圳实验学校的吴平波老师谈及黄子真及其作品时表示:“实验学校充分发挥集团化的办学有时,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合力地打造了校园文学的航母。”莲花中学的徐连佳校长表达了对三位作者的祝福,谈及陶睿,他表示:”除了有她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外,还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各位家长要让孩子成功,一定要有宽松和健康成长的家庭。”陈鹏宇小学时候的母校福南小学校长邱坤彬表示,“孩子的个性需要父母发现并尊重他。学校要给自由的空间,要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学校的定位也很重要,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活动下半场的主题是“我们的思考与建议”。胡立根、胡野秋、蒋平、季晟康、王素霞、魏甫华等6位专家,就如何开展亲子共读、打造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以及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效率,以及青少年文学创作技巧等进行探讨。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传统文学研究专家胡立根认为《红楼造梦局》应为“红楼研究的青春派和时尚派”,文风活泼,思维新鲜不媚俗,难得的还比较厚重。作品一方面具有学者视野的宏大,全书12个章节将红楼梦的主旨、人物等都做了解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实。发言中,胡立根老师还提出了四大教育困境理论,分别是“智慧发展困境”、“教学筛减困境”、“师生思维差距”以及“师生智力逆差”,建议教学由传授走向建设,由控场走向建场,老师的作用是想办法为孩子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在孩子们之间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为《红楼造梦局》作序的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也表达了对本书的认可,他表示,这本书走出了《红楼梦》研究的新路。谈及《唯有少年心》时,胡野秋赞赏陶睿多变的文字风格,相信陶睿的文学创作可以更宽广。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市评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王素霞在发言中指出,语文教学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延伸至大学,培养的是一种素养,而不单纯是一种技能。素养会伴随你的人生,给你的生命给予更多的能量。有了这些,在将来的生活当中,当你遇到麻烦、困难和挫折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从你所阅读中的思考、受益,寻找方案。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心理学特级教师蒋平点评《唯有少年心》有三个特点:心灵的自由,直率地表达,敏锐地观察。他认为要想真正写好的文章,一定要懂心理学,没有心理学的文学一定是水平不高的。他给三位作者的建议是:“学会美好地生活。这不是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方向。”海天出版社副社长、著名学者魏甫华表示学习很重要,因为表达能力跟学习有很大的关键,碰到什么样的老师和同学,以后大部分的读书都是老师、同学发生关系。他很欣赏《蛇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用一个名词把自己限定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结构才会进行写作思考,一个人心性的高低会决定你走到什么样的高度。”他指出,阅读的核心和终点,就是让自己经历更多的事情,读的书越多,看事物就有很大的差别。写作要具备要有使命感,要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大的痛苦,因为作为读者,读一本书不是跟书上的文字相遇,而是写这本书的作者心灵的相遇。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发起人,来自北京的季晟康认为三位作者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深圳城市的多元化。他希望三位作者都把这次出版,“看作是人生当中和文学一次美好的相遇,这次的相遇不应该束缚你们,如果有一天你们不再成为作家,不再写书也是非常正常的,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与会专家发言中都希望深圳校园写作能够为培育民族文化的带来更多启示,能够发掘更多的文化创意后备英才,能够生成文化土壤,为深圳文化先行示范提供一种支持,提供文化大家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在深圳,从家长到老师,从校园到社会,无不致力于校园文学的土壤培育,无不悉心为写作小苗们浇水施肥。相信当一株株幼苗长成一棵棵小树绿意盎然花满枝头时,他们必将反哺这座阳光灿烂的城市和我们共同的家园。据悉,本次研讨只是“00后笔端新气象”深圳校园文学现象探寻活动的第一场,该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展开。(市评协于爱成供稿)
2019-10-3017
2015-11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孟迷)昨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大学、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主办,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深圳海天出版社联合承办的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暨《胡经之文集》首发式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多功能厅举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小甘出席了活动。 研讨会上,市评协历任主席胡经之、张俊彪、章必功和杨宏海分别作了讲话,回顾和梳理了深圳市文艺评论发展历程。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表示,以《胡经之文集》首发为契机举办评协成立20周年座谈会,既对胡经之在文艺评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表达了敬佩,同时也对深圳学术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关注。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首先发言,谈及胡经之的三大贡献:“首先是胡经之作为中国文艺美学的开拓者之于中国学术史的意义,其次是他开创了深大人文学科,第三是他培育和引领了深圳的文化发展。”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表示,能够出版发行《胡经之文集》等一批文艺评论家作品,是深圳海天出版社的幸运和使命,同时也肩负起传播文学价值、传承深圳文明的责任。 李小甘对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20周年和《胡经之文集》深圳首发表示祝贺。他曾在20年前为胡经之的书写过评论,他表示,深圳的文艺界要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决定,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的综合实力,创作出更多像《胡经之文集》这样有影响的佳作。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于1995年11月,现有大学学历以上会员129人,研究生学历以上66人,其中博士学历30人,中青年会员52人;副高以上职称55人。
2015-11-1717
2015-11【深圳商报讯】(记者 魏沛娜)近日,“苏曼华从事文学创作50年座谈会暨《苏曼华电影文学选》首发式”在市文联举行。来自北京、广州、辽宁和深圳本地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回顾和分析苏曼华50年的文学创作历程和作品。本次活动由《文艺报》杂志社、广东省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创作室、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影视家协会承办。 据了解,苏曼华自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出版了各类文学专集或选集,作品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项。其中,《霍利&辣妹》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负责编剧的儿童故事片《我们手拉手》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由苏曼华担任编剧兼制片人的儿童片《鹰笛·雪莲》今年8月上映。退休11年来,苏曼华一直笔耕不辍,近年来创作上侧重于儿童电影。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烈杰表示,苏曼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值得学习,尤其是为了电影《鹰笛·雪莲》三次登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令人敬佩。广东省作协副巡视员、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李国伟认为,苏曼华关注儿童文学,深入学生,深入校园,这种艺术责任感使她成为新时期以来全国优秀的儿童作家之一。 据了解,当天首发的《天使的声音——苏曼华电影文学剧本选》收录了苏曼华创作的《天使的声音》《跑过罗湖桥》《鹰笛·雪莲》《送你一根魔杖》(即《我们手拉手》《河的那边是香港》《天籁》《猪屁股带来的烦恼》七部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天使的声音》已与投资方签订合同,目前正计划筹拍。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