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1211月不仅是深圳读书月,也是深圳文学季。在这个11月,一系列文学活动在深圳的持续开展,让快节奏的深圳,不只书香漫溢,更是充盈文学的况味。
2024-12-0626
2023-1212月15日晚,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深圳市深版文化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届深圳文学季(2023)闭幕式暨系列文学项目颁奖典礼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大台阶举行。
2023-12-2626
2023-1212月15日下午,由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协办的“国家立场的深圳文学表达”名家讲座在深圳荔园大厦举行。
2023-12-2630
2021-1111月29日,谢湘南诗歌研讨会在深举行。作为第八届深圳文学季系列活动,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评论家、学者、诗人就其作品展开热烈探讨。
2021-11-3023
2020-1111月13日上午,“人文湾区?文学湾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雅枫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峰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峰会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的文学机构和文学研究力量,就繁荣湾区文学、共建人文湾区展开交流探讨,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华语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峰会由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同声共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发展推动共建,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合作与融汇创新,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召开深莞惠港澳文艺界联席会议等形式,携手推进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峰会2017年,在中国作协和广东省作协的关心指导下,在粤港澳三地的鼎力支持下,深圳市作协倡议并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这是深圳率先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而举办的一项文学学术盛会,是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的重要举措。会上,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历史与现状、共性与个性进行论述,首次对文学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建构可能性展开探讨。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在深圳发出联合倡议书,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学合作与发展。2019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澳门举办,与会专家就共建湾区文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粤语方言文学规律等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本着共生互动、合作共赢的精神,积极开展城际文学联动合作、繁荣发展文学湾区,不断增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凝聚力,有力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现整理刊发本次峰会上专家学者的发言观点,以飨读者。大湾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汇聚四方英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粤港澳三地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及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进一步增强大湾区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让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极。因此,第一要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第二要讲好老百姓的故事,第三要讲好中国故事,第四要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学。希望本次峰会进一步探索建立良性互动、有效运转的文学交流合作发展机制,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让湾区文学真正成为华语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枢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一流湾区需要一流文学,一流湾区成就一流文学。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必将蕴含能量巨大的机遇与潜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一是把握“世”情,共画培根铸魂的同心圆;二是把握“区”情,做好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三是把握“文”情,书写伟大实践的新诗史。粤港澳大湾区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都应主动肩负起凝聚民心的光荣使命,积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精品。——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迎来了新机遇。而深圳文学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使命,要书写深圳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新进程中的精彩篇章,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让大湾区文学发出更夺目光芒。这是深圳文学的使命,更是深圳文学的光荣。——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大湾区文学界同仁在建设大湾区文化、巩固大湾区对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征途上,应进一步发挥岭南文化兼容并包、务实创新的优势和精神,以充满南国气息的人文情怀,抒写大湾区建设的感想,谱写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为形成大湾区文化圈、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力量。——中国作协全委、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文学湾区的故事从过去讲到现在与未来,而人文湾区也将从民族地域走向世界乃至全人类文明。香港的文化历来在国际性方面独树一帜,能为湾区融入新鲜的血液;香港亦坐拥雄厚的高校资源和发布渠道,与海外汉学家联系紧密,在译介和推出作品方面也有优势。与此同时,广东能够连接到更多的发布平台和奖项活动。相信大湾区只要有优秀作者与作品打底,定能开创出文化艺术的新局面。——香港作家联会推广主任、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大湾区联络站秘书长罗旭(吟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反思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化格局,试图重新绘制文学的地图的规划与议程。这实际上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塑造具有中国话语意味的理念。返观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通的历程,原先我们试图把世界带回家、试图到世界去,现在我们要返回故乡,立足本土,构建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1世纪,我们需要面临新的“出海”。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应该有建构新人文前沿的自觉与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一直是阅文集团坚持和探索的文学实践,也是我们需要认识的时代命题。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正不断被广大网络文学作者用文字加以讲述和铭记。阅文集团将联合更多优秀的行业伙伴,共同合作,持续做好网络文学内容的培育和开发。——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理应有关于它的独特文学书写。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要有新气象,也不妨从岭南的现代文化中找寻资源,重点不是追忆、回望,而是面对现在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具有前瞻性、日常性、开创性三个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理概念、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文学概念。除了技术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开创一个审美空间、文学空间,开创想象的空间,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蓬勃发展呼唤着文学理论评论刊物的诞生。广东省作家协会响应时代呼唤,创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将始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关注大湾区文学,关注生动活泼的、有碰撞性的理论评论,发出有效的、建设性的声音,发挥理论评论对创作的推动作用,体现文化的自觉和对时代要求的担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周西篱大湾区从文化角度来讲是有一定的多样性。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提出之后,文学界也提出了大湾区文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是更丰富,更丰满,更有想象力。它的提出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发展拓展了空间。对于大湾区文学发展来说,目前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加强理论研讨,对大湾区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研究,对大湾区的文学发展给予理论指导。第二是加强理论创作,创造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思想上有突破的、内涵更丰富的、形式上有创新的好作品。这是重中之重。没有好作品的支撑,所有的谈论都是空话。——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作为大湾区城市,我们一定要避免恶性同质竞争,同时强化粤港澳各自优势的文化特色。深圳在具有强大的独特互联网科技文化辐射力背后,还有着岭南文化自身的历史积淀。所以,我们这个城市就是凝聚了粤港澳三地的先进文化元素。为此,深圳必须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中心引擎城市”的作用。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虽然频繁,但文化交流的层次还要进一步加深,并形成协同发展、交流互通的机制。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连接我们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一条无形纽带。建设人文湾区,就是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继续树立文化自信。特别是深圳,借助于“双区驱动”的独特地位,必须把我们鲜明的文化DNA展现出来,唱出我们特区文化的无穷韵味。——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梅毅有关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概念的讨论已经很多,这个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种活动和各种媒体报道中。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依旧有一个困惑,这三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成果在哪里?作品在哪里?能够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鲜明符号的作品作家在哪里?我们应该重视写作的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上,我们应该进一步突破一些现实的条条框框,真正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开创性突破的话,那么三五年以后我们再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可能和今天说的话题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佛山文学该如何主动作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文艺建设的洪流?这是新时代对佛山文学和大湾区文学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湾区作家诗人们遇到的新问题、新机遇。我认为,大湾区作家的作品要必需体现湾区人民在湾区乃至全省全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形象,真切反映湾区现实生活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闪光点。为此,大湾区应努力搭建文学合作平台,发挥湾区11个作家协会的合力作用,努力提高文学产品的原创力,提高大湾区文学与时代和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度。粤港澳三地文学各有特色、各具优势,只有发挥湾区的区域优势,才能真正焕发湾区文学新时代的风采。——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为了呼应大湾区的文学建设,惠州市作协多次与东莞、江门、肇庆等地市作协联动交流,促进湾区城市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为响应大湾区文学精品及地域特色品牌建设,加大了历史和现实两大题材的长篇创作力度。惠州为大湾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多姿多彩的人文素材,欢迎湾区作家来惠采凤交流,共享创作资源。——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人文湾区要怎么进一步融合,变得更实在化,更具体化,更具操作性,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果大湾区是一个共同体,那么我们每个市的作协都是一个个体。在共同体之下的个体的差异性怎么组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摸索。作为东莞的写作者,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断超越自我。——东莞市作协主席陈启文近年来,中山市作家协会与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交流活动层出不穷,亮点多多,中山市作家协会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文学合作发展方面繁花似锦,与香港、澳门、珠海、江门等城市开展多样式的文学交流活动,增进作家们交流,也推动岭南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等融合发展,特别是与澳门文学界的交流是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期待,通过大湾区城市间的文学交融与碰撞,推动多元文化融通,让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新引擎”,讲好中山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推动这个文学发展过程当中,中山市作家协会将全力以赴参与其中。——中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黄廉捷几十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语言基本是粤语。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粤语受到冲击,主要原因是语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想,如何写出说普通话的读者也能看得明白的“广东话”,这是弘扬粤语文化的关键。这是有可能的。文学作品的故事场景、语言风格与地方特色紧密相联,更能直接表现出城市性格特征,折射出构建人物的灵魂,也显现其作品差异性、辨识度,更有说服力,因而也能让读者更加感兴趣。我有时希望,广东能创办一份特殊的文学刊物,专门培育和打造一个敢于创新的、创作具有浓郁粤味风格的作家群体。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呼唤粤派作家群体,也呼唤粤味风格凸显的标杆式的人物。——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开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以后,怎么进一步落实见效,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迫切的。我建议,要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大湾区文学联盟机构,协助各市作家协会的信息交流和活动合作,以此来更好地推进大湾区文学的发展。——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
2020-11-2330
2021-1111月29日下午,作为第八届深圳文学季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和花城出版社承办的陈再见作品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广州、深圳等地的文学编辑、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围绕陈再见的作品进行深入研讨,评析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陈再见系深圳80后青年作家,广东陆丰人,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陈再见2004年来到深圳,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工厂流水线工人,通过写作改变自身命运,先后从事过文案策划、刊物编辑、图书馆管理员等职业。多年来,陈再见笔耕不辍,对故里乡土、边缘城镇和现代都市均有独特的观察与书写。据了解,迄今为止陈再见已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作家》《钟山》等发表作品100多万字,相关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刊物选载;出版长篇小说《六歌》《出花园记》《骨盐》(将出),小说集《一只鸟仔独支脚》《喜欢抹脸的人》《你不知道路往哪边拐》《青面鱼》《保护色》等;曾获“茅台杯”2015年《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首届广东省“大沥杯”短篇小说奖、第五届深圳网络原创文学拉力赛总冠军、首届和第三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赛文学新人奖和中篇小说奖、第九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深圳年度十大佳著等奖项。与会专家们表示,陈再见是一个敏感的、自愿自觉的讲述者。对于现实生活,他有独属于他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他总是把这个时代复杂的经验和现实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给予力求到位的展现,像市场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乡土文明和乡土中国的衰败、农村出身的青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流动问题,在他的笔下都有触及和思考。尤其80后这一代人所遇到的问题,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在他的小说里都有所体现。作为小说家,陈再见被赞誉同时拥有三种形象:乡土中国的讲述者,城市生活的观察者,先锋小说的承传者。(转自读特,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https://www.sz-art.cn邮箱:swlcyb@shenzhen.com.cn
15
2020-1111月13日上午,“人文湾区·文学湾区——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深圳雅枫国际酒店举行。本次峰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本次峰会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的文学机构和文学研究力量,就繁荣湾区文学、共建人文湾区展开交流探讨,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在华语文学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本次峰会由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主持。 粤港澳三地唇齿相依,同根同源,同声共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发展推动共建,广泛开展文学交流合作与融汇创新,通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召开深莞惠港澳文艺界联席会议等形式,携手推进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 2017年,在中国作协和广东省作协的关心指导下,在粤港澳三地的鼎力支持下,深圳市作协倡议并发起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这是深圳率先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而举办的一项文学学术盛会,是深圳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的重要举措。会上,专家学者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历史与现状、共性与个性进行论述,首次对文学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建构可能性展开探讨。2018年,大湾区11个城市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在深圳发出联合倡议书,共同推动大湾区文学合作与发展。2019年,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澳门举办,与会专家就共建湾区文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粤语方言文学规律等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本着共生互动、合作共赢的精神,积极开展城际文学联动合作、繁荣发展文学湾区,不断增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凝聚力,有力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粤港澳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三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是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核、推动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粤港澳三地要紧抓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健全有效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与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共同塑造和丰富大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最终实现“共建人文湾区”目标。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植根中华文化血脉,同时又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现代性、平民性等鲜明特点。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大湾区汇聚四方英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在中国文学版图上有着自己重要的位置。粤港澳三地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及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进一步增强粤港澳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让粤港澳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极。对此,他对发展粤港澳文学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第一要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第二要讲好老百姓的故事,第三要讲好中国故事,第四要高质量发展网络文学。他希望本次峰会将进一步探索建立良性互动、有效运转的文学交流合作发展机制,开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让湾区文学真正成为华语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枢纽。 “一流湾区需要一流文学,一流湾区成就一流文学。”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必将蕴含能量巨大的机遇与潜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文学资源,并就如何推进粤港澳文学发展谈了几点建议:一是把握“世”情,共画培根铸魂的同心圆;二是把握“区”情,做好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三是把握“文”情,书写伟大实践的新诗史。她勉励粤港澳大湾区有理想有抱负的作家都应主动肩负起凝聚民心的光荣使命,积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创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精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深圳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要求深圳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湾区文学和深圳文学迎来了新机遇,面对着新课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表示,当前时代机遇下,深圳文学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使命,要书写深圳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综合改革试点新进程中的精彩篇章,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出最绚烂夺目的光芒。这是深圳文学的使命,更是深圳文学的光荣。 中国作协全委、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指出,多元文学表现形式在大湾区并存,全因有着岭南文化兼收并蓄的固有基因,从而塑造出包容并蓄、务实创新的共同文化价值,而这正是构建大湾区文学和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他认为,大湾区文学界同仁在建设大湾区文化、巩固大湾区对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征途上,应进一步发挥岭南文化兼容并包、务实创新的优势和精神,以充满南国气息的人文情怀,抒写大湾区建设的感想,谱写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为形成大湾区文化圈、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学力量。 香港作家联会推广主任、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大湾区联络站秘书长罗旭(吟光)提到,文学湾区的故事从过去讲到现在与未来,而人文湾区也将从民族地域走向世界乃至全人类文明。香港的文化历来在国际性方面独树一帜,能为湾区融入新鲜的血液;香港亦坐拥雄厚的高校资源和发布渠道,与海外汉学家联系紧密,在译介和推出作品方面也有优势。与此同时,广东能够连接到更多的发布平台和奖项活动。她相信,大湾区只要有优秀作者与作品打底,定能开创出文化艺术的新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作了《到世界去与返回故乡》主题发言。他提到,我们实际上试图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这个根本上来讲,原先我们试图把世界带回家、试图到世界去,现在我们要返回故乡、返回本土,立足本土,构建世界观和价值观。21世纪,我们需要面临新的“出海”。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应该建构自己的新人文。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一直是阅文集团坚持和探索的文学实践,也是我们需要认识的时代命题。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正不断被广大网络文学作者用文字加以讲述和铭记。他们将联合更多优秀的行业伙伴,共同合作,持续做好网络文学内容的培育和开发。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理应有关于它的独特文学书写,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具有前瞻性、日常性、开创性三个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地理概念、政治概念,更是一个文学概念。除了技术空间、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开拓一个审美空间、文学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想象的空间。这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广东省作协二级调研员、《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周西篱介绍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蓬勃发展呼唤着文学理论评论刊物的诞生。广东省作家协会响应时代呼唤,创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发展和争鸣作出贡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将始终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关注大湾区文学,关注生动活泼的、有碰撞性的理论评论,发出有效的、建设性的声音,发挥理论评论对创作的推动作用,体现文化的自觉和对时代要求的担当。 会上,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梅毅、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东莞市作协主席陈启文、中山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黄廉捷、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等分别结合各城市文学的实际情况,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2020-11-1530
2020-10 10月27日-30日,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深圳市龙华区文联、龙华区作协协办的第二期“名家名刊”文学创作研修班在龙华山水田园举行,这是第七届深圳文学季(2020)的重点活动之一。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作了题为《向时代学习》的开课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本期研修班,并分享了他关于当下文学写作的独到思考,以及对深圳文学发展的殷切期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窗口城市,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认为,这样一种历史,这样一座城市,值得作家以丰富的素材、深刻的思想、独特的情感去书写,这是读者的呼唤、时代的呼唤、文学的呼唤。他指出,当下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未能赢得读者和社会的共鸣与认可,恰是由于缺乏思想和情感,很多作家对其生活的社会认识不足。他希望深圳作家跳出既往的认知偏颇与写作框架,深入触及时代的脉搏。“认识时代,跟上时代步伐,向时代学习,这是我们深圳作家的重点使命。”他勉励深圳作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讴歌时代、讴歌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新时代深圳文学代表作。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在《如何让故事讲得更激情、更艺术?》主题演讲中,结合自身的写作经历和经验,从标题、开头、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在他看来,中国文学特别是本世纪文学的真正高峰将出现在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他期待深圳作家抓住历史机遇,深入体验生活,写出有思想、有特色、有深度、有厚度的文学作品。
本期研修班在2018年11月首期名家名刊小说创作学习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邀请何建明、谢有顺、孟小书、阿成、邓一光、王十月、南翔、许婉霓、杨晓升、王冰、张菁等文学名家、名刊主编作为授课专家,开设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专题讲座,与近百名来自全市各区作协推荐选拔的深圳优秀作家切磋交流,面对面传授文学写作的“秘诀”。
15
2020-1111月13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协和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作协承办的第七届深圳文学季在深圳书城中心城正式启动,开启了深圳一年一度的“文学时间”。启动仪式上,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作协还举行了《深圳报告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前沿记录》新书发布会、第二届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颁奖暨第三届大赛启动仪式以及第七批深圳重点文学作品扶持签约仪式等多项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毅,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中国作协全委、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深圳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尹昌龙,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宁平平,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香港作家联会推广主任、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大湾区联络站秘书长罗旭(吟光)、花城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懿、《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辑部主任周西篱等嘉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教育界人士出席了活动。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