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19-099月21-22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民协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承办,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罗湖区文联支持的“全国民间文艺(说唱、小戏、小品、音舞)展演“深圳专场”在罗湖区文化馆09剧场举办。来自北京、辽宁、内蒙古、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重庆、新疆、云南等15个省市共32个节目参加展演,包括二人台、柳琴小戏、西秦戏、漫瀚调、苏北大鼓、龙游道情、亳州坠子、四川评书、长沙弹词以及相声、小品、民歌民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曲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赞歌,也是民间文艺创作的一次重要收获。活动现场,李文启、常祥霖、从容、刘心实、邸叙然等艺术名家对节目做了精彩点评,充分展示了我国民间文艺的广泛影响和强大生命力。我国的民间文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品类繁多、分布面广、受众广泛、群众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利用民间文艺这一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热情讴歌党的英明领导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倾情赞美祖国的光辉形象和巨大变化,深情描绘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崭新面貌,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有力举措。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经济和城市建设奇迹迭出,成就卓著,而且文化兴盛、文艺繁荣。如承办此次展演的罗湖区文化馆,就拥有一支精干的文艺队伍和09剧场这样的文化硬件设施。09剧场《军哥剧说》系列曾获得“广东省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区文化馆馆长刘心实表示,今后还会推出更多的国家级主办单位活动项目赛事,在公共文化建设和群众文艺创作上好戏连台,为鹏城增添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记者冯庆通讯员姚辰)
2019-09-2330
2019-08福田正式启动文学计划及全民写作计划。昨天,福田区召开“树立全球视野,打造文学福田”繁荣福田文学建设座谈会,杨黎光、邓一光、相南翔等深圳作家及文学专家齐聚一堂,为筹划文学福田未来、打造文学高地建言献策,并围绕明年福田建区3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畅谈个人创作计划。会上,福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大伟透露,福田区将实施文学繁荣工程的“十大计划”。“现代化不只是GDP,而是文明!”杨黎光认为,今天的深圳和文艺复兴中的佛罗伦萨极为相似,意大利的贸易繁荣为思想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文艺复兴最初兴起是由商人赞助的。今天的深圳有条件和实力去推动文学繁荣,这同样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只要福田区培养一批文学人才、扶持一批文学作品,就有可能掀起文艺复兴式的文学繁荣。据透露,福田区打造文化高地,实施文学繁荣工程,将首先把握三大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二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福田的小说创作应该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高大伟透露,福田区将实施文学繁荣工程的“十大计划”:一是引进文学名家,发挥名人的示范引领效应;二是推出福田作家工作室扶持计划,在福田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创作条件;三是推动全民写作计划,尤其注重培育校园文学的成长;四是推动福田丛书出版计划,主题可放眼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五是推行文学期刊的提升计划和繁荣计划;六是国家级文学赛事的落地计划;七是设立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八是启动小说孵化计划(暨文学精品计划);九是打造一批文学品牌活动,比如十大佳著评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典等;十是启动福田建区30年创作计划,将扶持一批描写福田、反映福田的佳作。(记者刘虹辰)
08
2019-10彩韵跃动,绘就新时代的恢宏画卷和崭新篇章。水彩艺术在这个十一长假里为鹏城添“彩”无限。今年,恰逢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盛会——“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花落深圳。为了营造深圳水彩、粉画展区良好的艺术氛围,给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观展体验,正在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水彩·粉画展”以“主展览+平行展”模式,联动全城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罗湖美术馆、深圳画院等多个艺术场馆,1个主题展加上6个平行展,以惊艳的水彩作品以及磅礴的气势向国庆献礼。记者昨日走访各大艺术馆发现,这些展览已经吸引不少市民从四面八方过来“打卡”。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的关山月美术馆这几天来一直人头攒动。正在馆内展出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是此次水彩盛宴的主题展,共展出入选全国美展水彩·粉画的350件精品。大体量高水准的展览吸引了鹏城市民乃至周边省市的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从长沙特地赶来观看的80后小伙子陈飞是个水彩艺术爱好者。他告诉记者,自己坐高铁一早就赶来了。“听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深圳展出,我就马上赶过来了,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艺术大展。”“非常精彩的一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水彩画发展的格局和趋势”、“画家精湛的技巧让人惊艳,每一幅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是一个适合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的展览”、“这些作品既关注生活描写,又关注宏大叙事,很赞”……来观赏的观众在社交平台和朋友圈如此推荐。正在罗湖美术馆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当代名家水彩艺术展”汇聚近80位当代中国水彩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参展,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家住罗湖的市民刘先生已经前去观看了一次,仍觉得意犹未尽。“展出的作品水准高,非常值得一看,光看一遍不够,值得多看几遍。”他打算假期带着女儿一起再“刷”一遍。追根溯源,水彩在中国是如何从小画种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蔚为可观的格局?要了解水彩在中国百年发展历史,观众可以去深圳美术馆观看“浩水奔流——中国水彩画家作品展”。70位水彩画家的100幅作品,梳理了中国水彩的百年变迁,当中不乏进入教材的重磅力作。记者了解到,这一精心策划的高质量展览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学校的学子们前去观赏。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原原告诉记者,一些参展画家主动给观众当起了导览,讲解画作背后的故事。还有不少学校将“美术课”搬到了展厅现场。孩子们席地而坐,临摹画作,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北国艺术之花绽放鹏城,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展出的“东北三省水彩画精品展”则给深圳的市民带来了北国的水彩艺术。汇聚了当下东北三省重要的水彩艺术家的90幅作品,集中展示了东北三省的水彩画创作现状,令人目不暇接。每天美术馆内都聚集着络绎不绝的观众。他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讨论,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艺术的气息静静流淌着,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全城的水彩展览堪称一场艺术嘉年华”,观众郑女士十一长假就在深圳度过。她告诉记者,“非常开心能在十一假期里看到这么多高水准的展览。通过这些精彩的作品绘就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和人们的幸福生活,它们贴近时代,贴近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既接地气又有艺术性,让人看过念念不忘,回味无穷。”(记者尹春芳)
2019-10-0805
2019-095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展被称为艺术界的风向标。即将开幕的第13届全国美展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是备受关注。记者近日从深圳画院获悉,第13届全国美展各画种的评选结果日前公布,深圳画院有12件作品入选此次大展,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壁画、水彩等不同门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国内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美术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创办于1949年。展览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在此次展览中,深圳画院包括专职艺术家和签约艺术家在内的艺术家队伍,共有12件作品入选。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告诉记者,作为深圳唯一的专业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深圳画院积极投入作品的征集之中,组织驻院及签约艺术家全力以赴创作,送选推荐作品参展,入选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优中选优。这些作品无论从绘画技术、艺术技巧,甚至是绘画风格都有新的突破。艺术家们不再圈囿于以往的绘画语言当中,而是深入生活,关照生活的各个侧面,既反映生活的细节,又以小见大展现了时代的发展,入选作品都拥有一种新的气象、新的风貌。杨晓洋的作品《东方巨港——璀璨盐田》是国画组的入选作品之一。作品以深圳盐田港的夜色为主题,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的沧海桑田巨变和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以都市水墨创新的技法表现深圳现代化的都市景观。艺术家方晓龙此次有两件作品入选,分别是水彩画《追梦》和与青年艺术家张凯合作的油画《掠过晨曦的梦想》。两幅作品聚焦同一主题——青年学子参加艺考。方晓龙表示,作为老师,艺考是他最熟悉、感触最深的场景,他说:“以往大家比较熟悉我的水彩作品,但这一次我觉得一张水彩不足以表达我的感触,我想通过油画更深入表现深圳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记者 梁瑛)
2019-09-0519
2019-088月18日下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福田区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福田区图书馆等承办的王国猛新书《今日方知我是我》分享交流会在福田区图书馆举行。来自北京、广州以及深圳的30多位作家、文学评论家、阅读推广人和文学爱好者出席。王国猛是古代文学硕士,创意写作博士在读,现任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此次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日方知我是我》是王国猛近年来创作的杂文散文、历史随笔作品集。该书所收录的文章篇幅精致、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从提高民族素质、完善国人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当天活动上,与会嘉宾围绕该书的内容与思想展开探讨。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表示,通过《今日方知我是我》一书,能看出王国猛特别好读书,好思考,还勤于动笔,善于把日常生活的感悟写下来,从他的作品里面可见其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形容王国猛《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出版是“在人类的精神心灵当中又种上一棵树”。他认为,该书在碎片化时代拥有不碎片的思想,通篇对今天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表达提出了反思,体现了“传统的游子、都市的乡愁”的特点。作家邓一光坦言,《今日方知我是我》给他的感觉是,这是一本看起来并不轻松的书。首先该书不是由一个核心故事或者一个专题组成,而是有无数个主题,让人每看一篇就要进入一次,每一次进入则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体验,所以,这本书让人在阅读上会有不断重新阅读的体验。“读完《今日方知我是我》,会感受到作者纯粹的文学修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这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的写作,想要出彩还是要有见识,因为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一些人生观察,有见识没见识就会给人完全不一样的印象。“但是我发现王国猛写作的时候,没有堆砌或炫耀知识的毛病,而是擅于通过材料的旁证、互证产生出属于他自己的见识。”谢有顺说。活动最后,王国猛表示,自己在写作本书时就希望言之有物,要有思考,并对读者有所启迪。“我是很努力地想要既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这是我一直想做到的。”王国猛说。(记者魏沛娜)
2019-08-1905
2019-099月4日,广东省作家协会发布《广东省作家协会2019年会员发展公示》。据公示介绍,2019年省作协拟发展会员169名,其中深圳共有27名,为全省最多。记者看到,此次上榜的广东省作家协会2019年会员有王卉子(卉子)、王松禄(天河)、李刚(萧相风)、张忠亮、赵目珍、宫敏捷、郭建勋、黄秀萍(梦寒)、游利华等27人,皆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创作上各有所长。据悉,公示时间为7天,至9月10日结束。(记者 魏沛娜)
2019-09-0530
2019-07“深港澳舞蹈交流展演”连续第三年推出 深圳商报 记者 韩墨 通讯员 王小平 图扬裙、舞袖、俯仰腾挪,深圳舞蹈月精彩剧目在7月次第展开。其中深受公众喜爱的重磅好戏“深港澳舞蹈交流展演”连续第三年推出,于7月27日、29日晚分别在南山文体中心小剧场、深圳大剧院大剧场上演,来自深圳、香港和澳门的舞蹈家同台献艺,以舞汇聚三城艺术实力。7月27日晚在南山文体中心小剧场率先登场的是澳门当代舞团新编原创现代舞剧《二十几岁的女生》,以年轻女生视角记录时间积淀的成长。作品节奏明快、热烈又新潮,有青春潇洒的笑与泪,也有现代际遇的大写意,献给成长、打拼路上的你我他。7月29日晚的深圳大剧院大剧场,香港舞蹈团则借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梁祝化蝶”创作了小舞剧《梁祝》,以中国舞的气韵身法再造新古典,演绎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经典配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余音绕梁,共演一出咏叹恒久爱恋的舞蹈诗。紧接香港舞蹈团之后登场的深圳龙岗区大围屋艺术团,带来新作《忘言》,通过崭新创意呈现流动的肢体美学。以舞蹈记录都市和时代感的别样思考。“深港澳舞蹈交流展演”带来三地缤纷好戏,也为三地舞蹈界人才搭建了同台演出的公众艺术平台,促进舞蹈文化相互借鉴、切磋交流,让舞蹈成为融合大湾区文化发展共同体的纽带。近两年的参演阵容还包括香港演艺学院、深圳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深圳东部华侨城艺术团、澳门青年舞蹈协会及独立艺术家等。深圳舞蹈月精彩不断,7月31日还有压轴登场的闭幕式暨WDS深圳街舞展演,绽放街舞嘉年华的时尚活力。舞蹈月丰盛的文艺大戏以先锋、创意、开放多元的活动持续培育城市气质,激发深港澳乃至海内外专业舞蹈家各展所长、灵感碰撞,更让公众共同分享艺术消夏的浪漫。(深圳商报 记者 祁琦)
2019-07-3009
2019-0808
2019-08冯刚毅(右)为戏迷献上成名作《鸳鸯泪洒莫愁湖》7月24日晚,冯刚毅粤剧艺术专场在深圳戏院举行,冯刚毅与深圳市粤剧团当家花旦谭兰燕一起为戏迷观众献上了他的成名作《鸳鸯泪洒莫愁湖》。观看了冯刚毅的表演,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大为感动。“首先向冯刚毅老师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崔伟说,“冯老师73岁了,但在3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前面有那么大的形体演出,到后来的情感释放和大段的演唱,他是用功夫、功力来支撑年龄带来的体力消耗。”上世纪80年代,冯刚毅领衔主演的三部大戏《鸳鸯泪洒莫愁湖》《情僧偷到潇湘馆》《风雪夜归人》在全国树立了“深圳粤剧”的闪亮招牌,更凭借后来的《驼哥的旗》使深圳粤剧攀上艺术之巅。崔伟评价,冯刚毅不仅对深圳文化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他对粤剧艺术更是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推广和提升。冯刚毅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事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冯老师的艺术发展跟改革开放是紧密相关的。上世纪80年代,舞台声光电技术还不发达,粤剧由于语言的限制,在全国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冯老师的《风雪夜归人》是一个突破。”崔伟评价,“首先在题材选择上,它改编了话剧名著,这台现代戏的内涵支撑起了新时代粤剧的特征。冯老师以传统粤剧表演与主角魏连生的人物性格结合,用人物的情感弥补了粤剧跟北方观众在语言上的隔阂,粤剧也因此走向全国,也奠定了冯老师后来得到‘梅花奖’的重要基础。”而使冯刚毅获得“二度梅”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则是行业公认的粤剧艺术集大成之作。崔伟说:“这部戏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突破了戏曲传统。中国戏曲之美,基本上都是靠演员在舞台上展示形态之美。但冯老师演绎的驼哥,是通过塑造‘丑’来表现美。冯老师克服了戏曲塑造人物相对的简单化,表现出了驼哥的复杂性,所以这部戏的文学性也非常高。”从《鸳鸯泪洒莫愁湖》到《风雪夜归人》,再到《驼哥的旗》,冯刚毅的作品充满创新精神。“现在有很多戏剧的创新是一种无源之木的创新。而冯老师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深圳地域文化和社会变化的特点,虽然有时代感,但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地域性以及他表演的传统性,是支撑他发展创新的一个根本动力。我认为深圳粤剧在全国粤剧领域表现出的不同风格,跟当年一系列的创作以及冯老师本身艺术追求的自觉性和独特性是分不开的。”(记者祁琦/文韩墨/图)
2019-08-0826
2019-07冯刚毅7月25日上午,冯刚毅艺术成就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内外专家学者近20人参加会议。就冯刚毅在粤剧艺术方面的个人成就、粤剧表演的艺术风格、冯刚毅艺术发展与深圳发展的关系、深圳粤剧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弘扬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积极讨论并发言。
冯刚毅:“本人仅如艺术长河之中一滴水”冯刚毅有着近六十年舞台实践经验,他的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对此,冯刚毅在座谈会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粤剧在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深圳对粤剧事业的扶持,宽松、开放的创作环境为传统文化、戏剧艺术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作为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和粤剧焕发新活力的经历者、见证者和得益者,冯刚毅说:“任何事业的追梦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鼓励和包容,不可能离开同行专家的无私教育和指引。本人仅如艺术长河中的一滴水,对社会给予的认可和奖赏感到非常幸运。”创新,步履不停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表示,冯刚毅及其作品体现出深圳特有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气息。他提到,广东粤剧一度因为语言的隔阂,在全国的影响力有限,然而,冯刚毅以《风雪夜归人》为代表的作品,故事选题和表演风格突破了以语言为主体的传播局限,使粤剧在文学的文本基础上产生了以“魏莲生”等为代表的,具有“时代感和生命感”的人物形象,带来了艺术和人物的双重感染力,对人物情感的演绎弥补了粤剧走向全国的语言束缚。他还认为,冯刚毅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深圳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依托深圳粤剧团的地域优势,积极吸纳借鉴港澳表演特点,奠定了深圳粤剧团在全国粤剧领域的独特风格。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一级导演裴福林谈及24日晚《鸳鸯泪洒莫愁湖》的演出,对冯刚毅以73岁之年龄仍能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舞台,以精湛的演出回馈观众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他认为,文艺名家的宣传,不仅在于对冯刚毅艺术成就的总结,还在于对深圳粤剧艺术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他表示,冯刚毅的表演“完全身处人物之中”,摆脱了戏曲表演中“程式”表演束缚,一招一式均为塑造人物所做,并达到了“化”的境界。裴福林寄望青年戏曲演员学习冯刚毅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做好“传帮带”,传承中华戏曲的千年文脉。《中国戏剧》主编罗松认为,深圳粤剧创新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而冯刚毅正是走在创新前列的杰出艺术家。他表示,冯刚毅的创新体现在声腔不墨守成规,善于融会贯通;表演能文能武,是难得的粤剧文武生;为粤剧塑造出现代性的审美品格;剧目演绎不局限于古典题材,在现代戏领域也有突出成就。赤诚之心感召后辈广东省粤剧院一级作曲万霭端与冯刚毅是合作多年的老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万霭端说,冯刚毅的艺术生涯历经起伏,如今在73岁还能够在3个多小时的专场演出中表演得淋漓尽致值得致敬。他提出,粤剧的好传统要继续传承下去,不仅需要发掘、培养表演的“好苗子”,还要鼓励创作型人才,好剧本是粤剧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编导张弦在观看了《鸳鸯泪洒莫愁湖》后,惊艳于冯刚毅在台上自然流露的少年气,同时也被生活中冯刚毅的和蔼亲切的淳朴心性所感动。她认为,冯刚毅的艺术履历和个人的经历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与深圳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市剧协主席从容表示:“有成就之人要么有一颗赤诚之心,要么就在做事上痴情”。她介绍,在担任粤剧团副团长期间,冯刚毅以培养年轻人为己任。“冯刚毅老师带人真诚,对年轻人宽容。特别是他那种单纯的性情,让他这样一位73岁的老人始终保有着年轻的状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石林认为,冯刚毅的“变”不是无根据的,而是自由的、豁然贯通的。冯刚毅不仅是深圳粤剧的一个符号,也是广东粤剧、中国粤剧的符号。”(记者 张锐 胡蕾 )
08
2019-08扎实做好新时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李希李屹钱小芊出席并讲话马兴瑞李玉妹王荣等出席深圳特区报讯8月7日,广东省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和社科联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李希、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李屹、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长马兴瑞为与会代表作经济形势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玉妹、省政协主席王荣等出席会议。李希代表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我省文学艺术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推出一系列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成长出一大批名家大师和优秀人才,为我省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李希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发有为与时代同行,扎实做好我省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广东的时代课题和使命担当,引导广大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大舞台上践行初心使命、施展才华智慧,推动广东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立德、引领方向,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重大文章、重大平台,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新高地,推动我省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走在前列。三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为繁荣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创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各级文联、作协、社科联要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战斗力,发挥好在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文风艺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艺术生态。李屹表示,广东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最强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坚守艺术理想,努力做到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希望广东文联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钱小芊表示,广东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尊重和遵循文学创作规律,推出更多关注现实、抒写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希望广东作协发挥职能作用,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动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主持开幕式。会上,省文联、省作协、省社科联负责同志致辞,省科协负责同志代表省各人民团体、北京市社科联负责同志代表兄弟省(区、市)社科界分别致贺词。会前,李希等会见我省老专家、老文艺家代表夏书章、黄天骥、饶芃子、陈金章、郑秋枫、陈翘、张良、刘斯奋、岑桑、章以武等。省领导张义珍、郑雁雄、许瑞生等参加开幕式。(徐林岳宗)
2019-08-0806
2019-08正在展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深圳题材摄影作品展(1949-2019)”,从心灵深处触动了深圳市民封尘已久的城市记忆。自开幕以来,展览大受热捧。而其中第二板块“鹏城叙旧(1970-1979)”正是出自深圳摄影艺术家何煌友之手。如何看待何煌友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昨日,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策展人、深圳美术馆收藏研究部副主任李原原。《原深圳火车站大门》《山夏村》《和平路》《1981年深圳春节花会》《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建成开幕》……据李原原介绍,此次展览展出何煌友的摄影作品70余幅,主要包括20世纪70年代宝安县时期的农业、工业、边防、渔业等反映生产生活的老照片,还有20世纪80年代反映深圳城市面貌的如《深南大道》系列航拍照片等。“深圳美术馆近年来重视城市影像作品的收藏,现已建立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地区城市发展各个时期的完整影像谱系。其中关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影像主要来自何煌友的摄影作品。”李原原表示,在相机还不普及的那个年代,何煌友为我们留下了这个历史阶段珍贵的影像记录,特别是他有感于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拍摄了当时深圳各个区域的建设场景。也因何煌友的这批作品作为参照,才有了本次展览中第三板块“沧海桑田(1949-2019)”中看到的在同位置同角度拍摄的今昔对比照片。李原原介绍,多年来何煌友的镜头始终聚焦深圳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点滴变化,他还举办了关于深圳城市主题的纪实摄影展览,并编辑出版《春雷》《鹏程叙旧》《老深圳(上、下)》摄影作品集,对从老宝安县到深圳特区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记录,不仅是深圳的城市发展史,也是深圳市民特别是老宝安县人对这座城市追忆的“纪录片”。“在他的镜头下,可以看到很多已经消失的深圳景象,比如东门骑楼、过境耕作等,这些都是一代深圳人的记忆。”李原原介绍说,2010年深圳美术馆曾举办“深圳记忆——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何煌友摄影展”,很多老深圳人前往参观,他们指着照片中自己的老房子感动得流泪。“影像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城市记录下最本真的面目,为过往城市变迁留下永久的回忆,其意义将愈发地凸显出来。我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的变迁,何煌友先生关于深圳的这些城市纪实摄影作品也将愈发地体现出它的价值。”李原原说。(记者魏沛娜)
2019-08-0605
2019-08近日,由大鹏新区作家协会主办的《深圳情浓》和《小人物》新书首发暨创作分享会在大鹏新区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当天有近30位深圳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围绕《深圳情浓》和《小人物》两本新书的内容展开探讨。据了解,《深圳情浓》的作者蓝运彰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对故乡深怀挚爱之情。他介绍,《深圳情浓》中的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蕴藏着鹏城高楼大厦背后的风土人情。“那是我亲历改革开放40年之巨变的心灵震撼,更是我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蓝运彰说。《小人物》的作者顾启淋现是深圳亚迪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位“80后”作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评价称,《小人物》作者以个人经历为主线,在记录了自己成长磨难的同时,还书写了身边底层人物的艰苦,也状写了他们奋斗的坚韧。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节制的文字中,跃动着一颗纯粹自然的心。(记者魏沛娜)
2019-08-0501
2019-087月31日晚,第三届WDS深圳街舞展演在南山区文体中心大剧院举行。世界各地街舞舞者相聚深圳,带来震撼而极具个性的表演,也为第三届深圳舞蹈月画上圆满句号。作为深圳舞蹈月的闭幕项目,WDS深圳街舞展演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街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舞蹈展演。自举办以来,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国内多个城市的数百名街舞精英共同参演。展演现场,观众欣赏了来自法国世界街舞冠军BOUBOO、日本当红明星级组合BEAT BUDDY BOI的精彩表演,还得以一睹热门综艺《热血街舞团》冠军冯正、《这就是街舞》人气选手王石头,及世界街舞冠军阿牙等明星风采。昨晚,在国际知名街舞赛事中获奖无数的法国舞者BOUBOO,为观众呈现了高超街舞技巧和个人自由舞蹈风采。BEAT BUDDY BOI组合5人带来的表演,则将Routine与beatbox融合,富有动感和节奏感。来自中国的街舞组合也为观众献上炫酷街舞艺术。由冯正、石头、阿牙组成的吹拉弹唱组合,本次带来了同名节目《吹拉弹唱》。深圳元老级街舞组合九条街,带来节目《九条街》,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由香港元老级舞者 Popping Lok组织成立的香港震感舞代表队,将香港街舞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市民。此外,还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团同台亮相,为市民呈现了一场美妙震撼的“舞林大会”。(记者张锐)
2019-08-0131
2019-07“2019深圳·洛里昂美术作品联展”近日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6日。活动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承办。本次展览共展出各类绘画作品100余件,其中包括:克里斯丁·阿勒纳德·弗雷戴、让·伊文·布瓦斯勒维、吉尔达·梅尼耶、让·巴蒲蒂斯特·寇丹等11位法国艺术家的40件作品,王永、林蓝、王绍强、孙晓枫、许炀、董小明、梁宇、陈湘波、杨晓洋等60位中国艺术家的60件作品。(记者苏兵通讯员左汀汀郑格端)
2019-07-3131
2019-07“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用希娟姐姐、彭妹妹称呼彼此,在特区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我们算是交情最深最老的一对‘姐妹花’了吧。”近日,祝希娟的好朋友、深圳作家协会原主席、著名编剧彭名燕向记者分享起自己与好姐妹祝希娟的过往。彭名燕感慨,从满头青丝走到满头白发,自己与祝希娟相识、相知半个世纪,两人虽然见面不多,内心却没有分开过。“我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时,就看了祝希娟演的《红色娘子军》,又看了《马背上的摇篮》……好震撼!她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那样质朴,从形到神那样逼真,气场强大,没有丝毫造作,就跟她这个人一样真实。”彭名燕说,“电影学院文学课的毕业论文,我就写了红色娘子军《典型环境塑造的典型性格》,得了高分。那时我就在想,这一生如果能认识祝希娟,那该多么荣幸。我的确是很荣幸,后来很快就认识了她。”两人不仅相识,缘分又促使她们共赴特区,在同一战线手挽手,迈步改革开放之路,书写着不老的“青春之歌”。彭名燕告诉记者,“1984年我从北京到深圳,受邀请写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故事,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到祝希娟家里,我心里很感慨——‘一个文艺名家的家里,一切的摆设是那么质朴’。”彭名燕说,祝希娟很平和,一点也没有明星架子。祝希娟除了拍电视剧、拍电影,还关注年轻影视人,让彭名燕很感动,“两年前有一个作家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深圳梦》,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作家希望我把它推荐给一个电视人,我首先就想到了希娟姐姐,结果她二话不说就让我把小说寄到家里,大概一周就看完了,还给了一个评语。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电影工作者,她能有这样一份热情来关注青年人、爱护青年人,是非常难能可贵。她对培养影视接班人毫不犹豫、一马当先让我很感动。”对于祝希娟在影视上的成就,彭名燕感慨地说:“我看着她多次走上领奖台,不断演绎着新时代的新形象,她光芒四射、青春如泉的活力令我再次惊叹。”近年来,彭名燕很少在深圳,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北京和新加坡,“与希娟姐姐偶尔见一面,但心里面就特别舒服,她那种大度的气质,宽容的风度,使人看到她以后就很喜欢跟她做朋友。‘距离’对于我们这对有着30多年交情的姐妹来说永远不是障碍,远也好近也好,心永远是印在一起的。我与她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永远不会老。”(记者杜翔翔)
2019-07-3126
2019-077月25日晚,由市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深圳舞蹈英才计划”,在第三届深圳舞蹈月迎来第二次成果展演。7名青年编导为观众呈现了7个原创舞蹈作品,作品既蕴含传统元素,又凸显深圳情怀。
“深圳舞蹈英才计划”以培养深圳青年舞蹈人才,推出原创舞蹈精品为主旨。展演作品中,青年编导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融进作品。作品以现代舞为主,涵盖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表演形式,展现当代年轻人的都市生活状态和深圳城市韵味。由学员徐桃自编自演的独舞《心路》以及胡刚创作的群舞《白墙》寄托了年轻人对生命的种种思索。刻画都市生活与情感状态,是展演作品的又一特点。刘宇飞创作的《小哥儿》,将穿梭在市井中、遇到不少误解和委屈的快递小哥的普通生活呈现出来;《du》以手机为媒介,传递出人与人之间距离近了、情感却远了的无奈;由吕程亮、大朱创作并表演的《珍重》,则演绎出男女之间痛苦不堪又不忍分离的情感。“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平台,培养新一代舞者,为深圳艺术发展储备年轻能量,打磨出一批凸显当代气质、呈现深圳舞蹈发展规律的优秀作品。”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林树森说。据他介绍,经过两年推动,20余名青年舞蹈编导从深圳舞蹈月的平台走出,创作出拥有不同艺术形式和强烈个人风格的舞蹈作品。(记者 张锐)
25
2019-077月24日晚,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粤剧团、深圳戏院承办的冯刚毅粤剧艺术专场在深圳戏院举行。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冯刚毅搭档深圳市粤剧团当家花旦谭兰燕,为戏迷观众献上了他的成名作《鸳鸯泪洒莫愁湖》。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现场观看了演出。冯刚毅是深圳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粤剧表演艺术家。他1963年进入粤剧艺术行业,1980年因主演传统粤剧《鸳鸯泪洒莫愁湖》一举成名,1989年凭现代粤剧《风雪夜归人》魏连生一角获第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粤剧界首位“摘梅”的演员,2001年又凭《驼哥的旗》驼哥一角获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粤剧界中首位“二度梅”获得者。昨晚演出的《鸳鸯泪洒莫愁湖》是冯刚毅的成名作。此剧在1980年一经演出,就以剧情感人、曲韵动听而著称,轰动南粤两广。当年演出过百场次,第二年突破了300场,创造了一出粤剧连续演出场次最高的纪录。冯刚毅领衔演出《鸳鸯泪洒莫愁湖》的成功,使得深圳市粤剧团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也为深圳粤剧的崛起拉开了序幕。在昨晚的演出中,年过古稀之年的冯刚毅老当益壮,其饰演的徐澄与谭兰燕饰演的莫愁生死相恋,让现场观众为之深深感动。观众徐老先生是冯刚毅的忠实粉丝,他告诉记者,《鸳鸯泪洒莫愁湖》这部戏自己已经看过无数遍,只要冯刚毅演他就看。“这部戏讲的是王府公子徐澄,与被迫成为奴婢的莫愁,冲破封建枷锁相恋的故事。虽然结局是悲剧,但它表达的精神却是让人十分动容、震撼的。”昨晚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魏女士说:“我虽然是广东人,以前不常听粤剧。前两年陪着父母看过一场粤剧演出之后,发现粤剧也有它的迷人之处。我父母都特别喜欢冯刚毅老师的表演,他们经常在网上找冯刚毅的视频来看,我也耳濡目染。虽然我的欣赏水平不高,但艺术之美我还是能感受到的。冯刚毅老师的唱腔清脆明亮、圆润柔和,特别是真假嗓的结合,让他完美诠释了各种类型的角色。”冯刚毅粤剧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都在深圳。观众徐老先生认为:“深圳能培养出冯刚毅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粤剧表演艺术家,我为深圳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市委市政府对粤剧事业的大力扶持,深圳粤剧才有今天的发展。冯刚毅的粉丝遍及粤港澳以及海外有华人戏迷的地方,他们也知道深圳有个粤剧团,我希望新时代的深圳能出更多的‘冯刚毅’,满足我们戏迷的需求。”(记者祁琦)
2019-07-2524
2019-07他是《情僧偷到潇湘馆》中灵秀多情的贾宝玉,他是《风雪夜归人》中风华绝代的魏莲生,他是《驼哥的旗》中渺小而又伟大的驼哥……在南海之滨的特区,冯刚毅创造出了中国戏曲表演上的深圳奇迹。精品迭出的背后,源于冯刚毅本人起起伏伏艺术人生中的矫枉与坚持,舞台上每一个漂亮的亮相,都是台下数十年磨一剑的汗水挥洒。●哀婉动人、情真意切,“魏莲生”吹皱一湖春水好的剧本是一部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甚至能成就一个演员,《风雪夜归人》就是经典例子。《风雪夜归人》是我国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代表作,于1942年首演,1982年重排引起轰动,深圳粤剧团决定移植该剧。1984年,曾文炳和张云青将新版粤剧《风雪夜归人》改编完成。它描写名伶魏莲生和法院院长的四姨太玉春相恋的悲剧,着重描绘了男女主人公高洁的心灵。将兼具戏剧性和抒情性的话剧改编成戏曲,充分发挥了戏曲语言和表演手段的特长,可以说,粤剧《风雪夜归人》在现代戏的戏曲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当时,深圳粤剧团特地请来吴祖光与其夫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现场指导。在露天的排练场,冯刚毅认真揣摩角色,全情投入唱腔、表演,指导排戏。正是由于多方助力和冯刚毅本身的创新,新版粤剧《风雪夜归人》推出后便大获好评。广东评论界盛赞该剧“吹皱一湖春水”,编剧吴祖光题“天南一凤”赠予冯刚毅。同年,深圳粤剧团赴中南海礼堂演出该剧,获得中央领导的接见。随后,这部戏在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地巡回演出,盛况空前,开辟了现代戏在海外演出的先例。然而,以地方戏曲的形式来演绎现代剧情,其实很难讨好观众,但冯刚毅却凭借精湛的演技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在最后一场《夜归》中,冯刚毅所饰演的魏莲生在茫茫风雪中重临旧地,编剧为他安排了一个很长的抒情唱段,“辗转乡村和小镇,喜得劳苦做知音,阅尽奸徒作恶,看惯善者沉沦,世情颠倒日昏沉。我魏莲生啊,经灾历劫,受苦挨贫,绝无悔恨,但求不作可怜人。”冯刚毅将这段唱词表现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使主人公的悲剧形象更加鲜明。获得梅花奖对于冯刚毅来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甚至令他有些措手不及。冯刚毅称演戏只是因为对戏剧本身的热爱,他说自己只在意运用好声腔,把握好表演人物的手、眼、身、法、步等艺术塑造,只一心一意将戏演好,梅花奖的授予无疑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极大肯定,也使他备受鼓舞。对于获奖后的“深圳粤剧的里程碑”“代表着深圳粤剧的至高荣誉”等溢美之词,冯刚毅表现得谦虚而清醒,他说:“一部戏获得成功并不只是一个演员的功劳,这离不开整个剧团由上至下、团结一致和对艺术的坚持与创新,更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各级领导为剧团提供的宽松、开放的创作氛围。”●优越嗓音造就“神似凡腔,尤胜凡腔”冯刚毅的音域宽,音色美,唱腔清脆明亮、圆润柔和,其表演朴实,真实自然,洒脱而不轻佻,更因擅长真假嗓音结合被外国报刊称赞“跻身于大师级的行列”。同时,他追求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大胆突破,革新创造,使粤剧得到枝繁叶茂的发展,获得青年观众的支持。冯刚毅随团长期活跃在两广地区,多次远赴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和美国、新加坡演出,深受海内外观众欢迎和专家同行的赞誉。1980年前后,冯刚毅成功塑造了《鸳鸯泪洒莫愁湖》中多情公子徐澄的形象,使他在南国艺苑崭露头角,观众对他的表演评价颇高。香港评论界称赞冯刚毅饰演的贾宝玉可以相仿于当年的粤剧名伶何非凡;香港著名粤剧前辈新马师曾认为,冯刚毅的唱腔“神似凡腔,尤胜凡腔”。冯刚毅走上何非凡的戏路是1980年的事。那时候,许多香港文化界人士到深圳观赏《鸳鸯泪洒莫愁湖》,看完戏后,大家一致认为冯刚毅的唱腔、扮相、身段、台步及做手都很像何非凡,建议他走何非凡的戏路。那时候何非凡刚病逝,讨教无门,冯刚毅只好根据录音带,并回忆香港电视节目播映的何非凡影片如《碧海狂僧》《摇红烛影佛前灯》《玉女凡心》等作品,去揣摩何非凡的唱腔和戏路,加上熟悉何非凡前辈的指点,两个月后,一个“再世何非凡”果然被冯刚毅在《情僧偷到潇湘馆》中塑造出来了。●借各派唱法之所长,以声腔塑造人物冯刚毅以一曲《情僧偷到潇湘馆》蜚声海内外。他不断研究和借鉴各派唱腔之优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有人说,听冯刚毅的演唱,总能感觉到微妙的变化,觉其腔调日益圆熟,感情日益深厚。听他与苏春梅对唱的《补裘曲》,以及他私探晴雯时的对唱,如泣如诉,一曲《芙蓉诔》,更是摧心裂肺,令人震撼不已。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对《芙蓉诔》序言的吟诵,深厚而明亮,更见功夫,其柔和的声调,抑扬顿挫的节奏,内在韵律的呼应,充分表现了传统诗赋戏曲之美,给人一种现世难得的艺术享受,这是冯刚毅也是深圳粤剧团对观众的新奉献。冯刚毅唱功虽然标榜“似凡腔”,但他还是不断求变求新而不囿于一家。2017年,他以演唱嘉宾身份随团到京津沪三地献唱,不少外省观众上台献花时,都纷纷赞他的唱腔“丰富好听”“唱功老到”。他能做到阴柔阳刚兼擅,情僧的“嗲”和陆文龙的“劲”均能达到“以声腔塑造人物”的境地,这是他半百之年饰演情僧还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记者张锐)
2019-07-2427
2019-099月26日下午,2018~2019年度“深圳文艺名家驻校计划”总结表彰会暨新一期启动仪式在深圳市文联举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亮、张忠亮,深圳文艺名家代表、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市文联相关部室及32所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50余人出席活动。会议由张忠亮主持,市文联党组领导为20所学校和老师颁发了“示范单位”奖牌和“优秀组织者”荣誉证书。“深圳文艺名家驻校计划”(以下简称“驻校计划”)是由市文联主办的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活动。2017年,市文联在全国率先实施“到人民中去·深圳文艺名家驻校计划”,邀请文艺名家深入深圳中小学校,开展文学讲座、经典诵读、诗词赏析以及戏曲、书法、音乐、舞蹈、魔术、美术、摄影等活动,播种文艺种子。据统计,“驻校计划”至今累计举办活动200余场,服务中小学校20所,服务师生群体10余万人次,深受广大学校好评、教师点赞和学生欢迎。活动积极发挥了文艺名家服务社会的示范作用,有力促进了新时代中小学校的美育教育,有效提升了新时代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驻校计划”以“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播种文艺种子”为主题,结合文艺名家和深圳名校的“双名”示范效应,通过与名校通力合作,组织深圳文艺名家深入校园、扎根校园,助力校园美育教育辅导和文学创作辅导。2017年,首期“驻校计划”选择深圳实验学校集团、宝安中学集团、红岭中学集团等8所市区名校,选派文艺名家70多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深圳市政府津贴文艺专家60多名、中青年文艺家10名。2018年,在“名家+名校”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更多学校和更多文艺专家踊跃参与第二期“驻校计划”,驻点学校(集团)增加为20所/家,福田区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17所学校也成为本次活动驻点单位。两年来,市文联与各驻点学校通力合作,确保了“驻校计划”安全高效有序开展,建立了文艺深入生活、文艺名家服务学校的新机制,正式开启了文艺种子发掘和培育工程。在总结表彰会上,原深圳实验学校学生代表黄子真分享了她因“驻校计划”而发生的“奇遇”故事。她在校期间,因为聆听了深圳文艺名家章必功先生有关《红楼梦》的讲座,油然产生了对红学研究的浓厚热情,灵感迸发,创作了20万字的《红楼造梦局》一书,章必功、胡野秋两位名家不仅为该书做序,还悉心指导了该书的修改。“驻校计划”效果显著,文艺种子在深圳众多学校生根发芽。红岭中学副校长贺昉代表会员学校发言时提到,两届深圳文艺名家驻校活动,红岭中学高中部、园岭初中部、石厦初中部、南园初中部(现深康校区)前后共邀请章必功等10多位文艺名家走进红岭,走上红岭的讲台,走进孩子们中间,激发了孩子们创作、阅读和表演的热情。他提到章必功校长来到红岭中学高中部开讲,1000多名学生现场聆听,场面火爆。现场聆听的老师评价,这是他们听到的最好的红学课,最好的民族优秀文化课。在“驻校计划”文艺名家、知名阅读写作推广人谢晨的推动下,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胡立根老师创作的《中国智慧—54堂国学课》(三册)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由红岭教育集团等“驻校计划”驻点学校联合创作的《致青春—中国青少年成长书系(深圳卷)》(16册)将于2020年2月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圳文艺名家深受大中小学学生欢迎,其中原深圳大学校长、红楼梦研究专家章必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三届鲁迅报告文学奖获得者杨黎光,知名作家南翔、杨争光等都是在各学校讲课知名度较高的学者。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在代表文艺名家发言时表示,现在的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把学生教成学霸,更需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他们更多地培养成艺术家、发明家。人生有很多东西比分数更重要。深圳文艺名家驻校园计划,是市文联为深圳下一代做出的一件具有创造未来意义的大功德。希望深圳文艺名家驻校园计划能持续进行下去。任何时候,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留下档期参加此类活动。他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参加文艺名家驻校园计划,通过自己的专长,为孩子的成长助力,不仅能给孩子们以文艺启迪,更能在良心上实现自我救赎。据市文联分管领导林亮副主席介绍,新一期“驻校计划”新增了育才教育集团及13所学校,驻点学校达32所,实现了全市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全覆盖,预计开展各类文艺主题讲座和活动150场,继续助力建设文艺特色学校、培育深圳文艺后备军。附件:2018-2019年度“深圳文艺名家驻校计划”示范单位和优秀组织者名单示范单位:深圳市学生文联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红岭教育集团深圳市福田区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学校深圳市罗湖区东湖中学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深圳市南山区南头中学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实验学校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深圳市厚德书院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深圳市亚迪学校
优秀组织者:谢晨(深圳市学生文联秘书长)陈景凤(深圳中学教师)吴平波(深圳实验学校教师)张晖(深圳外国语学校教师)胡娟(深圳市红岭教育集团教师)成孟武(深圳市福田区城中村品牌学校联盟教师)匡国华(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教师)金梅(深圳市福田区彩田学校教师)周绪国(深圳市罗湖区东湖中学教师)凡启梅(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范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中学教师)罗洁平(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学校教师)陈育(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教师)王竹艳(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实验学校教师)张小妮(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谭理峰(深圳市厚德书院教师)关红英(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教师)范道协(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师)廖立新(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教师)阳丽丽(深圳市坪山区坪山实验学校教师)顾启淋(深圳市亚迪学校教师)